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调查 | 三调“打假”,红线掐架

“红线”即底线,部门利益是根源

某县域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它的耕地、林地、草地面积三种地类登记面积加起来足足有2000平方公里,这数字着实让人无语,多出来的1000平方公里哪来的?

显然,泡沫都是地类重叠的累加。

然而,各类型重叠地类,在国土三调“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以实地现状为准”的要求下,势必受到冲击,生态红线、林地红线、耕地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水利红线、海洋生态红线……该如何理清?

“红线”即底线

红线的概念最早源于城市规划领域,是指城市建设用地的控制边界,长期以来城市规划领域一直是将建设用地和发展空间作为关注重点,后来生态用地空间、耕地、基本农田等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所谓“红线”,实乃底线。

2019年“两会”期间,不管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代表委员提案,其中关于坚守“红线”的发声都非常坚毅。各类“红线”是国家坚守和不可逾越的底线,坚守红线是国家责任,全民义务。

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大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2019年“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指出,“近14亿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稳定粮食产量,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

3月11日,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

红线保卫战不仅有政府重视,更是早就有法规加持。

以耕地为例,中国目前执行18亿亩耕地红线,出自第三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不过,在2006年,经过第149次国务院常务会讨论后决定暂缓批准该纲要。该纲要提出了一个关键的指标: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守住。

2016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对全国及各省(区、市)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等指标进行调整,并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后,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65亿亩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15.46亿亩以上,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4071.93万公顷(61079万亩)之内。

该内容属于精选文章系列, 后获取已享有的阅读权限

升级PRO会员,享有以下权益

  • 解锁泰伯网专业深度文章
  • 免费阅读/下载12篇智库常规报告
  • 免费观看全库直播视频及回放

立即升级会员


还没有泰伯账号?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