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黑龙江大型农机借助3S技术实现精细耕作

据农垦九三管局张宏雷副局长介绍,依托全球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经过综合组装配套,使大马力机械实现了自动导航、精密播种、变量施肥、即时测产等精准化、标准化作业。

  眼下的黑龙江已披上银装素裹的冬装,经历了春夏秋三季的繁忙和热闹,黑土地在白雪覆盖下进入休整的宁静。

  今年秋收后,黑龙江向全国人民传出捷报:粮食生产获得特大丰收,实现了八连增目标。经国家统计局核定,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14.1亿斤,比上年增加111.5亿斤,增长11.1%。粮食总产首次超过河南,一跃成为全国第一产粮大省。商品粮产量900多亿斤,继续领跑全国。成为全国唯一的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双第一省份。

  隆冬时节,科技日报记者驱车千里,走进黑龙江肇东、安达、讷河,以及农垦九三分局,倾听农业水利专家、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基层干部、普通民众的心声,探寻黑龙江跃居全国第一产粮大省的成功路径。

  总结今年粮食大丰收的原因,黑龙江人谦虚地说:“人努力、天帮忙,政策带来丰收粮!”

  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说:“黑龙江农业大丰收有三个必备的重要条件:一靠党的惠农好政策;二靠黑龙江人的积极努力;三靠比较好的气候条件。”

  “大水利”解决制约农业命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是毛泽东在1934年提出的。然而长久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忽视了农田水利的建设,前些年的农业增产更多靠的是农民的精耕细作而非农田水利的助力。为此,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并且拥有大界江的黑龙江人较早开始醒悟,在建设大水利挖掘农业生产潜力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记者在全国产粮先进县肇东五里明镇玉米高产核心示范区看到,在这片收获后还没被白雪覆盖的田地间,横排站着一个个伸着长臂的大型灌溉设备,据说最长的长臂可达500米。

  这些庞然大物虽然个大但身体灵巧,那种时针式喷灌设备可原地转圈喷洒甘霖,而那些平移自走式喷灌设备向前一走田里就像下了一场及时雨。这些设备既可喷水也可喷洒农药,而指挥这些大家伙的命令就发自几公里之外的自动控制系统。在5万亩高产玉米示范区里,共有25台套喷灌设备听从这个自动控制系统的指挥。五里明应用大型喷灌机在玉米生长的几个关键时间灌水,确保了作物用水需求,创造了玉米吨粮田的记录。

  而黑龙江最大的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当属引嫩扩建骨干工程,工程所在地的讷河气温在我们到达的当天已达零下33℃,工程建设者们在三年的施工中挑战极低的严寒,开展技术创新,创造了深水基坑开挖、水下浇筑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高寒地区渠道施工防冻胀技术等四项新技术。

  据黑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胥信平介绍,大水利在黑龙江粮食增产中表现突出,从2007年以来,黑龙江水利建设已累计投入480亿,开工水利项目600多处,其中上亿元项目88处。根据黑龙江实际状况,在东部地区发展了水田灌溉,在西部地区则以高效节水灌溉为重点开展了旱田灌溉,五年来新增灌溉面积3000万亩,使黑龙江全省灌溉面积达到7000万亩。像肇东、安达等地的大喷灌,以及大庆推广的玉米膜下滴灌等,都是这些年黑龙江总结出来的高效节水办法。

  “大农机”助力现代化大农业

  被誉为“中国绿色大豆之都”的黑龙江农垦九三管理局,是应用大科技、大农机、大水利等手段的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记者在九三管局鹤山农场农机管理服务中心看到了真正给力现代化大农业的大农机群。200多台(套)世界领先的大型农机具如“钢牛铁马”,以威武磅礴的气势展现在记者面前。每台机器都擦得干干净净不见尘埃。这里存放的凯斯超大型9120轴流滚筒联合收获机,全球只有11台,我国仅有两台。据介绍,这台收获机额定功率483马力,最大功率达523马力,配带全球卫星定位自动测产系统,可达到20小时收获大豆1420亩,收获玉米1200亩、收获小麦1180亩的工作效率。

  据农垦九三管局张宏雷副局长介绍,依托全球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经过综合组装配套,使大马力机械实现了自动导航、精密播种、变量施肥、即时测产等精准化、标准化作业,可以一次完成灭茬、深松、合墒、碎土、镇压等步骤,彻底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作业质量。现代农机装备开展的土壤深松、秋整地和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相当于建立了“土壤水库”,起到了蓄水保墒作用。配备了GPS卫星定位与自动驾驶系统的大型农机具甚至可以在夜间操作,每千米地垄误差不到3厘米,远远望去每条地垄都是笔直地向前延伸,没有弯度,增加了有效土地面积的利用。

  “大科技”提升现代化大农业

  黑龙江在实施现代化大农业生产中,从种子培育、播种育苗、栽培管理,到最后收割的粮食生产全过程都实现了高科技操作。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推动黑龙江农业大丰收的重要利器。

  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分局七星农场,推广大科技时代的新型农民仅凭一部3G手机,坐在家里就可以遥控千里外的大棚,3G手机连接着互联网和物联网,通过手机屏幕,就可以监测上百个大棚的实时数据,看到大棚里精细的图像。发现大棚温度高了,就可以直接在手机上操作打开大棚通风设备,发现大棚湿度不够了,就可以打开大棚的喷水设备。这就是建三江分局七星农场全国首创的3G物联网智能大棚技术。

  处在三江平原腹地被誉为“中国绿色米都”的农垦建三江管理局,是应用这种大科技、大农机等现代化大农业生产最集中地区。该局通过推广智能催芽、钵育摆栽、应用定向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叶龄诊断管理、精准变量水肥一体化等近20项新技术,通过工厂化、智能化集中浸种催芽,在全国率先实现100%统一供应芽。

  九三管理局则以大科技为手段,加速提升现代化大农业,不断加大以“十园两带”为内容的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带建设。每个农场建立1个科技园区,全局沿公路主干线设立了两条百里科技示范带,全局各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为68%。

  “大合作”促进共同致富

  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五里明村农民王喜泉,原来一家四口忙乎35亩地,一年到头不歇脚,玉米亩产始终徘徊在1300斤左右,到年底只能赚1.5万元。自从2009年,王喜泉与村里的农机合作社签订了种植1000亩土地合同,成为种粮大户,在一系列惠农政策和大农机以及大科技等措施的帮助下,今年玉米亩产达到2000斤。实现了吨粮田。王喜泉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玉米价格好,估计今年纯收入20万元应该没啥问题。”加入了合作社后,原来一家一户分割的土地连成一片,实现了大型农机统一耕作,使土地的潜力得到了释放。王喜泉家还腾出了两个劳动力出去打工,有了额外的收入。

  肇东五里明镇党委书记王旭东说,目前,镇里共有7万亩耕地实现了连片统一机械化耕作,未来计划在3年时间将全镇20万亩土地都实行规模化经营,这样保证了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都能找到用武之地。规模化土地经营配以高产栽培模式,不仅能大大提高粮食产量,还能解放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让他们去做各种适合做的工作,获得双重丰收。

  如今,发挥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优势而开展的“场县共建”模式正开展的如火如荼。这种合作模式的重点是依托农垦农业机械、农业技术、水利工程等优势,为周边农村代育、代耕、代种、代灌、代管、代收,采取单项合作、阶段合作或全程合作,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龙江粮熟天下足”。以“大水利、大农机、大科技、大合作”为标志的现代化大农业,正在黑土地上释放出巨大潜能。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