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测绘保障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纪实

从抗震救灾到重建,“测绘被需要了”。又是一年“5.12”,3年前留下的一片废墟,如今已被描绘成一幅漂亮的水墨画,行走在新北川、映秀、都江堰,人们无不惊叹于灾后重建的奇迹。

   临近中午,四川测绘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的白顺军和他的同事们还在不停地搬动仪器,读取数据。他们正在为北川新县城一栋即将完工的建筑进行施工放线工作。不远处,就是北川新县城繁华的羌族文化商业街。

  看着异地重建的新县城从一座荒滩拔地而起,白顺军激动而自豪:“这里面有我们测绘队员的一份力,看着乡亲们高高兴兴地搬进新房,我们再苦再累也值。”

  3年前留下的一片废墟,如今已被描绘成一幅漂亮的水墨画,行走在新北川、映秀、都江堰,人们无不惊叹于灾后重建的奇迹。

  而这幅画的每个点、每条线,无不与测绘息息相关。

  为救援队“量出一条路”

  山河破碎,满目疮痍……这些形容词对于测绘人来说就是刻不容缓的命令——四川灾区发生大范围地表变形,人员伤亡、房屋倒塌、道路桥梁损毁情况如何?怎样组织救援?决策指挥急需能直观了解灾情的影像图和三维立体模型对比。

  国家测绘局立即启动测绘应急保障服务预案,紧急部署抗震救灾测绘保障服务工作。测绘“基础与现行”的作用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充分显现。

  2008年5月13日,四川局就为指挥部提供了全省1∶5万比例尺地形数据、高程数据、地名数据等基础地理信息成果,连夜赶制了5.12地震灾区卫星影像图和四川汶川地震救灾指挥应急地图,14日一早送往省抗震救灾指挥部。

  四川测绘局副局长杨升回忆:“冯先光局长经常晚上一两点被领导叫走,要求紧急提供测绘保障。”

  213国道被称为“震中生命线”,是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最重要的通道。此道不通,救援部队无法向前推进。分管交通的四川省副省长王宁当时给交通厅下了必须24小时打通的硬任务,并命令测绘局提供测绘保障。

  “冯局长连夜叫来工程技术人员,就在他的办公室,对已有影像资料进行技术分析,根据数字高程模型得出土石方的量。”杨升说,结果显示要在一天内打通这条路不太可能,而领导也据此重新部署实施方案。

  地震前期,通信、道路阻断使一个个重灾区成了孤岛,地面救援遭遇重重困难,空中救援成为首选。而一开始,由于对地面情况不清楚,空投的很多物资被投到了山上。

  “部队紧急和我们联系,要求提供精准的地标位置。”杨升说,测绘技术人员利用自主研发的遨游天府地理信息系统,24小时提供技术支持,提供了空投空降地点坐标、高程3000多处,据测算,空投空降有效率从20%提高到90%以上。

  为重建蓝图绘制坐标

  “灾后重建,规划先行,但最基础的是测绘工作。”北川羌族自治县副县长殷会良说。

  北川县城在地震中受损严重,是原址还是异地重建?“省测绘局给我们提供了1∶1万的地形图及震前震后影像图,分析后认为原址重建的难度非常大,结合水文、地质等资料,决定异地重建北川县城。”绵阳市规划局副局长何俊其告诉记者。

  当安县黄土镇板桥村被初步定为重建地后,1∶1万的地形图已无法满足规划建设需要,四川测绘局及时协调成都军区某测绘大队测量绘制1∶500的地形图。这支队伍以最快速度完成了33平方公里1∶500的地形图。

  2009年2月5日,永昌镇被确定为北川县新县城的地址,并要求在2009年4月底前完成全部征地拆迁。白顺军第一时间请战。他们每天早上6点出门施测,中午干粮就着山泉充饥,晚上回去接着整理资料,不到两个月时间完成了4个200多公里的村组界线勘测工作。

  “北川新县城建设中281个项目同步进行,每个项目的精确定点都需要测绘,测绘工作是重建项目得以快速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殷会良深有感触。

  而山东援建北川指挥部总指挥徐振溪也赞叹:“测绘队伍在援建工作中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了测量任务。”

  除了地面上看得见的建筑,测绘还保障了地下看不见的四通八达的城市管道建设。

  “一些城市管网的线路比较长,比如新县城到污水处理厂的管线长达10公里,只能通过翔实的测量数据来精细布局,保证尽量少拆迁和开挖,所以,我们很感谢测绘队员精密的测量,为我们寻求最优的设计和施工方案提供了依据。”北川新县城工程建设指挥部工程组组长黄维说。

  城市管道的测量还将为此后的城市管理和维护提供基础数据。“以前污水、电缆、煤气等管道都是各家自行施工,没有统一的资料,现在这些信息汇集于数字北川的系统中,以后如果哪里爆管了,就能很快知道管道长度和埋深。”黄维告诉记者。

  测绘攻坚 赢得映秀新城保卫战

  有着浓郁羌族特色的新房整齐排列在街道两旁,置身其中,安静而闲适,这里就是重建后的映秀新城。

  “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去年8月份的泥石流,几乎让映秀重建的成果毁于一旦。”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说。

  8月14日凌晨,巨大的泥石流从映秀镇对岸红椿沟远处的山顶喷涌而出,形成长约3.5公里的壅塞体,映秀新镇被洪水围困,沦为“孤岛”。

  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测绘分院院长邱宝良介绍到,为顺利开展抢险救灾,必须首先搞清楚泥石流引起的受灾范围、方量、堵塞行洪河道的程度等等,这就需要测绘提供准确的数据。

  他回忆道,当日凌晨4点,他带领映秀应急抢险测绘分队沿着江水上空横悬着的一条颤危危的绳索到达壅塞体。当时,壅塞体因不稳定随时可能引起塌方,只要一下雨江水说涨就涨。

  测绘抢险队员经过约5个小时的奋战,于当日上午9时左右获得了壅塞体的断面图、壅塞体的地形图。由于没有平面和高程的起算数,便立即向四川省测绘局求援,取得了准确的起算数据。

  正因为测绘提供了及时、准确、急需相关地理信息资料,技术人员很快计算出壅塞体的宽度、长度、体积等准确数据,抢险指挥部据此制定了正确的开挖、泄洪及防洪堤的设计方案,为取得抗洪抢险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测绘保障基础。

  科技进步是基石

  “从抗震救灾到重建,我们最深的体会是‘测绘被需要’了”,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说,“而这有赖于测绘科技水平的提高。”

  地震中,被誉为指南针的大地基准失效,规划底图、航空影像、地理信息数据因而全都失去准确坐标,科学救灾及灾后重建更无从谈起。国家测绘局第一时间主持建立覆盖整个灾区的应急测绘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GNSS)网系统。

  这一免费给社会公众提供基准服务的系统,为灾后重建各项建设工程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测绘保障,免去了常规测图中的基础控制等工序,使建设单位工作效率提高30—50倍。

  “三年来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速度’,很多部门都管我们要图,而且都是限定时间的,”杨升说,“我们自主研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遥感影像快速纠正处理系统发挥了很大作用。”

  无论是航天还是航空数据,都需要经过一系列处理才能使用,而这一过程最快也需要几天。依靠杨升所说的这套系统,四川遥感信息院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完成了1∶8000的北川、汶川、茂县灾后现状影像图制作,这是当时国内第一批大比例尺灾区现状地图。

  此外,24小时不间断为抗震救灾应急指挥提供测绘技术服务的“遨游天府”系统、迅速构建唐家山堰塞湖三位立体模型的GeoSceneMap地理信息系统……诸多新技术、新工艺得以快速运用。汶川地震灾害评估组组长史培军赞叹:“没有测绘高科技,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速度会大打折扣。”(操秀英)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