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圆桌论坛:车联网应用内容开发与未来车联网技术

为期两天的2012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简称:WGDC)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在第二天的“Telematics与车载智能终端”会场,嘉宾在演讲后进行了圆桌讨论。

  3sNews讯 为期两天的2012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简称:WGDC)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次大会以“新技术、新模式、新商业”为主题,是地理信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技术性盛会,其宗旨是不断引领和促进地理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变革。在第二天的“Telematics与车载智能终端”会场,来自百度、泰瑞数创、车音网和科大讯飞的嘉宾一起就“车联网应用内容开发与未来车联网技术”的话题进行了讨论。

泰伯网

圆桌论坛:车联网应用内容开发与未来车联网技术

  主持人:中国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 国机汽车信息管理部部长 苏晓秋

  参与嘉宾:

  王力劭 深圳市车音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俊伟 泰瑞数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俊峰 科大讯飞平台及嵌入式事业部车载及智能电视业务总监

  彭 玲 百度公司创新发展部车载行业业务总监

  以下为文字实录:

  苏晓秋(主持人):

  感谢大家,因为今天下午的论坛终于进入到一个轻松的环节,首先我是想假设一下,因为今天早上论坛非常成功,论坛的主办方给在座的几位专家准备了一辆带有车联网这样技术的SUV停在了国家会议中心的门口。各位专家由于你们的精彩演讲我们给你们安排一次去西藏的旅行,时间持续半个月,这个时候大家走出会场,去到了SUV上,这时候我想问一下各位专家你们最希望利用车联网的技术做哪几件事情?先从王总开始。

  王力劭:

  先问一下这事是真的假的?

  苏晓秋:

  这是假设的。

  王力劭:

  “盗墓空间”挺好,我先在第一层梦境理想一下,作为我们的本行,我们都是做语音的,所以我们更希望这辆车是你跟它说什么它都能听懂得甚至今天晚上说开一个什么地方转到什么地方,有MM搭上车,都可以,我希望是这样一个梦想的场景。

  刘俊伟:

  我们本身还是做导航位置服务的,我们更关心的是车,尤其是在去西藏这段时间里,一个是导航安全服务的情况怎么样,尤其长途旅行安全问题包括车况信息的在线服务的情况。

  彭玲:

  作为互联网公司,可能是有习惯,如果这种场景真的发生的话,我会比较习惯于首先我要去哪儿我很激动,我想查一些有关藏教、佛教的内容,我在开车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告诉我白教、黑教这些区别,我还是很开心的。所以有一个应用的习惯。

  刘俊峰:

  首先特别希望去西藏,如果能自动驾驶的话我希望能在车中睡过去,如果不能自动驾驶,我希望人和车之间是能够交互的,是开心的。它能够根据我平时的喜好给我很多相关的信息。它不管是在路况上,安全上还是车与车之间和与人的沟通都能是一个桥梁,开车是一个愉快、开心的事情。

  苏晓秋:

  谢谢各位专家的回答。但是我从各位专家回答里面都看出了很深的专业的背景,所以说能做事业的人都是深深的爱着他们的事业的。我是希望能够跳出来,作为一个普通的驾乘人员想这个问题,看来这样的尝试目前来讲还是有点失败。所以回到业内人士的视角,今天下午几位专家都讲到了车联网产业的发展状态,也有一些预测,讲到可能在未来两到三年,2014或者2015年车联网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对于这样的预测,目前车联网所处的状态,不知道在座各位有没有更深的认识和定义?

  王力劭:

  这个问题我觉得问的也是比较开放的,答案可能只能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从汽车和语音的角度来看,车载系统走到了AVDP的历程,我还是希望开幕式那天的大片,讲到了信息的发展和人类视野的发展。现在最关键的是Telematics怎么走?这个领域对它的探讨是不一样的有一种观点是让车联上网,有一种观点是让网络进车。归根到底像以前诺基亚和微软做手机的观点,诺基亚讲希望让手机有一些电脑的功能,而微软说一定要让手机变成电脑。所以到底哪个方式是对的?现在不得而知。可是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车联网首先基于车,从Telematics角度来看,用户能做什么,受制于交互方式和他在车里的碎片时间,和车里利用碎片时间能做的事情。所以让互联网完全进入车里这个思路还是有一些局限的。换句话说,如果既不看网也不看车,而是看人的话,那么人在这个碎片时间里到底能干什么,这是车联网服务行业下一步发展的主导思想。当然只是个人想法。

  刘俊伟: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对于我们来说经验还是在于商用车,对于乘用车,从我个人感觉来说,无论商用车还是乘用车,最终还是商业模式的需求。这个市场肯定是以需求引导发展。所以我们认为乘用车的需求定义,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感觉商业模式还不是特别清晰。对于商用车虽然政府监管是背景,另外需求角度有本身天人的需求,物流行业本身就有对监控和车联网的需求,所以这块我认为未来会发展的很快。但是在这之后,以企业和应用为主的商用车的车联网发展两三年之后,会是什么样的形式,这还需要大家的探讨。因为市场最终还是以需求为导向,所以我认为未来两到三年里商用车发展是大家能看到的,乘用车我感觉还有很多不确定性。

  彭玲:

  我对Telematics这个行业谈一下互联网的看法,目前而言虽然车联网占了一个网字,但是整个IT公司在这个领域介入还是非常有限的。从三个方面来讲,车厂角度来讲,它的动力不管最终商业模式清不清楚,不管用户量现在还非常少,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很多越来越多的车是要做这个事情的。因为在它的战略规划当中,数字化生活和新能源是两大并列在以后一定要占领的方向,就是一定要做的但是不一定现在很流行。我相信车厂的动力是很足的。

  其实我们互联网公司还是看中用户,你做出来一个东西,或者说是一块屏,最终用户怎么用?愿不愿意用?比如前端装了100万台用户使用率是多高,这是互联网公司非常看重的。如果这样看,这个领域从用户角度来说是非常清晰的。

  为什么百度为什么会现在开始参与这个行业,因为很多人觉得会不会有大的动作?互联网公司会有一个对这个终端独特的研发或者资金的投入来改变整个格局。我想从互联网公司角度来讲动力还是不大的。它有一些局限性。第一个就是这个行业非常的不通用,如果手机的iOS、安卓平分天下的话,但是车联网都是自己的操作系统,而且开发的成本非常高。作为互联网公司我们希望为多屏战略做部署,我们希望将来不管是互联网电视上还是车载终端都有一定的通用性,我们会为这个做很多准备,目前阶段就是一个准备的过程我们也愿意跟车厂一起摸索。电脑互联网不会非常主动的在这个领域中做一些开发。因为现在目前的状况,因为今天是开发者大会,我觉得如果一个开发者基于互联网手机做了一个很好的应用,车厂会找到你。而不是说你开发出一个很好的东西一瞬间覆盖所有的车厂,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车商都有很高的技术门槛。

  刘俊峰:

  对于车联网,讲车这个事情,通用性很强,就是A到B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能顺便干点事。比如电话来了我不是非得接,我也可以选择不接。音听不听都可以。比如北京、上海很多人可能有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的车程,但是下到一些中小城市十几分钟、二十分钟就到了这个过程你能为他做什么?当然我们用开放的思路去想起,我们能够推动的业务非常多,为什么大家没有像做互联网、IT一样做汽车,这里有很的陷井,首先平台不统一,因为车不是一个随便的手机,它带有很多安全性的特性。核心的东西不会让你轻易的去碰,我们是逼不得已,我们也认为车上使用语音是一个具有深层次需求的行业。

  对于车联网来讲,它其他的一些业务推送,比如说现在我们有很好的资源,像赛赛身边,能够把周边的吃喝玩乐的消息,你开到这儿的时候能够推送给你,但是有一些高端用户不是非常愿意接受这种骚扰,尽管有用。所以这是非常矛盾的,我们希望伴随移动互联网向手机和电视方面的影响,让大家能够更加移动互联网化,包括汽车。这样的市场目前比较大的问题是盈利模式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有些年轻用户很享受车联网给他带来的服务,但是可能有些安全方面也有一些问题,其他的比如他不给你这个平台做一些增值的东西,那你还要不要做下去?车联网虽然有很多设备商、车厂的参与,但是在这些瓶颈下走出去会磕磕绊绊。这几个我们看到进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实际市场响应并没有大家反应的那么热。我们还是希望后面能够继续走下去。

  苏晓秋:

  现在车联网产业处在一个非常迷茫的状态,这个迷茫可能有几个方面,互联问和车厂两面有不同的力量。第二个是所谓挣钱的模式和免费的模式,商业模式怎么样能把行业内的从业人员挣到钱发展下去?这也是一个困扰。第三个是顾客的,车联网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真正需求的挖掘,目前也是出在一个不是特别清晰的状态。现在关于车联网的论坛、会议、和大大小小的公司非常非常多。大家都有这样的一个感觉,车厂非常坚定信念的去做,认为这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有这么多的人投入精力和热情去参与,但是现在还处在一个迷茫的状态。所以想问一下各位专家,在目前所谓车联网内容开发领域里是否存在一些误区或者盲点?这些盲点存在哪些领域?不知道关于这个问题大家有没有相关的思考?

  彭玲:

  我认为有几个不太成功的方式,第一个方式就是照搬,就是用户在PC和手机上怎么用就照搬这些应用。这样的照搬是不太好的,因为车,人机交互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为车有安全性等等很多问题。所以照搬肯定是不行的。

  第二个谈不上误区,就是现在发现了一些经验教训。有的人投入下去就觉得一定成功,这是产业特色是一个长的链条,你做好一个不代表所有的用户都可以用的很好,你可能在开发的时候是应用很好,但是真正放到车里会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比如下载速度很慢,有可能是交互不好,开车的时候可能要把按纽旋转很多次界面才能一层一层的打开。比如可能4S店销售的时候,告诉你说你要购买一项服务,总之会有很多环节取决于真正提供给用户使用的时候用户的感受是什么。还有一种就是嵌入的还是走我的手机,这样用户都有不同的感受。所以这个产业链很长,很难一家通吃,这几个问题是我们现在看到的。

  王力劭:

  这个问题主持人刚才说的很多做车联网的人花了很多钱,很迷茫后来发现不挣钱,我觉得就像是说我,我们在这个行业里碰到的就是这样的问题,至少头两年就是这样的问题。但是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多少有一些思路的突破了。思路上的突破首先我认为是车联网有三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个层面是视角的问题。就是车、联、网,我们被这三个字忽悠了,叫Telematics还好一点,叫车联网特别忽悠。因为车联网从不同的嘴里说出来是不一样的。实际上刚才我们四个人去西藏,每个人关注的都没讲,刘总和我讲的肯定会一样,车里面的东西尽可能的是我的,语音收听的是我的,一起步低价500块,说一句话500块钱。彭总想的可能是不管是黑教白教,首先要做竞价排名。刘总可能想里面的系统都用我的,进一步把你导到我能挣钱的店里面去,这是刘俊伟想的。实际上这是视角的问题。有一个笑话,说外星人研究地球生物报告,报告回总部说我们研究地球生物很奇怪,他们没有嘴,他们眼睛白天不亮,晚上亮,的他们不吃食物……这就是典型的视角的错误。所以国家看车联网我们看车联网是不一样的,至少从我们耕耘这个行业看车联网,我们认为既不要车,也不要研究网,车的问题自然在解决,这是以我为主的,是技术化的,所以你的视角到底是干什么,你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很重要。从我们的角度看还是要研究人,按照美国的数据现在平均50分钟在车上,我们发达城市大概会突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到底干什么,这是很重要。这是一个视角的问题,我们希望这一个小时之内满足你的要求,而不是说这一个小时之内让他上网购物,所以他这一个小时能干什么,可能是通话,伴随式的服务是我们能提供的。如果简单的几个环境用语音或者操作能够完成,从人的视角就成功了。

  第二个是模式的问题。彭总说的非常好,别照搬,国外有些东西照照搬行,有些东西照搬是不行的。因为我们消费的理念和性格是不同的。国外的车主和人爱买保险,这就是我们行为的差别,东方人和西方人思维的差别。如果你不考虑模式,最后看人家的车联网照做一个,他们在国内的续费是高端的偏多,而且续最贵的那一档,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比如说高端人群,导航多,因为他到处吃、喝去,这就是他的行为,基于他的行为,你去看什么模式,而不是照搬。

  第三点是竞争。车联网现在产品怎么样,车机、平台都是竞争,一上来就是恶意竞争。跟电商没什么两样,恨不得都是我来做。现在整个车联网行业,我们认为还是一个蓝海,里面每一个角色容下五到六家是没有问题的,只有这样良性竞争产业形成才能发展。如果你想到这个,别人做你也想做,这样竞争是恶性的。良性竞争有利于用户,也利于产业。而一旦车联网呈现出其他行业普遍存在的恶性竞争的话,那么对整个行业发展非常不利。

  苏晓秋:

  王总和彭总对车联网的迷茫总结的高度都非常高,从观念和实际操作上可能都会存在一些问题。接下来这个问题抛给剩下的两位刘总。前面探讨过程中大家都说过,特别是今天在座主要的嘉宾和嘉宾都是互联网背景这样的公司,我们也有来自于车的嘉宾和我们一起探讨,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做车联网领域里面,互联网向右,车厂向左,互联网和车厂所谓的产业精英,整个产业文化上都会有一些根本性的差异。特别是刚才刘总也特别讲了这个问题,您在这方面可能认识比较深刻,在和车厂打交道的过程当中,感觉到作为互联网,或者技术提供方和车厂的冲突,或者说不太一样的地方,最深的感受是在哪里?

  刘俊峰:

  现在跟车厂沟通他们的人也很开放,一方面来讲已经越来越接受移动互联化这样的趋势。但是这样的背景下强调要可控,不能允许你乱来的。这是一个差异,客观理解成广电系统,跟广电系统有很强的相似之处,保证这样的一个平台的安全。应用开发可能要抛除掉既有的一些模式。从我们跟他们打交道来说,从车联网的方向来讲,我也想补充彭总讲的,就是用户使用常性是有差异的,比如后端市场不要做成一个什么大的计划,一定要打造成一个和用的,愿意继续往下用的应用。跟互联网企业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怎么抓用户,怎么提升流量。这块车厂,虽然车厂也在追求在更多的用户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优势,但是还是希望没有风险,所以区别是比较明显的。

  刘俊伟:

  我们感觉对于商用车、车厂打交道,我觉得特性就是开放程度比较弱,但是需求还是比较强烈的。这也是在限制车联网业务发展的原因。今年商用车车联网方面压力比较大,有一些车厂投入比较大,我们认为对于车厂也好,还是对于互联网业好,时间点,比如说商用车市场两年前已经有一个市场了,这个市场整体情况差得多,因为本身车厂有一个利益的推动,商约车客户对这方面的需求不是很强烈,政府的推动各个商用车厂这方面可能投入的比较多。

  另外我们的商用车,现在政府主导接受比较开放,但是后面包括一些安全领域的考虑就开始冯必乐这方面如果能有更好的开放的话,对车联网和提供车联网服务的公司是更好的机会。商用车基本形成共识了,但是乘用车我们看到的还是比较差的。国内大家可以看到第三方做成功的公司很少,基本就是车厂本身做的,这也给技术模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带来很大的制约。

  苏晓秋:

  彭总和王总你们二位也肯定跟车厂打交道,刘总讲到了主要是封闭性的问题,在他自身的品牌车为基础的前提下建立一个车联网的思路,或者是一个服务平台。这样的一种状态,随着时间的发展,会不会有一些变动?因为大家来说这对整个产业发展来说是一个瓶颈。

  彭玲:

  肯定有变动。车厂会觉得它是一个超过百年的企业,这个产品交给用户也是一用用十几二十年,互联网公司代表可能认为百度30天内会倒闭,他会觉得这是正常的,他会觉得IT的变化是非常快的。原来车厂谈一个应用找互联网公司,说这个应用两到三年以后会上市,这对互联网公司来讲非常惊讶,因为两年以后用户发展翻天覆地,今天谈这样的应用所以很恐怖,这是差异。

  一定有变化,这次福特高层拜访我们公司高层的时候已经看到车厂有不同的观点。伏特的模式是说将来车载这个屏一定用户现有的喜欢的东西的延伸。他觉得他的更新换代,不管他今天选了Facebook,觉得太慢,所以选择了手机互联,所以他要做好人机交互,所以跟微软合作,人们在车里操作你的车,就可以达到操作的目的,但是你的应用会是一体化的。所以越来越多的车厂会关注这个方向,他们会有一些变动,也有一些车厂跟安全相关的是有控制的,跟语音相关的是有开放性的,所以变化肯定是有的。

  王力劭:

  我的观点跟彭总观点有点相背,我的感觉是很难变化。因为这涉及到的因素太多,车厂想不想变呢?他想,但是他船太大,难调头,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里面很多的分权机构,包括合资商场,有的是国内,有的是国外,不要以为国外的人都像乔布斯那样,他比国内的人还保守,比如奥迪研究一款车恨不得两到三年才上来。他们的车所有硬的软、只要用到的都是一个部件,如果是一个部件先以不出错为原则。我们有一个词叫回厂验证,所以这个就证明了,他们可能比我们还想变动,但是他比我们还保守。

  怎么变动呢?世界所有的事情变动来自于两点,一点来自于压力,一点来自于利益。压力就是中国下文所有车不这么做的话,对不起海外的不许进关,国内的不许上市,马上就快了。第二个士来自于利益,你告诉他有一个车厂,非常大,装上了,卖的比苹果还好,所有的车厂就上了。我们用在这个行业里主攻,我们深切感受,有一点叫顺势而为。刚才说我们想明白了很多事情,其中一个就是顺势而为,你去影响他,比如两年前,我们的语音播报演示了半天,觉得非常好,过一段时间他们下面的人跟我们交流说你们的语音很美,小姐的声音很甜美,他完全的理解差了。你再跟他说我们不是语音中心,不是呼叫中心,所以你还要重新给他梳理。所以我刚才说的这些都是血的教训,比如我们做铺装,所有东西没有备的情况下,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但是要告诉车厂、告诉运营商和这个行业我们能做的事情。告诉的时候是心平气和如实的告诉他,因为用户满意度永远建立在你的产品超出他的体验之上他才能满意。如果说你把你的体验告诉的太高,而实际达不到,对这个行业就会来说是更不好的。

  刘俊峰:

  我觉得过于关注汽车厂商的前装还不是重要的,因为车联网涉及的领域很多,从前装到第三方的T,到很多T,车厂这块是有一个比较高的研发时间,很多要求。但是对于其他领域,比如说CSM的一些领域,这些领域不是说完全没有机会的。而且我觉得空间还是很大的,只要是能有一个很好的应用诞生,在实际的设备之中让用户能够体验到很好的服务,这块事情是完全可以放开做的。比如微软平台、安卓平台都是开放的,所以大家如果是有一些在车联网这块投入的想法,我认为真的可以切切实实的考虑给用户带来的实际服务,这块想清楚或许还有机会。

  像王总讲的这个事情,其实语音识别是一个底层的服务,它是有特殊的应用环节的。我们是希望能够有给更多的开发者进来,能够使这样的平台快速积累,并且用好。我们希望把语音开发平台作为一个底层服务平台,能有更多的伙伴到这个平台上来,能有更多的应用出现,让用户使用的时候更开心、更舒服。

  彭玲:

  百度在车载终端定位非常清楚,目前我们主要任务就是做内容提供商。因为我也同意王总的观点,就是顺势而为,我们现在有什么就是各种产品可以延伸到的,车载终端是多终端之一,它一定是的之一。它可能会有潜在的精准位置的推送,推送广告大家认为是百度的强项,但是它一定不到时候,首先不能让用户反感。其次我们也不是说用户还没有起来就想着怎么挣钱,因为它完全没有用户的群体在那儿,还没有黏性的使用。所以这个东西不是我们现阶段诉求的,我们第一个阶段诉求的是多终端覆盖。

  未来如果有开发者基于后装可能有一定基于安卓的已经开放了,他研发了一款很好的认为可以给车厂提供服务的,可是他太小,可能找车厂的时候有问题,但是可以找百度。我们是一个平台,你要定位,你要什么,我们可以通过API调用,你把应用开发出来了,你认为更适合在车里应用,你找不到车厂,我们可以搭建这个平台可以给你推荐。这是我们的一个想法。

  苏晓秋:

  谢谢各位专家的观点。我想各位专家观点车厂这块,因为大家都谈到了“势”的概念,为什么要谈“势”呢,可能车厂是比较强势的一端,我们无论是作为语音技术或者是内容、或者是服务的提供商。顺势就是把自己的“势”提高上来,能够达到和车厂可以抗衡的阶段。这个事情刚才我听王总和刘总讲到的意思也是把自己的事情先做好。彭总也是讲了这个概念,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之后影响他,让他愿意和你合作。另外就是把产业链之间可以相互的整合。比如小的开发公司聚合到一个大的平台上,比如百度或者能跟车厂平等对话的平台上,这样可以使车厂和互联网和内容开发商之间有一个很好的平等合作的关系。因为台上有两位语音识别的专家,所以我们把话题在语音识别这块聚焦一下。下面的问题,其他两位专家可以问一下语音识别方面的问题,让两位代表回答一下。

  刘俊伟:

  对语音识别我们接触的不是很多,有一个问题想问两位专家,如果有一天云服务平台,包括给车厂提供服务平台涉及到云端呼叫中心服务。呼叫中心语音识别这块怎么体现?

  王力劭:

  作为非上市公司我们还是请上市公司的科大讯飞来回答这个问题。

  刘俊峰:

  从呼叫中心的语音识别来讲,从2003年到现在基本数据的自动语音,包括运营商包括和电信,我们提供两项服务,一个是语音转接服务。比如拿银行做一个类比,如果我想去查我有多少钱,能告诉我卡里还剩多少钱,这样的一些自然的语音会自动的转到语音查询这一项,根据你的密码验证下一步的操作。有这样的一套系统可以分解出来用户的需求,可以用什么样的服务最大化,可以将人工服务的成本融入。

  我们还有一套语音分析系统。目前也是在电信运营商这块采用。是做什么的呢?每一天比如一个省级的运营商一天有几万个小时的话务量,如果做质检的话很难用人工完成的。我们的语音分析引擎可以做这个事情。你只要搜索一些关健词,或者对一些用户的疑问他可以马上检查出来哪句话里面包含了这样的关健词。比如说用户对一项服务给他的回答不满意,可能会有三次一旦这样的情况出现之后可以把这个线路接入到专家坐席,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一方面在话音通道提供服务,进入VIP会有更大范围的服务。我们现在正在规划一些事情,希望把这样的服务快速的推进到车载的呼叫中心中,因为这里有几项服务是非常非常耗力的,比如说POI搜索,你讲清楚一个POI离车,即使广州移动这么强的呼叫中心成本分钟成本也是2块钱,所以成本非常高。我们现在能够针对像POI搜索,针对信息查询,和特殊的位置服务。比如我的车坏了,不知道怎么处理空调这些的事情,这样的事情马上可以快速响应,这样的方案已经形成,希望后面跟车厂更多的合作。

  彭玲:

  我暂时放弃这个权利,先不问了。

  苏晓秋:

  现在提问方有一位比较谦虚,回答方也比较谦虚,因为时间关系,今天各位专家对前面我们探讨的大部分是对车联网领域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和业态的内容。各位专家对这个行业认识也是非常的深刻和清晰的。由于时间关系,本场圆桌论坛到此结束,热烈的掌声感谢各位专家精彩的分享。谢谢大家!

  张凯:

  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圆桌讨论带给了我们一些新的思路。

  (以上内容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