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中科院院士姜杰、航天科技集团包为民谈AI与航天产业融合

未来的智慧火箭将像人类这样的智能体一样具有会听、会看、会学习,越飞越聪明的特点。

  4月23日,在第四个“中国航天日”即将来临之际,国际宇航科学院研究中心(IAA研究中心)在湖南长沙举办了“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院士助力创新发展研讨会”。会上,航天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发布了“思源”计划蓝皮书,推动航天智能创新技术发展。

  会议由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支持,由中国宇航学会、中国航天基金会主办,国际宇航科学院(IAA)研究中心、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承办。

  “思源”计划是推动航天智能创新技术发展的纲领和行动计划。过去一年,航天智能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关键技术、转化应用、人才培养三大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蓝皮书对2018年创新中心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2019年创新发展计划。

  据悉,中心将在2019年围绕“智能制导控制、智能感知、智能计算和智能系统集成”四个方向,围绕航天建设智能生态链,推动航天智能产业发展壮大。

  智能技术与航天产业融合发展

  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航天智能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包为民描绘了智能科学技术与航天事业融合的发展蓝图。智能技术与航天的融合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航天工程系统各个关键环节实现智能化,例如控制系统将着力增强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任务变化的能力;第二阶段,航天器将具备学习能力,成为会学习、可训练的航天器;第三阶段,航天器还将具有泛化能力,也就是能够举一反三、超越常识认知;第四阶段,航天器甚至会具备演化、进化能力,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泰伯网

  中国科学院院士、长征三号甲系列总师姜杰介绍到,未来的智慧火箭将像人类这样的智能体一样具有会听、会看、会学习,越飞越聪明的特点。从能力角度,智慧火箭在故障情况下要具备自适应控制、在线轨迹规划、任务降级处理等几种能力,以精确入轨为终极目标,执行任务更加灵活。

  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发布发展路线图

  后续,中心将每年都编制、发布“思源”计划蓝皮书,不断发展航天智能技术,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发布会现场,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所长、中心副主任马卫华宣布了智能技术创新中心的发展路线图。“创新中心的‘路线图’是发展航天智能的技术主线。可以通过2345几个数字概括。”路线图从“个体智能、群体与人机混合智能”2个视角,针对火箭,卫星,探测器3类装备,提出了从当前到2035年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特征为“个体强适应,群体自组网”,第二阶段的特征为“个体自学习,群体能协作”,第三阶段的特征为“个体能泛化,群体强对抗”,第四阶段的特征为“个体自演化,人机能融合”。)描述了感知与理解、运动与控制、学习与适应、规划与决策、沟通与协同5种能力特征。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