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墨西哥强震拉响全球警报 各国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天灾不断,人定胜天。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表示,自2004年印尼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3级地震以来,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时段,全球平均每年7级以上地震应该是在18次到20次,但今年1-8月,全球7级以上地震仅发生了5次,活动水平是偏低的,因此未来四个月全球地震活动水平有可能会提升。

  地球启动“震动模式” 墨西哥一个月内两震

  当地时间19日下午1时14分,墨西哥发生7.1级地震,包括首都墨西哥城在内的多个地区遭受重大损失。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消息显示,震中位于墨西哥中部莫雷洛斯州,距离普埃布拉州首府普埃布拉市约60公里,距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约120多公里。震源深度约50公里,属于浅层地震。

泰伯网

  从社交媒体发布的图像可以看到,当地狼烟四起,楼房损毁情况严重。消防官兵和大型救援器械在不断赶赴现场,但是道路损毁严重,给救援带来很多困难。截至 20日凌晨,墨西哥民防负责人表示,地震已造成248人死亡,其中墨西哥城死亡117人。 泰伯网

  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在地震发生的前两个小时,墨西哥刚刚进行了地震灾害演习。有媒体报道称,在32年前的同一天,墨西哥也曾发生过地震。而7日,墨西哥近海刚刚发生过8.4级强震,造成近百人伤亡。

  这不禁让人想到,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国人谈震色变。但是地球却像是启动了“震动”模式,地震频繁。据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统计,近年来,全球6级以上的强震平均每年近200次,7级以上的平均每年近20次,8级以上的平均每年近3次。仅中国境内,九年间已发生8次6级以上地震,且多集中在四川境内。
  泰伯网

  地震级数越大,数量就越少,且没有规律可循。科学家们研究后发现,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其中全球地震的70%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其次15%分布在“欧亚地震带”;还有5%在大洋中脊;最后约有10%分布在板块内部。但是因为至今尚不清楚地震的产生机制和原理,所以下一次地震将在哪个地点和哪个时刻发生,尚无法准确预测。

  天灾拷问全球应急保障体制,中外对比

  据了解,目前很多国家已经设立了应急保障制度。但是执行的效果如何尚未可知,泰伯网记者就此咨询了广西地理国情监测院高级工程师廖永生。

  他表示,在全球范围内来看,非洲和南亚经济条件比较落后,不具备建立应急测绘保障机制的条件;欧洲各国国土面积相对较小,没有建立应急测绘体制的必要;加拿大和俄罗斯虽然国土面积很大,但是人员相对较少,很难达到理想的应急测绘保障效果。而中国的应急测绘保障体制建设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泰伯网记者对相关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后发现,2013年,广州市人防工程质量监督站副调研员高芬曾对美、日、韩三国的应急测绘保障体制进行过研究,大体如下:

  美国的应急管理由国土安全部负责,具体由联邦应急管理局组织实施。其组织结构包括局长办公室、职员主任、执行局长;职能处室包括减灾管理处、应急准备管理处、灾后重建管理处、应急救援管理处;各职能办公室包括内部权益办公室、国家安全协调办公室、公共事务办公室、人事管理部等14个部门,共设置10个地区运行机构。

  日本灾难应急管理体系由政府、社会、公民三方构成。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全政府模式的危机管理高度集中;二是政府危机管理合作体系;三是发挥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各主体的能动作用;四是全民参与模式;五是发达的信息管理与技术支持系统。

  韩国成立了专门的中央紧急救助机构—消防防灾厅,直接管理各类应急响应和灾难救助。地方各级组织也建立了相应的安全管理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灾难管理体系。并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防灾日,在这一天举行全国性的综合防灾训练。同时,韩国政府将于每年3-5月期间,定期或随时进行灾难应对综合训练,全国灾难管理责任机关、紧急救助机关与军队等机关团体均须参与,实现了国民同参与训练,提高了全体国民应对灾难、危机的意识和能力。

  我国的应急测绘保障体系起步较晚,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于2016年3月发布了《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预案规定,测绘地信部门根据需要及时向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和履行救灾职责的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提供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地理信息数据;国家测绘地信局准备灾区地理信息数据,组织灾区现场影像获取等应急测绘,开展灾情监测和空间分析,提供应急测绘保障服务;测绘地信部门负责灾后恢复重建的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工作。

  专家建议:应急测绘应变“被动”为“主动”

  泰伯网记者在与廖永生的交流中了解到,2008年可以说是我国应急测绘保障体制建设的起始点。从2008年开始,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领导和推动下,我国省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都开始建立应急测绘保障队伍,整合应急测绘资源,建立应急测绘体系,并开始逐步取得成效。

  但是同时,廖永生也指出,目前我国的应急保障体制还在建设中,存在很多困难。联动的效果不理想,很多单位是自然灾害发生后主动去应急,但是去到现场后没人理的情况也有。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多数应急测绘都是被动应急测绘,即在灾害发生后才进行测绘,所获得的应急地理信息数据都是灾害发生后的灾区数据,而往往缺乏灾前的灾区地理信息数据特别是相同精度的数据,或者仅有时效性较差的地图和地理信息数据,导致无法进行灾害前后地理信息变化分析对比,无法有效分析受灾区域和损害情况,使救灾抢险的效果大打折扣。

  他提出,要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分三步走:

  首先,根据气象、地质、历史记录以及人为分析等技术方法,建立各个省、市、自治区的灾害或突发事件危险区域地理信息数据库,根据这些区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进行分级,并根据不同区域的级别进行侧重度不同的地理信息更新。这是“主动应急测绘保障”最基础的工作,也是工作的难点,需要测绘地理信息应急部门和其他灾害预警与管理部门协同完成。

  其次,在获取数据的技术手段上,随着目前卫星遥感技术不断进步,传感器类型越来越多,效率也越来越高,获得的地球信息也越来越丰富,这些信息用于分析灾害发生可能性,编辑可能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地图,都有重要作用。

  最后,常态化的地理国情监测将逐渐成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中应该逐步增加可能灾害和突发事件区域的监测,使可能发生灾害和突发事件区域成为地理国情监测内容,通过常态化的监测,建立更好的预警机制。

  以上想法的实现都离不开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