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手机定位助力江苏“淮安特色”监狱管理

日前,据淮安市淮安区司法局介绍,“一人一组、一人一专、一人一机、一人一档”的“四个一”的做法可称为“淮安特色”。

  日前,据淮安市淮安区司法局介绍,“一人一组、一人一专、一人一机、一人一档”的“四个一”的做法可称为“淮安特色”。

  用关爱来温暖特殊人群的心

  “让社区服刑人员感受关爱,教他们谋生的技能,让服务管理与他们同行,做到管住、管到、管好、管实。”说起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淮安区司法局长鲍三贵娓娓道来。

  据记者所知,淮安区目前共有社区服刑人员700余人。要管理好如此庞大的群体,仅靠不足百人的司法行政工作者,怎样才能“管住、管到、管好、管实”呢?看出记者的疑惑,鲍三贵告诉记者,他们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采用“多帮一”帮教模式,由司法所、派出所、村(居)委会、村(居)民小组和家庭成员组成帮教小组,确保每一个社区服刑人员都有帮教小组进行“一人一组”的帮教。帮教小组还与司法所签订帮教管理责任书,明确帮教小组人员责任和职责,选取社区服刑人员的一名亲属作为担保人,配合开展帮教管理;社区服刑人员向司法所签字承诺:接受帮教管理,保证严格遵守相关管理规定,实现服务管理网络的全覆盖。今年春节,淮安区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以“感恩社会、感恩组织、感恩亲情”为主题的教育帮扶活动。活动中,帮教小组与社区服刑人员一起到敬老院开展公益劳动,在劳动中感恩社会、在接受帮教中感恩组织,在与父母及社会的交流中感恩亲情,将服务管理网络延伸到生产、工作、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目前,在淮安区活跃着一支3500多人的帮教队伍。他们的贴近管理、真诚服务,让温暖始终围绕在社区服刑人员的身边。

  手机定位让服务管理很实在

  自2010上半年入矫后,小张一直靠身体不好的父母生活。为此,他心存愧疚,希望去外地打工,减轻父母的负担。淮安区司法局为其办理具有GPS定位功能的手机,纳入社区矫正移动管理信息系统。这样,小张虽然人在外地,但司法所同样可以准确掌握其行踪,根据情况适时进行提示、警示和告知,而小张也可以通过短信向司法所汇报思想,从而解决了空间距离造成的服务管理不到位问题。

  2009年,淮安区建成社区矫正移动管理网络平台,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定位管理,强化远程控制。但随即发现平台网络监控存在工作时间以外监控无法进行的问题。为突破单一的网络平台监控局限,去年下半年,他们为社区矫正执法人员配备了专门的警务通手机,将符合接收条件纳入社区矫正管理、尚余刑期6个月以上的社区服刑人员均纳入定位监管,实现网络平台监控与警务通手机监控相结合,确保随时随地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动态掌控,有效杜绝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他们还利用手机通话、短信等形式,了解社区服刑人员情况,以提醒、告知、警示等形式加强沟通与交流,拉近与特殊人群的心理距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社区服刑人员动态管理的工具,警务通手机已成为淮安区社区服刑人员服务管理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目前,该区700余名社区服刑人员中,有90%已实现手机定位监控,为全区的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帮助特殊人群解决实际困难

  社区服刑人员陶某身患多种疾病,且一只眼失明,失去劳动能力,如何生活成为他经常考虑的问题;张某因交通肇事赔偿了数万元,家中尚有两个孩子上学,经济陷入困顿;聋哑人周某无一技之长,不想再依靠偷窃为生……

  其实,上述这些难题不仅当事人自己在考虑,他们身边的帮教组织也在积极考虑。为了帮助他们走好自新之路,司法行政机关主动与民政部门联系,帮助他们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与此同时,为彻底解决好像上述人员一样生活困难社区服刑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今年3月,淮安区司法局与民政局联合出台《关于对社区服刑人员困难户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的通知》,将符合低保条件,尤其是伤残、家庭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全部纳入低保范围,规定社区服刑人员常住户及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收入符合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生活困难可通过低保解决,但身无一技之长的人该如何获得技能、解决生活问题呢?在鲍三贵的陪同下,记者走进了淮安区社区矫正教育培训中心,这里的铸造、金工、钳工、计算机、电子、电工等教室均有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相应的技能培训。鲍三贵告诉记者,他们于2009年起和华丰职业培训学校联合开办社区矫正教育培训,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需求,分期分批、相对集中地每月组织相关培训,提供创业就业指导。目前已有347人获得国家劳动技能等级证书,98人被推荐到企业就业,28人通过双向选择实现就业。

  也许不是最好,但真的管用

  今年3月,由最高院、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正式施行,围绕“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建立社区矫正执行档案”的新要求,淮安区司法局提出了“管理有轨迹,服务有记录”的思路,全面强化“一人一档”机制建设。

  他们在乡镇司法所建立社区服刑人员档案的基础上,在区司法局为在册社区服刑人员建立管理档案,收集、补充在矫资料,做到“不缺不漏、一人一档,统一管理、有序规范、装卷成册”,准确反映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矫正的轨迹,实现“以档促教、以档促管”。5月9日,他们组织城区近30名社区服刑人员走进看守所,听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举行入矫宣誓;学习《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围绕行为约束、请示报告、违规处罚等规定进行逐条解读与宣讲;组织心理咨询师现场进行心理辅导,将参加活动情况记入各自的社区矫正档案。

  “档案建设是社区服刑人员服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它反映的是一种态度。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管理成为一种责任。”鲍三贵表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是当前各级政府及相关组织在思考、探索的一个问题,淮安区的做法也许并不是最好的,但他们的“四个一”做法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真的很实在很管用。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