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南极科考10月11日启程 2名女队员进入南极内陆

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25周年,也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今天上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召开媒体见面会,记者从会上获悉,25年来,我国已经成功组织了25次南极科学考察,累计近4000人次进入南极。其中2名女队员要进入南极内陆,参加格罗夫山的考察。

  3sNews讯,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25周年,也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今天上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召开媒体见面会,记者从会上获悉,25年来,我国已经成功组织了25次南极科学考察,累计近4000人次进入南极。昆仑站的建成,标志着我国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迈出了关键一步。今年10月11日,我国第26次南极科考又将从上海启程,雪龙号将首次执行“一船三站”计划,是历次南极考察活动中任务最重的一次。 

泰伯网
第26次南极科考示意图

  “一船三站”考察格局形成

  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秦为稼介绍,25年来,我国已经成功组织了25次南极科学考察,累计近4000人进入到南极地区。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雪龙”号和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一船三站”为平台的南极考察总体格局。

  2009年1月27日,我国首个南极内陆站――昆仑站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成。它是目前南极洲海拔4000米以上唯一的科考站,其他国家的考察队都没有到达过那里。昆仑站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南极考察实现了从大陆边缘向大陆腹地挺进的历史性跨越,我国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迈出了关键一步。目前,昆仑站可供15至20人进行夏季科考。3至5年后,该站将逐步升级扩建,成为满足科考人员越冬的常年站。

  从1994年开始承担南极科考和运输任务的“雪龙”号破冰船,至今已完成了11个南极航次、3个北极航次的科考任务。雪龙号的足迹遍布五大洋,破坚冰200多海里,最北航行到北纬85°25′,最南航行到南纬70°21′,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的纪录,在国际上也是屈指可数。与南极考察相比,我国的北极考察起步较晚,但起点具有国际水平。在1999年、2003年和2008年,我国分别开展了三次北极考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

  科研成果登上《自然》杂志

  今年10月10日,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纪念日。该中心设在上海,是我国惟一从事极地科考与研究的国家中心。从10月10日起,极地中心将启用新徽标。

  极地中心科技处处长何剑锋告诉记者,该中心提出的“熊猫计划”(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综合断面科学考察与研究计划)成为了2007-2008第四次国际极地年的核心计划。今年,这个计划的研究成果刊登在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上,对南极冰盖的起源与早期演化提出了新的观点,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很大关注。

  何剑锋表示,以新建成的昆仑站为依托,我国将在南极内陆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实施冰川深冰芯科学钻探计划、冰下山脉钻探、天文和地磁观测、卫星遥感数据接收、人体医学研究和医疗保障研究等科学考察和研究,为人类探索南极奥秘作出更大的贡献。

  2名女队员将进入南极内陆

  今年10月11日,我国第26次南极考察又将从上海启程,开始新的探索之旅。

  据介绍,这次考察队共计260余人,预计明年4月10日返回上海,历时近180天,是我国除首次南极考察外,考察人数最多、历时最长的一次。今年科考最大的特点,是雪龙号首次执行“一船三站”的计划。所谓“一船三站”,是指科考队员将搭乘雪龙号,不但对长城站和中山站进行考察,还要深入南极内陆,对昆仑站进行建设和考察。根据计划,考察队将执行30多项站区科学考察项目、16项南大洋考察项目和12项能力建设任务,是历次南极考察活动中任务最重的一次。

  此次科考的人员组成有两个亮点,一是有3名来自中国台湾的队员,二是共有12名女队员,其中2名女队员要进入南极内陆,参加格罗夫山的考察。据悉,格罗夫山的科学考察备受国际关注,它对于研究南极大陆的形成历史、演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