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成立

HIST系非盈利性机构,不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全球设立的第一个基于空间技术的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机构,而且也是中国科学院建立的第一个UNESCO二类中心,将依托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建设。

  3sNews讯 7月24日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成立大会在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举行,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全球设立的第一个基于空间技术的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机构。

泰伯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成立大会在京举行(摄影 3sNews)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Gretchen Kalonji女士,HIST科学委员会名誉主任徐冠华院士等领导和专家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外交部等有关部委、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和兄弟院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国际科学理事会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等国际组织代表以及中国世界遗产地及其主管部门代表等一百余人应邀出席成立大会。HIST副主任兼秘书长洪天华主持了会议。

  HIST系非盈利性机构,不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全球设立的第一个基于空间技术的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机构,而且也是中国科学院建立的第一个UNESCO二类中心,将依托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建设。

  成立大会以3D视频拉开帷幕,通过3D视频的播放,全场嘉宾对世界遗产空间的观测与认知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对地观测中心主任、HIST主任郭华东教授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HIST大会的成立背景、HIST简介和国际理事会与成立大会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的报告。他表示:2011年至2016年中期工作将围绕开展利用空间技术研究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及自然文化混合遗产的示范开展研究,对遗产保护的重要课题进行探索和思考,并深入推进数字地球科学在世界遗产中的应用。针对国内地区以及国际的遗产保护焦点问题,开展科学、人文、技术以及其他领域的研究,参与制定收集和处理卫星数据的作业方法,以及为列入教科文组织名录的遗产周边地区的保护部门、决策者和教师获取数据提供帮助。援助希望得到这种援助的会员国,特别是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利用中国的“灾害监测卫星群”获取地球观测数据,全面支持教科文组织加强各国和各地区世界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Mario Hernandez做“空间技术在世界遗产中的应用”报告,介绍了UNESCO与阿根廷、德国等国家开展的利用空间技术开展遗产地监测工作,并介绍了利用卫星、遥感飞机等不同平台开展的数据采集成果。Mario Hernandez希望与对地观测中心加强合作,共同推进空间技术在世界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Gretchen Kalonji女士发表讲话。她高度肯定了中国乃至中科院在空间技术领域的优势,对HIST未来发展寄予了厚望,希望HIST通过合作更加强大, 在自然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方面做出贡献。

  HIST科学委员会名誉主任徐冠华院士指出, HIST统筹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依托空间技术优势与技术积累,必将在推动世界遗产地保护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徐冠华院士也分析了当前世界遗产保护的急切需求与空间技术的服务能力之间的差距,指出发展空间技术和加强遗产保护事业任重道远,希望HIST进一步明确目标和定位,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推进各项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

  会上,科技部代表孙晓芸、澳大利亚国立大学John Alan Richards、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秦玉文副主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专家Jim Weber、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李如生副司长、国家航天局李国平副司长、国家文物局代表唐玮、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代表遇晓萍等有关领导和专家也先后发表讲话,对HIST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希望在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中取得重大成果。

  丁仲礼副院长,徐冠华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Gretchen Kalonji女士,对地观测中心主任、HIST主任郭华东教授为HIST揭牌。

  最后,中国科学院丁仲礼副院长发表讲话。丁院长高度肯定HIST成立的重要意义,指出其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其他地区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广阔的合作空间,必将极大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他追溯了中国科学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遗产地保护等方面的长期合作,表示中国科学院将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进一步推进我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平。他也对HIST建设单位——对地观测中心提出希望,希望进一步提升水平,提升科学决策、社会服务、科技发展的支撑能力,为教科文组织、为世界遗产保护做出独特贡献。

泰伯网

会议最后举行了《世界遗产遥感图集(中国篇)》首发式(摄影 3sNews)

  会议最后,科学出版社李峰副书记为《世界遗产遥感图集(中国篇)》首发式致辞,HIST副主任王心源介绍图集概况,他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在场的所有嘉宾展现了世界遗产遥感图,让在场嘉宾在很短时间内回顾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遥感图集(中国篇)》以空间技术为载体,选择多波段、多分辨率、多时相的航空与航空遥感数据,把典型的遥感图像和三维模型相结合,从天文遗产、文化景观、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自然遗产等4个方面,宏观、形象、真实地刻画中国的世界遗产地。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欣赏、理解、宣传世界遗产,并且利用空间技术从宏观的、动态的、完整的来展示世界遗产的魅力,展现空间技术在世界遗产保护和监测中的作用。

  新闻链接

  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设立的第一个基于空间技术的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机构,也是中国科学院建立的第一个UNESCO二类中心,依托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建设。成立HIST,旨在利用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领域的优势资源,为UNESCO及其成员国在世界遗产地的监测、保护和管理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当前,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已在地球大范围地表覆盖层变化情况的监测和评价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世界遗产地的监测和保护提供了新的应用手段。然而,并非所有UNESCO成员国都有使用和解读卫星数据,并用以遗产地监测的能力。他们需要空间对地观测技术,需要提高自己对卫星和航空图像的解读和分析能力。作为联合国系统中唯一为保护世界遗产而建立遗产名录的组织,UNESCO与欧洲航天局于2001 年共同发起了“利用空间技术监测教科文组织遗产地的开放计划:从太空到现场”,旨在呼吁所有国家级和国际空间机构、空间科学研究机构和大学等都行动起来,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分享空间技术的行动来支持UNESCO的遗产工作。中国科学院以联合考古实验室的名义加入了上述“开放计划”。在此合作基础上,双方均有意将合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依托中国科学院建立UNESCO二类中心。为此,中国科学院于2007年5月份向UNESCO提出正式申请。该提议于2008年4月份通过UNESCO第179届执行局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09年10月获UNESCO第35届大会批准。2011年4月,我国政府最终批准建立该中心。UNESCO总干事博科娃、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于2011年5月底、6月初先后签署了共建HIST的协议。

  HIST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担任理事会主席,首届国际理事会于7月24日上午召开。同时,HIST还成立了科学委员会,徐冠华、童庆禧、孙枢、李文华、李德仁、袁道先、李小文等院士均为科学委员会成员。HIST将通过UNESCO这一多边国际组织平台,开展与世界各国的合作,重点将放在亚洲、非洲,为它们在遗产地的监测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其遗产地管理者提供技术培训,以加强他们能力建设。(张鹏)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