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中国近十年成为太空探索最活跃国家,正比肩美国甚至超越

继今早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进一步。

  泰伯网讯 今天7时30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带着飞行乘组景海鹏和陈冬成功发射上天。这意味着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又向前迈进一步。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高速前进。尤其在外太空领域,正比肩美国甚至超越。

  据统计,2012年至2015年,中国成功地进行了68次太空发射,同期美国进行了72次发射。自2003年以来,中国已经进行了五次载人航天发射,上一次是在2013年,把三名宇航员送入轨道,还进行了一次太空行走。

  从国家载人航天规划看,本世纪20年代初将完成空间站建设,2025年可能进行载人登月行动。有外界对比认为,中国太空计划的“特色”在于简单且缓慢,而美国特色在于偏好尖端高科技。正因如此,美国从未实现低成本、高频率太空发射的目标。

  本文将重点回顾中国在外太空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

  “超级天眼”——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

  今年9月25日,贵州平塘,有“超级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吸引世界目光。

  该“超大”望远镜将首批观测目标锁定在直径10万光年的银河系边缘,探究恒星起源的秘密,也将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刻度。

  相比之前位于美国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Arecibo,FAST不仅直径更大,其主动反射面还能按跟踪要求精准变位,与美国比起来,效率、精度都更高。

  “墨子号”——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今年8月16日1时40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这颗卫星的顺利升空,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第一颗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量子通信的国家,为我国初步构建“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起到重要作用。外界称,在全球量子通信领域,发出了中国最强音。

  作为迄今为止唯一被严格证明是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技术在金融、军事和政务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美国、日本等国也启动了相关的研究计划。此次“墨子号”的发射,更巩固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玉兔” 号——月球车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送入轨道。作为中国首辆月球车——“玉兔” 号和着陆器共同组成了嫦娥三号探测器。2013年12月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

  2016年7月31日晚,“玉兔”号月球车超额完成任务,停止工作,着陆器状态良好。“玉兔”号预期服役3个月,但它一共在月球上工作了972天,超长服役两年多。

  “玉兔”号月球车成功登陆月球并实现自动驾驶,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阿波罗登月以来人类航天器首次登陆月球,标志着“落”月探测获得圆满成功。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 成功发射。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2011年11月3日凌晨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2012年6月18日14时14分与神舟九号对接成功;神舟十号飞船也在2013年6月13日13时18分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预计2017年下半年陨毁。

  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距地球343公里的轨道实现自动对接,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能力的航天大国。

  “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

  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探月工程一期“嫦娥一号”升空。作为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其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预定地点。

  从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环月轨道,传回清晰的可见光图片,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是全球继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介绍,20世纪后期,中国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全球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北斗卫星研究团队成员徐颖曾表示,虽然目前卫星定位技术已十分成熟,但仍有一定限制,北斗卫星可补其他系统的不足。(整理|泰伯网 欧阳雯)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