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GIO产业沙龙在京举办:探讨微小卫星商业化在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3月3日,由GIO俱乐部|泰伯智库、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泰伯大视野·GIO产业沙龙在京举办,此次沙龙的主题是冲破囚笼-微小卫星商业化的中国式挑战,50余位重量级GIO出席

泰伯网

泰伯网

  3月3日,由GIO俱乐部|泰伯智库、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泰伯大视野·GIO产业沙龙在京举办,此次沙龙的主题是“冲破囚笼-微小卫星商业化的中国式挑战”,50余位重量级GIO们出席了沙龙活动。

  泰伯社群事业部副总经理、泰伯智库负责人王悦承发布了微小卫星商业化的全球趋势报告。他指出,从商业航天融资整体趋势来看,2015年一年,风险投资的总金额是118亿人民币,而从2000年到2014年这一金额只有33亿。随后,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主任刘豪与大家分享了名为“微小卫星发展的技术路线图”的报告,从技术角度给大家介绍了近年来微小卫星的发展情况并提出了对于未来微小卫星发展的看法。

  微小卫星商业化全球趋势干货共享

  王悦承:在整体商业航天融资中,中国也有一些企业拿到了投资,但和美国相比,我们还是要落后一些。大家可以看到,从2000年到2005年,几乎都是债权融资,没有股权融资,从2006年到2010年,债权融资的规模开始增长,最近5年股权融资增长是比较明显的。

  商业航空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恼:投资很大,周期很长,风险比较高。SpaceX从2002年创立到取得成功,花了整整6年时间,这6年是很煎熬的。他们不断的往里投钱,现在SpaceX很光鲜,但他们确实投入了不少的资金、汗水,饱受煎熬。

  接下来我们从融资的细节来看一看,这是2015年整个融资的特点,融资总额是178亿人民币,股权融资占150多亿,这都创造了历年最高的记录,风险投资机构50多家。出现了一个独角兽公司,就是10亿美元的公司,就是Planet Labs。还有一点比较明显的,投资机构对商业航天企业的高额回报期望在增加。

  我们再来看一看从2000年到现在,整个商业航天领域公司成立的个数。最近5年商业航天企业创业的数量较之前相比是增加的,通过对投资人,包括创始人的调查里能够发现,他们认为投资机会主要还是和微小卫星相关。这是对历年的整个商业航天领域融资的划分,包括债权融资、上市、收购、私募资金、风险投资、种子等等一些国家项目支持资金的比例。

  从2015年开始,对初创企业种子阶段扶持的投入,相对比较大,尤其和2013、2014年相比都有明显的增加,风投增长额是非常可观的,所以知卓资本的王总是不是能给今天来的企业多投几笔,把中国的数字也拉上去。

  我们看看从整个商业航天领域里投资者所处的不同组成,风投机构,其实是在引领这个行业投资的大方向,天使投资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基本在前面带入了,后面可能这些企业才能真正的逐步成长起来。因为刚刚在下面跟几位嘉宾也聊到,这个领域的确是资金比较重的一个行业,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可能民营企业,尤其是商业集团可能不太容易发展。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Planet Labs,他们需要的资金量是不小的,他自己号称合同签单的金额早已经超过融资的金额。

  这是从全球来看过去15年,在这个领域里进行投资的投资公司,包括各种其他机构里总的投资,大家可以看到,也是一个正方向的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因为大家知道,从国家角度来看,美国其实在投资者方面一直是他们主打的优势,英国和加拿大还不错,中国香港和俄罗斯也有不少,所以可以看到我们中国内地还是需要有一些新的投资机构。

  在商业航天投资领域,大家之所以对回报的期望在增加,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前面看到有一些企业通过投资进去退出来赚到了钱,大家很熟悉的有Skybox,比较陌生的是THE CLIMATE。deCarto这个公司跟大家都在热议的一家公司有关系,就是Uber把它收购了,包括导航、定位等业务。WildBlue在09年被收购,他们做的就是卫星互联网,就是宽带接入等服务。

  也是因为看到有这些已经拿到过投资,同时通过某种方式成功退出的,能够获得盈利,所以其他的投资者才纷纷向这个领域投资。

  为什么从2000年到2015年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究竟是什么原因在推动?尤其是微小卫星整个商业化的推动力量为什么会加大?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一,这里引用了一句硅谷投资家说的话:“商业航天投资现在已经有利可图了,这在以往是不可思议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商业成本的降低,一个是更高的回报期望。微小卫星的成本的确有明显的下降。

  第二,在这个行业里,还是有一些比较有情怀的人,包括国内很多创始人都有梦想有情怀。尽管投资在增长,但是大家还在担心一件事情,就是在商业航天也好,微小卫星也好,退出的周期还不是太短,还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从投资机构来看,他们对我们这个领域里面的企业,其实有一些关注点,这个关注点让资本机构来说会更加合适,一个是是否有足够大的市场,第二,资源是否具备,第三,管理团队是否可靠,从技术到市场,到各个方面是否成体系,第四,应对风险能力怎么样。这是整个团队需要具备的,如果具备这些特点,可能投资机构对你的关注度会比较大。

  最后我和大家看一下全球的趋势,这里有一个划分,拥有小规模卫星的国家数量,从2012年之前的26个到2014年的时候已经变成45个。另外,在第一次发射卫星的国家数量,由小卫星的出现,所以小卫星发射增加的国家也比较多。

  综合分析,泰伯智库结合了其他研究机构的观点,认为接下来可能吸引投资的有这些领域:一个是平台型的,就是微小卫星,包括它的操控、公共平台,属于比较基础性的,实现信息共享的平台。

  第二是技术,包括飞行器、传感器、载荷等等。今天和德宇航公司的戴总也过来了,他们也正在载荷这块在下工夫。

  第三就是软件方面,可能采集了这些数据以后,我们怎么样把数据应用到各行各业,怎样通过分析得到一些我们想要的数据。

  最后一点就是在发射上,我们还需要在成本、效率上做一些提升。

  尽管国内企业和跨国资本机构在航天领域投资的企业并不多,但往往就是这样,当大家都发现应该在这个领域投资的时候,也许它就不太适合投资了,就和股票市场一样,所以实际的把握需要大家一起来判断。今年6月16号我们会和512所一起举办首届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希望各位能够给我们多提供一些想法。

  微小卫星发展路线干货共享

  刘豪:国内外比较公认的对微小卫星的划分是,100到500公斤是小卫星的范畴,10到100公斤是微卫星,10到1公斤是纳卫星的范畴,小于1公斤是皮卫星、飞卫星的范畴,卫星的质量正在朝着两极化发展,超大型和微小型,超大型就是越来越大,6吨、8吨、10吨大型的卫星,微小型就会越做越小。现在微小卫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500公斤以下的微小卫星增长非常迅速,特别是50公斤以下微纳卫星是主要的驱动力,预计2014到2016年,50公斤以下微纳卫星发射达650颗以上。实际上每年都会有数百个微小卫星发射,2014年实际是162颗,2015年是149颗,2016-2017预测稍微有点乐观,但是也是充分体现了这样一个增长的态势。

  这是欧洲咨询公司发布的一个小卫星的市场预测,5年预计发射510颗小卫星。2015年度也有21颗微小卫星发射失败,在2015年总发射170颗。从2009年到2013年发射的1到50公斤的小卫星只有12%是用于遥感或者其他对地观测。

  而微小卫星的设计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创新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体系结构在不断涌现,包括设计思想的创新,集成技术的创新,以及专用的微系统集成技术的研发。

  在设计思想创新方面,我们传统卫星设计理念是用100%的成本满足100%的需求,甚至用120%的成本满足100%的需求。微小卫星的设计思想变了,它是强调用20%的成本实现80%的任务需求。你如果追求过高的质量或者研制周期,你要付出的成本就会越大。微小卫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它取得成本和需求之间的一个平衡和匹配,实现最佳的效果。

  设计思想创新是化大为小,化整为零,它就是想把原来一颗功能完整、复杂的质量很大的卫星,分解成星座,或分离成模块,从目前来看,这种星座、分离模块、分布式集群,在实际功能实现过程中,有可能实现单颗大卫星无法实现的更多功能,也为航天任务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我想说一下关于微小卫星发展的几点思考,特别是立方体卫星发展将持续火热。首先微小卫星研制日益趋于社会化,这种趋势,甚至有可能起到重塑太空工业模式的作用。

  第二,微小卫星的部件需求将猛烈增长,这为相关产品供应商提供了无限的商机。包括高校、民营企业都可以成为未来微小卫星的产品供应商。

  微小卫星的技术发展主要是能够很快的采用技术发展迅速的商业产品,就是利用摩尔定律,现在低成本和快速研制周期,也是市场最关心的两个方面。

  第三,微小卫星商业化,需要建立开放式的大众创新体系。在国外,国家积极投入,军、民、商、学、研共同参与,统筹管理微小卫星发展。例如NASA,包括美国的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层面进行大力投入和扶持,有大量的经费。包括高校、民营企业在内都成为其中的一些创造者、创新者和产品制造商,当然也有发射提供商在提供相应服务。

  所以,我们缺乏对于微小卫星协调管理、标准制定的机构,没有领头羊。我在想能不能在6月的商业航天论坛上成立一个国内商业卫星联盟,起到合作抱团取暖的作用,我们后续的发展可能会更好一些。

  最后,微小卫星发展也急需完善的法规和相应的政策,微小卫星数量增加,在政策方面需要一些引领,像国外有专门的项目审批机构,但是我们国内没有相关的审批机构,比如说民营企业我想搞一个卫星,我搞火箭发射,找谁审批?是不是未来在国内发展商业卫星的时候,应该推动国家成立相应的审批机构。

  微小卫星研制门槛比较低,低成本导致失败率比较高。大家不要认为微小卫星谁都能造,不是谁都能造的,造了不一定好用。低成本也导致失败率比较高,不仅是国内也好,国外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有一些卫星发射上去,但是在轨实验失败,产生空间碎片的风险也很大,空间碎片也需要一些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一步完善。

  活动最后,在场GIO们围绕“微小卫星商业化的中国式挑战”进行了热烈讨论。中国东方红小卫星的副总师刘一薇、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微纳研究所副所长张科科、四维世景公司总经理徐丽萍、空客防务与空间副总裁张晓舟、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卫星通信技术总监郝军林、欧比特公司董事会秘书颜志宇分别和大家分享了对卫星商业化政策、卫星设计研发、市场应用、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看法并提出疑问,引发在场嘉宾深思。3sNews将为您带来后续报道。(文|3sNews 葛宇)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