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行星探测国际合作期待“去政治化”

尽管行星科学探测的国际合作是大势所趋,但现实中依然存在诸多瓶颈。2011年,美国国务院开始限制美国航空航天局以各种形式帮助中国航天实验。

  10月18日,由中国工程院、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办的月球与火星探测科技高层论坛在京拉开帷幕。

  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欧洲航空航天局、日本航天局、印度航天局的相关专家,与国内参与嫦娥工程、萤火工程等行星探测项目研究的学者共180多人聚集一堂,共同探讨月球与火星探测热点问题。

  “此次会议除了互相交流研究成果外,另一个重要目的是推动国际间的行星科学合作研究。”此次会议的外方召集人、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教授王阿莲表示。

  “月球、火星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大合作的时代,科学家之间需要交流和合作。”会议的中方召集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也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表示应加强领域内科学家之间的国际合作。

  此次论坛除交流世界各国月球探测的主要成果外,还交流了国际新一轮探月的地学计划,报告中外月球登陆点的选择方案、科学目标与相关的探测技术,研讨今后探测的科学目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于登云详细报告了中国探月工程进展与火星探测的研究计划。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航天科技集团等30多个部门的专家,也通过报告或论文等形式,展示了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受王阿莲邀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欧洲航空航天局的行星探测任务相关学术领导人,以及印度探月首席科学家和日本同行等共7位国际行星科学家出席了此次论坛并作报告。报告涉及美国“重返月球”计划的首个探测任务月球侦察轨道器、印度“月船1号”,以及火星探测漫游者、火星侦查轨道飞行器、奥德赛火星探测器、非载人火星联合探测任务等国际重要的飞行任务,基本反映了美国探月计划的历程及印度、日本探月计划的主要成果和各国火星探测技术进展。

  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教授布兰德里·乔立夫(Bradley Jolliff)在主题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美国航空航天局未来十年的行星探测计划,以及美国月球轨道侦察飞行器、月球陨坑观测与遥感卫星的最新科学发现;华盛顿特区史密森研究所地球及行星研究中心教授John A. Grant介绍了美国航空航天局在行星登陆任务中如何选择登陆点等内容。

  印度“月船1号”计划首席科学家、阿默达巴德物理研究实验室教授Jitendra N. Goswami因签证原因未能与会,但他委托自己的法国同行代为交流了印度探月的最新进展。

  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尽管行星科学探测的国际合作是大势所趋,但现实中依然存在诸多瓶颈。2011年,美国国务院开始限制美国航空航天局以各种形式帮助中国航天实验。

  “行星探测是全世界的大事,单靠哪个国家都有局限性。”赵文津坦言,在一些国家,行星探测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目前还不够开放。开展国际合作有一定难度。此次论坛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推动中国的同行建立国内与国外科学家之间的联系,加强科学交流,建立科学合作的渠道。

  一位国外专家在会议现场提出了不少国际同行的共同疑问:“中国的行星探测工作进展良好,将来是否会欢迎外国科学家参与?”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航空航天部副部长王礼恒表示,中国本着开放的原则,很希望开展相关的国际交流。“中国科学家、工程师和中国政府都主张加强国际合作。”

  事实上,中美学者此前已在行星探测领域开展过颇有成效的合作。2009年前后,王阿莲就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在青藏高原合作开展了关于火星现场的模拟研究;布兰德里·乔立夫(Bradley Jolliff)则曾把月球样品提供给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教授刘敦一测试,合作研究成果更新了国际月球早期演化一项重要测年结果。

  目前,在王阿莲的帮助下,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建成了国内首家行星科学数据系统(PDS)实验室,开始存储美国“克莱门汀号”和“月球勘探者号”的探月数据。

  “现在这些合作都是小规模的,也不是主流。我们希望今后行星科学探测的国际合作能更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赵文津表示。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嘀咕网创办人李松确认内部重组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