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北京遥感地图越来越复杂

从解放初期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将北京定位为经济中心,到2004年第五次修编后提出的北京要“建设宜居城市”,北京这座城市发展的轨迹,在这些影像图上一览无余。

  中轴线北端没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端复建了永定门;轨道交通亦庄线建设正酣;CBD、中关村、金融街正成为北京一个个功能“中心”……北京市测绘院院长温宗勇拿着2008年的卫星遥感影像图对记者介绍说,“北京新城建设即将大规模展开。”

  小小的地图,记录着北京城市的变迁。温宗勇对记者介绍说,从解放初期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将北京定位为经济中心,到2004年第五次修编后提出的北京要“建设宜居城市”,北京这座城市发展的轨迹,在这些影像图上一览无余。

  从1951年的航空遥感地图可以看出,北京城市发展范围在城墙内,凸字形的城墙,城里是胡同和平房,城外是荒野和农田。摄于1959年的遥感图上,已可清晰地看到基本建成的“十大建筑”。这时老城墙还在,城墙外的建筑明显增加。1967年的地图上,城市发展突破了城四区的局限,城八区范围内耸立起高楼大厦。

  “从1975年到2008年,北京城市地貌变化巨大。”温宗勇从电脑中点出几张彩色地图。1975年的地图上,只有一条地铁线穿越东西;2008年的地图,八通线、5号线、奥运支线……北京地铁里程延伸到200公里,同时在城市中心区出现了更多的绿色区域及随处可见的街心花园。

  “这样的城市地貌透视着每一个时期城市规划对北京的定位。”温院长介绍说,1953—1955年完成《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和《北京市第一期城市建设计划要点》,提出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点改建旧城区。1957—1958年对规划修编时提出北京要发展大工业。1982年,对总规进行第三次修编,明确城市性质时不再提“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工业基地”。1992年总规第四次修编,明确市区不再扩大规模,强化在市区外围建设卫星城。2004年进行第五次修编,明确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城市。

  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重新定位,北京的城市空间布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制造业从城市的中心区域向外围区域转移,取而代之的是与北京历史、文化和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在中心城区,服务业的比重已超过80%。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