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市场需求加速 GIS行业面临“云”转型

从技术层面来看,GIS行业经历了从大型机向PC机迁移,从PC机向服务器迁移的技术转型,而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对于国内超过千余家的GIS软件开发商和数万名开发人员而言,如今的GIS行业正处于第三次技术转型的十字路口。

  过去的日子,GIS在中国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从技术理论,到学科,到产业。GIS创新的主体也渐渐从“封闭的研究所”变成了一间间有科技时尚感的GIS公司,GIS的产业化进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速。

  从技术层面来看,GIS行业经历了从大型机向PC机迁移,从PC机向服务器迁移的技术转型,而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对于国内超过千余家的GIS软件开发商和数万名开发人员而言,如今的GIS行业正处于第三次技术转型的十字路口。

  市场需求加速GIS技术转型

  当前的GIS行业,通常是以传统的项目制来进行研发,一个行业应用,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周期才能够完成一个项目的开发,但按照现在技术的发展速度,一年之后业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使开发出来也和原来的期望相差很大。

  此外,大量从事二次开发的企业正面临开发难度越来越大的窘境。目前许多企业都是使用面向对象、组件化的开发技术,这样的技术开发手段复杂,需要以具有一定编程技术的专业人员为主导,但一些用户的信息系统建设缺乏长远目标,没有统筹规划,GIS系统虽然搭建好了,但其需求不断变动,系统设计不断调整,这就需要有业务人员与用户对变更进行需求分析、风险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等一系列流程进行沟通,再转达给专业编程技术人员根据分析设计具体实现变更,这个流程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开发时间拖长了,又产生新的需求,项目永远结不了,这样导致了现在出现系统越做越庞大、开发周期越来越长、开发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普遍发生,最后的结果就是开发效率大大降低,开发起来难度更大。

  而另一个问题在于数据孤岛的问题,超图软件助理总裁李绍俊认为,“数据孤岛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严重,当城市里的消防、公安等每个部门都在建立自己的数据系统时,出现了数据孤岛,系统重复建设、投资巨大,数据不能共享,数据不一致的问题,数据共享的呼声越来高。”

  此外,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信息系统规模越来越庞大,多厂商共同开发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协同多厂商共同开发,同样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用李绍俊的话来讲,“现在的业务需求要求GIS系统能够快速的定制、快速的开发。跨平台、简单部署都是客户的直接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GIS行业正处于技术转型的十字路口,云,可能是一个解决的办法,但问题多多。”

  云,是一个选择吗?

  以Amazon、微软、IBM等厂商对云的理解以及各自在云中发挥的作用来看,可谓是大相径庭,对GIS厂商而言,同样如此,在云中,GIS的定位到底是什么?

  李绍俊认为,“云计算来了,不光超图需要思考,每一家开发商都需要思考,我将来的盈利点或技术发展方向在哪里?”

  在他看来,云计算技术对于GIS企业而言,有几个不同的实现方式。

  一个方式实际上就是现在讲的公有云、私有云这样一个概念,即拥有一个超级计算机,以后的业务可以直接放这个超级计算机上去,程序可以直接在这上面写,写完了可以直接编译出来这样一个程序,然后所有人他只要能连上,他就能去访问,这是云的一种模式,当然也是现在大家比较认可的一种云的一种模式。

  还有一种模式是提供服务的模式,比如对特性行业提供数据查询服务,但这个注定不能成为主流业务,关键原因在于GIS行业的特点——数据敏感型。

  李绍俊表示,目前国内对数据的管制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地理数据,而如果要把数据放在公有云上面,需要不可避免地要把中间数据放进去,这在国内目前是行不通的,至少几年内是行不通的。所以,GIS服务云在国内只能做一些不敏感的数据,有一些公开的数据可以放在上面做。

  “但大众市场在GIS市场领域只能占很小一部分,GIS市场面向更多的是部委级的、行业的,还有一些大的企业的,非敏感数据在GIS行业里,并没有太多的市场需求。”

  似有云或许是唯一的出路

  通过对行业细致地进行分析,实际上用户管理系统上的需求大同小异,GIS厂商能否针对一些垂直行业建立一个私有云的平台?用户只需要按需租用计算资源或者存储空间,每年可能只需要5万元,这个系统他就可以用。

  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SaaS——软件及服务的模式。

  如果这是GIS未来的生意模式,那么用户只需要交纳租金,对他们而言,可能是好事,毕竟费用无疑是大大降低了,但对于开发商或平台运营商而言,却未必。

  这种模式依旧有其现实的问题,李绍俊表示,“比如提供给用户相应的虚拟机后,计费方式有一定问题,有的用户数据计算量大,会觉得自己亏了。”

  过去GIS的项目实施和常规并无迥异,以一个市级200万元的项目为例,客户需要建立一个投资200万元的GIS系统,需要在一年以内建立起来。

  “其实整个行业的蛋糕没有变小,因为有了这种模式后,会让很多原来上不了GIS的一些单位,可以上GIS了,用户的数量肯定是打大提高了”,“当然,肯定有一些开发商跟不上这个技术,会被挤出去,可能还有一些开发商会慢慢转型,从做项目逐渐放到做平台运营方面。所以这个是每个开发商需要思考的。”

  与此同时,他也认为,项目制也不会消失,云的优势在于定制化,未来几年内云计算的应用将主要集中在业务模式比较简单的应用上,也就是需求比较一致,应用方式比较统一的一些业务里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依旧需要,一些复杂的一些专业的,或者说一定制化要求非常高的项目,还是要以项目来做,这个至少在两个五年内,还是会有这种项目的大量存在。

  站在云的十字路

  对六、七十年代就开始起步的GIS行业来说,转型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但相对于生意模式,技术平台的选择对GIS企业而言,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话题。

  GIS领域的老大Mapinfo和ESRI,在向云的技术平台转型上的一些思路也许值得借鉴。

  Mapinfo有一个跨平台的产品——map-extram,这是面向Web GIS的一个产品,完全是用JAVA来编写的,因为JAVA有跨平台的技术。

  李绍俊表示,“但是Java在云的应用上有一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GIS行业的数据量非常大,计算量也很大,而Java虚拟机一旦涉及与CPU有频繁交互计算的时候,Java的效率就比C++差很多。而GIS软件的特点就在于和CPU交互非常紧密,因为它对CPU计算资源的需求很大,此外,数据吞吐也是一个问题。所以涉及到GIS的核心开发技术,Java的性能比C++的性能要低很多,这也是Mapinfo在后面用的时候,包括用的时候会遇到很多问题。”

  ESRI也一直想转移到跨平台支持上,ESRI当时花了10亿转到.COM,现在又要从.COM转到跨平台,这对他们来说投入很难下这个决策的。因此ESRI采取了利用mainsoft虚拟化来支持跨平台,它可以让基于微软平台开发的组件能够运行在Linxu之上,比如红帽、Novell的suse等等。

  但是这种基于虚拟机的解决方案在实际应用中效率会打比较大的折扣,因为它必须通过虚拟机才能访问硬件层。李绍俊表示,“mainsoft和Java的虚拟机在性能上也没法比,所以在功能上也会有些折扣;另外mainsoft对Linux支持的比较好,但是对UNIX支持的不理想,所以ESRI的产品,对于各种小型机的操作系统是不支持的,不管是IBM的AIX还是HP的UX。”

  而对于超图这样的国产GIS厂商而言,寻找差异化或许是发展的一个方向。毕竟,在这个领域,国内并没有多少技术是依靠自己开发或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

  以ESRI来看,其早在三年前就推出了基于Flash的应用,而国内相当多的GIS企业一直是跟随微软的Silverlight开发应用。

  “ESRI虽然提供了API接口,但可供更改的接口很少,这也是Flash技术的特质所造成,比如特效的个性化不够好,而Silverlight在这方面是很强大的,所以这也许是我们的一个机会。”

  此外,一些很具体的技术问题也拯待解决。比如虚拟化技术的支持,当平台升级,虚拟机如何支持升级?自然,不可能重新定制开发,用户如何无缝过渡?

  “一些基于云的64位应用程序的迁移,一些并行计算的效率问题,以及内存、磁盘计算交互后的计算速度的问题,都是GIS在云计算中现在正碰到的问题”,李绍俊表示,“除了网络硬件环境外,对GIS用户而言,云应用的另一个瓶颈在于数据的压缩算法问题,一方面要求高的压缩,另一方面要求解压速度快,过去在局域网中恐怕不是一个问题,但在广域网中或者在VPN网上,如果带宽不够,是一个大问题。”

  GIS“云”的未来

  用户对于云平台的认可度也决定了云在GIS领域的发展前景。

  GIS的云平台模式,成功的要素之一,在于需要有足够多的端,以此让你的业务足够简单。

  “举个例子来讲,如果少于50个用户,做云平台可能没有什么赚头了。因为搭建一个云计算中心的成本非常高了,所以要上云,必要的一个要素,要有足够多的端,比如说全国三千多个县,如果你只能拿下30个县,没必要上去,SAAS已经完全能够解决问题了,你必须要有足够多的端,有足够多的端决定你的业务足够简单,足够一致。”

  李绍俊认为,现在的模式不是像以前那样提供砖头、瓦片,相当于超图直接提供毛坯房,我提供油漆,拿着油漆可以直接把毛坯房刷一刷,可以刷出一个你想要颜色,这样很快得到自己想要的房子,而不是拿着砖头一块一块垒。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

  在李绍俊看来,行业的应用未来必然都会转移到云计算的平台之上。在他看来,云的应用是一个社会化大分工的必然结果,云的收益最终也是由规模效益所带来的。“ 举一个例子,GIS的一些应用将会逐渐的迁移到云平台上面。为什么要迁移到云平台上?因为超图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空间数据分析方面,而IBM 优势在于服务式大规模运营方面, 将GIS 个放到云上面后,超图可以专注云做更擅长的东西,IBM也可以把自己的优势发扬光大,用户则可以用比较短的时间,比较低的成本拿到需求的结果。当然这个事情的进展还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的,因为中间需要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例如,从项目的模式逐渐迁移到在线运营的模式,超图提供的产品,也要在产品的形态,产品的接口、产品的模块等等很多方面做出改变,针对云平台的变化适用云平台的需求,最终满足用户的需求。这对于超图来说,对于行业ISV 来说都需要有一个转变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ISV的关注层面已经在逐渐向应用层转移了,过去包括象超图这样的有一定技术能力的独立软件开发商,有相当多的研发人员,用C++或者VB去做底层的开发,但现在大家的分工更加明确了,有能力做研发的平台厂商还会继续在底层做研发,而一些ISV将开始更多地关注业务层面,大家做好自己擅长的领域。

  至于这一转变过程的时间长度,李绍俊认为将会在3到5年之内。“云的变革是以SOA为基础,已经有一些积累和技术的框架了,所以现在也可以预期这个变化周期会比SOA 从出现到成熟的周期短,会在3-5 年逐渐达到一个成熟的应用。”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