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中心

产业 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首颗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成功发射
产业 火箭派首颗空间生命科学卫星“火炬一号”已完成热试验
火箭派首颗空间生命科学卫星“火炬一号”已完成热试验

并在试验过程中完成了整星模飞测试和载荷成像试验。

科学 我国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共享
我国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共享

这是我国为落实2030年议程再采取的七大行动之一。

产业 火箭派举行生命科学卫星应用及发射服务签约仪式
火箭派举行生命科学卫星应用及发射服务签约仪式

围绕2022年火箭派生命科学卫星首次发射及后续发射任务展开相关合作。

产业 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首批影像发布
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首批影像发布

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首批10幅影像在京正式发布。

早报 泰伯早报 | 11月6日:我国成功发射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航天系”吴忠琼履新江西省委副书记;海尔张瑞敏辞任董事局主席
泰伯早报 | 11月6日:我国成功发射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航天系”吴忠琼履新江西省委副书记;海尔张瑞敏辞任董事局主席

我国成功发射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航天系”吴忠琼履新江西省委副书记;海尔张瑞敏辞任董事局主席。

产业 我国成功发射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用于服务联合国
我国成功发射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用于服务联合国

成功将广目地球科学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产业 我国未来2-3年将陆续发射多颗空间科学卫星
我国未来2-3年将陆续发射多颗空间科学卫星

我国空间科学已经迎来了实现重大发展的最好历史时机,正在逐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产业 蓝色峡谷技术公司获邀建造量子加密与科学卫星
蓝色峡谷技术公司获邀建造量子加密与科学卫星

蓝色峡谷与美国轨道阁楼公司签订了航天器平台合同。

产业 国家航天局与澳门签署合作协定,首颗科学卫星“澳科一号”预计2021年择机发射
国家航天局与澳门签署合作协定,首颗科学卫星“澳科一号”预计2021年择机发射

中国国家航天局高度重视澳门地区在航天科技领域的发展。

产业 中国规划发射更多科学卫星
中国规划发射更多科学卫星

相信中国会逐渐走到世界空间科学的中央。

产业 澳门首颗科学卫星项目启动,将于2020年择机发射
澳门首颗科学卫星项目启动,将于2020年择机发射

“澳门首颗科学卫星项目”将发射世界上第一颗利用近赤道轨道监测赤道附近南大西洋异常区(SAA)地磁场与空间环境的科学探测卫星。

产业 《遥感和空间科学卫星无线电频率资源使用规划(2019-2025年)》解读
《遥感和空间科学卫星无线电频率资源使用规划(2019-2025年)》解读

规划重点从提高频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商业遥感卫星发展、合理部署数据接收地球站,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研究制定四个方面提出了措施。

产业 泰伯早报 | 4月21日:《遥感和空间科学卫星无线电频率资源使用规划(2019-2025年)》印发,长三甲系列火箭完成第100次发射,悬空寺完成实景三维建模
泰伯早报 | 4月21日:《遥感和空间科学卫星无线电频率资源使用规划(2019-2025年)》印发,长三甲系列火箭完成第100次发射,悬空寺完成实景三维建模

《遥感和空间科学卫星无线电频率资源使用规划(2019-2025年)》印发,长三甲系列火箭完成第100次发射,悬空寺完成实景三维建模

产业 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启动,首批投入1.6亿元
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启动,首批投入1.6亿元

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首批将投入经费1.6亿元,由中科院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各出资二分之一,执行期为2017年至2020年。

产业 中国成功发射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卫星
中国成功发射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卫星

这颗碳卫星将使中国初步形成针对重点地区乃至全球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能力。

产业 中科院全面启动十三五空间科学任务,2020年前后研发5颗科学卫星
中科院全面启动十三五空间科学任务,2020年前后研发5颗科学卫星

此前,我国已陆续发射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和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十三五”空间科学任务将争取在2020年前后研制发射五颗科学卫星。

产业 “十三五”空间科学任务全面启动,科学卫星将尽快产出成果
“十三五”空间科学任务全面启动,科学卫星将尽快产出成果

本次征集的空间科学任务概念建议须由我国科学家自主原创提出,面向空间科学学科前沿,并有望在基础科学前沿孕育重大科学突破。

产业 我国将在2020年前后发射多颗科学卫星 空间技术迎大突破
我国将在2020年前后发射多颗科学卫星 空间技术迎大突破

空间科学发展将迎来一个全新阶段。

产业 5年 中国计划发射5颗新科学卫星
5年 中国计划发射5颗新科学卫星

中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将结束中国科学家一直使用国外太阳观测资料的局面。

点击加载更多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