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重塑黄河

黄河意味着什么?

  黄河既是一个文化符号,也是一个地理概念,她的流域内生活着近两亿人口。

  01

  水资源危机

  本月黄河山东段,引黄入冀位山线和潘庄线分别于17日、22日开闸放水。截至27日,超过3100万立方的黄河水从德州潘庄和聊城位山流向京津冀地区——2019~2020调度年黄河山东段引黄入冀应急调水全面启动。

  这是黄河山东段第31次实施引黄入冀的调水行动。从1993年至今,黄河山东段向河北调水的线路,由单一的位山线路已扩展到位山、潘庄、李家岸3条线路。这些年,黄河山东段已累计向河北调水多达75亿立方。

  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指出,华北地区是我国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用水量大大超过了水资源承载能力,地下水开采量由每年200亿立方米左右增加到2017年的363亿立方米。超采地下水导致了河湖水面的萎缩,甚至干涸。在华北地区的一些地方,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地面沉降、海水入侵这样的生态环境问题非常突出。

  将黄河水引入河北的线路并不只有山东的三条。时间稍早一些的9月,引黄入冀补淀(白洋淀)线路渠村闸开启,黄河从河南濮阳直接向雄安新区、白洋淀补水。该工程于2015年开工,2017年年底完工后试通水。

  资料显示,华北平原耕地的全部可用水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5%,而这一地区生产供应的粮食超过全国的40%。另据统计,1947年我国有水浇地1600万公顷,30年后增长至4500万公顷,1987年我国1/4的水浇地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三省。

  特别是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迅速推高了华北工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和消耗。据测算,华北地区每年超采地下水约55亿立方,目前华北地下水超采累计亏空1800亿立方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

  为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水利部提出到2022年,京津冀地区在正常来水的情况下,年均压采地下水25-26亿立方,让2/3的地区做到采补平衡。到2035年,全面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减少地下水开采,用水缺口怎么补?黄河就是重要的补充水源之一。但是由于气候原因,黄河流域降水稀少,年径流量只占全国的2%。作为西北、华北的重要水源,黄河承担着全国15%耕地、12%人口、几十座大中城市和能源基地的供水压力,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从1972年到1999年间黄河山东段开始频繁断流,1997年断流时间甚至达到200天,1995年断流河段延伸至河南开封。

  02

  洪水之患

  2002年夏天黄河第一次调水调沙时我在东明。东明是黄河进入山东的第一站。

  在东明的几天里我发现,黄河沿线的房子和宅院都建在一座座土台上,土台高出地面二三米不等。人在村中,视线与宅院的地面齐平。当地人称其为“房台儿”——人为加高地基,一旦黄河漫滩不致于被淹。

  从黄河进入东明的位置溯流而上,不到二十公里处是河南兰考的铜瓦厢。1855年6月暴雨导致黄河水位暴涨,洪水在铜瓦厢处的大堤上冲出一道5公里宽的口子,淹没了河南、河北、江苏、山东的40多个县。这次决口结束了黄河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转而东流由渤海湾入海,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黄河。

  铜瓦厢决口后,洪水造成的受灾面积多达3万平方公里。东明首当其冲,其县城被洪水围困长达两年之久。另据统计,当时受灾十分(颗粒无收)的村庄有1821个,受灾九分的1388个、八分的2177个、七分的1001个、六分的774个,灾民计有700万人。

  此时的清朝正处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间,同时太平天国起义已进入第五个年头——年初太平军在湖口、九江两败曾国藩湘军,秋天各路捻军会盟于安徽蒙城, 10月贵州苗民起义,11月红号军起义——清政府根本无心也无力去应对黄河水患。

  史料记载,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其中决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铜瓦厢决堤前几年,黄河在1841、1842、1843连续三年发生严重的堤坝溃决事件,不出数年1851、1852、1853又连续三年发生堤坝溃决事件。甚至在铜瓦厢发生决堤时,1851年发生在徐州丰县北的大决口还没有堵上。

  除了给沿岸百姓带来灾难外,发生在清咸丰年间的这次改道还极大削弱了大运河的船运能力。黄河改道后数年间运河漕运便不得不停止,1904年漕运总督则被撤废——曾在历史上发挥巨大作用的漕运制度走到了尽头。

  改道在地理上的影响同样深远,研究显示,在造陆最快的时期黄河三角洲30年间新增陆地1496平方公里。然而抛开人为因素不谈,泥沙淤积又是黄河中下游频繁决口、改道的主因。

  在决堤之前,黄河自西而来,在铜瓦厢处转向东南流去,此处是明清两代河防的险工。史料记载,晚清兰考以下河道淤积程度已相当严重,“河道滩面一般高出背河地面7-8米,两岸堤防从临河看虽只一两米高,对背河来说却已在10米上下了”。

  2002年7月黄河第一次运用小浪底水库进行调水调沙,其目的也是解决河道淤积问题。

  03

  四千年泥沙俱下

  从源头到内蒙古河口镇是黄河上游,从河口到河南郑州桃花峪是中游,余为下游。中游汇入的较大支流有30余条,自河口至禹门口河段的支流多来自黄土高原。有数据统计,黄河多年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其中9亿吨来自该河段。

  现代考古发现,距今4000年前,在黄河中游同时存在着几个大的人类聚集区,从上到下依次为石岇遗址、陶寺遗址和二里头遗址。

  陕西神木的石峁遗址位于黄河一级支流秃尾河北侧的山岭上,距离黄河干流三十余公里。古城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是我国已知的史前城址中面积最大的一个。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分别位于山西襄汾县陶寺村、河南洛阳盆地的偃师境内,前者距离黄河八十多公里,后者距黄河仅十余公里。

  之后的历史发展很清楚,黄河流域一直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交融的核心区域,同样也是人为改造、干预自然进程最深刻的区域。

  当历史到了明末清初后,“人口、气候、经济和政治因素的交互影响,对中国生态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在清初的1644年,“中国进入了一个一往无前、不可逆转的新阶段”。

  “发生这些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增长。中国人口从1500年的1亿人左右,到1800年猛增至3.2-3.5亿之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也从汉朝时的1.4公顷下降至0.8公顷。为了缓解人口压力,政府和百姓一方面向边疆移民,一面大力开荒种地。

  于是大量山地丘陵的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加剧。而发生在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上游区域的这种现象,对于该区域的脆弱生态而言,几乎是不可逆的。

  与此同时,同时期来自美洲大陆的农作物,如玉米、地瓜、土豆、花生等开始进入我国。这些新作物的种植进一步加剧了山地丘陵处的土壤侵蚀情况,“粮食生产和商品生产的压力加剧了中国对森林、土地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些做法带来的后果包括光秃秃的山峦、泛滥的河流、沙漠化的边疆地区”。

  4000年不断的拓荒、建设,到清中后期,黄河流域的自然生态已面目全非。随着黄河淤积程度的加重,华北平原的洪涝灾害也越来越频繁。据统计,1645-1855年间,平均每1.89年就发生一次水灾。

  04

  重塑黄河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继长江之后又将黄河的系统治理提上日程。

  早在远古,围绕着黄河水患我国先民就想尽办法加以干预、控制。大禹“疏川导滞”,战国则“宽立堤防”,汉代“贾让三策”……到了明代,潘季驯提出“束水攻沙”之策:收窄河道,加大水流冲刷力,排沙入海。清靳辅、陈璜则继承潘季驯的治黄策略,以水攻沙……

  但是黄河水患直到建国之前,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即使在民国时期,黄河也频频给下游百姓带来切骨之痛。1933年8月黄河下游决溢百余处,受灾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灾民300多万人,死亡18300余人。1935年鄄城董庄决口,泛滥区域达12215平方公里,受灾人口341万人,死亡3750人。

  1933年国民政府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任委员长兼总工程师。李仪祉认为,治黄之要务在于防洪和防沙,特别是防沙,沙患不除,河无宁日。他同时指出,历代治黄皆注重下游,对中、上游鲜有过问者。而洪水源于中、上游,泥沙也源于中、上游,治理黄河须从中、上游入手。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水利委员会保持了国民政府时期的体制结构。从1950到1957年,新中国进行了第一次集中的堤防建设工程。1957年,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新中国开始对黄河进行系统治理、开发。

  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的第一期计划集中在三门峡和刘家峡两个综合性工程;在黄河干流修建3个大坝,实现对8个省份的农田灌溉面积达到100万亩;兴修一系列的水土保持设施,包括造林2100万亩等。

  1957年4月,三门峡水利工程开工建设。1961年底就在大坝开始蓄水一年半后,三门峡水库发现泥沙淤积速度远远大于预期。到1962年初,由于泥沙淤积,三门峡水库的库容能力已由开始使用时的98亿立方米减损过半。

  与此同时,黄河下游的泥沙淤积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花园口水利工程大坝和水库在1963年被炸掉,其后不久,同样的命运落到位山水利工程上。”

  在9月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

  他指出,新中国建国以来,黄河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河道萎缩态势初步遏制,流域用水增长过快局面得到有效控制,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效显著,三江源等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实施,上游水源涵养能力稳定提升,中游黄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治沙奇迹,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和中原等城市群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加快推进,百姓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但是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他认为,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在流域。

  参考:《黄河之水》(戴维·艾伦·佩兹)等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