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记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加密观测

2012年汛期,“泰利”“杜苏芮”“韦森特”等热带风暴接踵而至。尽管它们威力十足,但却无法逃出气象人的“慧眼”。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开发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区域加密观测功不可没。

  2012年汛期,“泰利”“杜苏芮”“韦森特”等热带风暴接踵而至。尽管它们威力十足,但却无法逃出气象人的“慧眼”。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开发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区域加密观测功不可没。它面向用户需求,使科研与业务有机结合,显著提高了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日前,这一工作被评为2012年气象部门创新工作。

  “加密观测获得的高频次卫星云图大大提高热带气旋监测的时效性,并能及时捕捉热带气旋结构和环流细微变化。”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朱小祥说,“在2012年汛期气象服务中,我们响应各级用户要求,针对 “泰利”“杜苏芮”等热带风暴及安徽、天津等地暴雨,紧急启动"风云二号"卫星进行了12次区域观测,最高频次达5分钟一幅。台风定位定强信息的发布提前了10分钟,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

  据悉,“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加密观测新模式提供的扫描资料比常规观测提供了更为丰富精细的观测信息,可揭示出天气系统的精细结构和变化情况,能够做到比雷达探测更早反映云团的生消发展,有利于提高对强对流天气的早期监测预警时效性。

  “利用"风云二号"F星加密观测,气象工作者可以提前10分钟对台风进行定位以及DVORAK定强。F星的空间分辨率是1.25公里,预报员不仅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台风的定位定强信息,而且还能了解台风的未来动态和降雨信息,从而及时滚动发布有关台风预警信息。”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副主任张长安表示。

  2012年第6号热带风暴“杜苏芮”结构不对称,高低层环流中心不重合,低层环流中心不断替换,这给热带气旋的定位定强带来了困难。“通过高频次卫星云图,我们更好地拟合了"杜苏芮"的中心,从而提高了定位精度,使定位保持一致性、完整性及连续性。”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应用室主任方翔介绍。

  以需求作为驱动是“风云二号”卫星加密观测新模式的又一大特色。秉承服务至上、面向用户、面向业务的原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加强了应用需求调研和分析,根据用户需求,制定了相应的项目技术路线、卫星观测模式以及业务流程。用户通过该模式可以快速、主动提出卫星观测任务,突破了以往用户只能被动使用卫星资料的模式,使得卫星观测更有针对性。

  2012年7月22日,在华北地区造成罕见强降水的降水云系东移至东北地区。根据辽宁省气象台的需求,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及时启动“风云二号”F星进行区域扫描,提供监测数据给对方使用;8月9日,该星针对安徽暴雨进行区域观测。高频次的监测数据为预报员修正强降水落区提供了重要依据,有效提高了降水过程预报准确率。

  静止气象卫星观测业务新模式的建立要从2008年说起。这一年,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启动我国静止气象卫星区域观测关键技术分析和研究。此后,正式开展“风云二号”卫星区域观测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先后攻克区域观测图像定位、卫星安全测控、星地动态调度、观测策略制定、产品生成及应用等难题,尤其是解决了区域观测图像定位算法难题,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技术空白,区域观测图像定位精度达到1个红外像元。

  2011年8月12日,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这成为“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加密观测新模式由技术转化到业务应用的“练兵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利用“风云二号”C星为开幕式提供每10分钟一次的区域观测气象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2年,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进一步改进区域观测模式,解决数据传输、用户数据接收和应用平台问题,同时制定业务规范,建立了规范的“风云二号”卫星高频次观测精细化业务服务流程,科研成果在“风云二号”F星上实现业务化。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具备自旋稳定气象卫星区域观测业务能力的国家。

  今年,“风云二号”F星将专门用于加密观测,以更好地发挥加密观测新模式的效益。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