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伟景行:数字城市产业先行者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等,伟景行董事长迟伟擅长提前做预判,用差异化的竞争思维,在数字城市产业中搏击进取。

  2010年10月5日,在由德国测绘地理信息和土地管理协会主办的知名InterGEO大会上,一家中国科技公司用自主研发的三维可视化平台Citymaker软件,展示了北京、澳门等数个场景的高精度全三维城市模型及相关GIS地理空间信息功能,其优异的技术性能,赢得了Bentley、Autodesk等国际地理信息业巨头的高度赞赏,也吸引了不少代理商前来探讨寻求合作。

  亮剑者是入驻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的伟景行科技集团。

  而公司的创建者和领导者是迟伟,伟景行董事长兼总经理,90年代的清华人。他创建的公司曾荣获“中国地理空间产业十大最具成长力企业”奖。

泰伯网

  数字城市产业杀出的黑马

  如果看新闻,你也许会被见诸报端的伟景行公司的不同名称所迷惑。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伟景行由伟景行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伟景行数字展示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清华规划院数字城市研究所等三个机构组成。目前,这家公司员工总数已达500人,总体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

  从成立至今,伟景行已走过了12个春夏秋冬。公司愿景却始终如一,那就是做全球最大的虚拟可视化平台、3D GIS、数字媒体及展示、高性能图形计算以及大屏幕专业显示产品的公司。

  在不久前的第五届文博会上,伟景行展示了其全国首创的项目--朝阳数字沙盘,用新媒体的形式抒写了朝阳区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美好跨越。

  而在更早几个月前的数字展示技术论坛上,伟景行推出了DICITI(数城)多人百点触摸屏系统,其中的诸多亮点,如120°环幕展示平台:环幕由多台投影仪投射,采用了公司自主研发的边缘集群融合技术,只要操控触屏,就有如置身于城市上空翱翔般的视觉感受。

  如果回顾创业原点,如此颇具规模的企业雏形竟是由几个人组成的清华大学的一个校内实验室。

  1995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组建了GIS及虚拟可视化技术课题小组。到了1998年,这个课题组的核心成员,迟伟和他的几个同学成立了北京伟景行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专门做城市虚拟可视化技术研究。

  那个年代,虚拟可视化技术在城市化领域还没有普及。但在国外,这个产业已发展了几十年,主要应用于军事、科研、汽车飞机制造等领域。“国内知道的人很少,国外软件价格又很昂贵,买回来也没办法应用。”迟伟回忆道,“国内城市规划领域,只有深圳福田区、上海浦东新区引进了国外的这项技术,但投入都在1000万元以上,这导致虚拟可视化技术很难在城市规划领域普及。”

  从那时起,迟伟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开发中国自己的虚拟可视化软件。

  1996至1997年,迟伟和他的同学开始在计算机系统上开发实验室的应用技术。

  1998年,公司成立,伟景行也成为了虚拟可视化技术领域各种新兴事物的实践场。

  自此,伟景行的中关村西区、生命科学园、清华科技园、永丰产业基地、中关村软件园、CBD项目成果相继出现,虚拟现实城市仿真软件Greality研制成功。十年间,软件“脱胎换骨”成CityMaker技术,并进行了CityMaker 3.0到CityMaker 6.0版本的持续更新。近几年,开发数字奥运、数字澳门、数字武汉项目,并为上海世博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为世博会提供地理信息系统。

  迟伟的每个动作都紧紧抓住了业界眼球。尤其在数字沙盘产品和数字圆明园项目中,他擅长提前做预判,用差异化的竞争思维,在数字城市产业中搏击进取。

  数字沙盘

  2010年11月18日,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伟景行展示了其最新研发的全国首创的数字沙盘产品。这个项目还获得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基金300多万元的支持。

  2003年,伟景行涉足展览展示业务。2009年,在多次尝试各种展览业务后,伟景行开始在数字沙盘上发力。

  数字沙盘,被迟伟寄希望于打造成为公司的拳头产品之一。“它凝聚了公司目前三个主营业务的精华,三维技术软件、城市三维建模和展览展示,已经成为公司的主流产品。”迟伟强调。

  数字沙盘是一种技术革新,为观者带来一种新的视角来观察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产业前景。它采用空间屏、信息屏和触摸屏三套显示系统,实现沙盘动态比例缩放、旋转以及信息展示,可以无缝地放大和缩小比例尺,充分展示信息数据,具有很强互动性,不仅有空间轴向,还可以设定时间轴向,数据可以即时同步更新数据信息,场地可以多功能使用。

泰伯网

  北京朝阳区数字沙盘现场图

  它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政府城市规划环节。

  城市规划原本是政府部门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政府的这一决策诉求,为数字规划展示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多的省市在市政规划中采用了数字规划形式,通过借助计算机虚拟现实的三维技术模拟一个规划中的城市,使政府部门对整个城市的规划、基础项目建设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国内,刚起步的规划展示行业,引起了某些省市决策者的注意。一些区县和工业园区正在谋划建立自己的规划展览机构。

  2010年9月25日,滨州城市规划展示馆升级改造全面完成,正式对外开放。馆内建有320平方米的数字沙盘。通过这套虚拟现实系统,可以使滨州市政府规划部门、项目开发商、工程人员以及公众从多个互动角度看到还原的真实规划效果,城市规划部门和城市发展部门还可以通过“实际”观看指导、修改城市规划方针,更合理地对城市进行规划。

  当然,仔细观察后你会发现,对数字规划展示的热衷度不只局限于政府部门,大型企业、博物馆展厅、实验室、设计院、指挥中心等机构,也对数字沙盘青睐有加。

  2008年,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在朝阳公园附近启动了数字规划艺术馆的建设,让原本坐落于此的老厂房摇身一变成为以规划为主线的艺术展览馆。而这一“艺术作品”的操刀者正是伟景行。

  朝阳规划馆实现了300平米投影地、35通道投影拼接技术、35通道的同步交互和多通道视频播放、470平方公里范围内城市三维以及规划数据互动展示。据馆长杨军介绍:“数字沙盘是3D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一个代表性作品,可以让大家动态地、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城市现状和发展,还可以实时跟踪城市变革,让沙盘与现状保持高度一致。”决策者希望将这里打造成为开展新闻发布会、企业年会、时装秀、电影首映礼、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及社区活动的绝佳场所。

  这个既能展现城市取得的发展成就,又能集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场馆,是依托伟景行CityMaker技术平台数字化虚拟现实实现的。

  “三维可视化与展览展示是密不可分的,最开始我们做三维效果图,到三维动画、虚拟现实,现在我们做数字展览展示。”迟伟强调。

  数字沙盘突破了很多传统沙盘的技术局限。

  传统沙盘因受限于固定比例尺,再宏伟的建筑在这种比例下也难以辨认。在空间展示方法上,传统沙盘的多媒体模式固定单一。它只能告诉我们过去、现在或者未来中的一个方面。而且,场地占用大,更换成本高。

  而数字沙盘是在传统的沙盘模型上,增加了多媒体展示、互动功能。通过声、光、电、图像、三维动画以及计算机程控技术与实体模型相融合,可以充分体现区位特点,达到一种惟妙惟肖、变化多姿的动态视觉效果。数字沙盘的无缝放大和缩小比例尺可以轻松实现比例尺转变,实现无缝放大缩小。它还可以缓缓旋转,充分展示沙盘的各个角度,免去让人绕沙盘走动的麻烦。轻点触摸即可完成信息查询。沙盘空间上的每个图元,其丰富的属性数据都可以根据需要详尽的查询和展示。数字沙盘的时间控制轴可以立体展示空间与时间的关系。实时切换沙盘主题,即点即用。

  数字沙盘的推出,标志着伟景行从之前技术领域的开发、提供硬件产品,向关注数字内容的创作、注重体验转型。

  数字圆明园

  用迟伟的话说,“2010年是伟景行丰收的一年”。

  如果说拳头产品数字沙盘为公司赢得了数千万的营收,而另一项产品,“数字再现圆明园”第一阶段成果的展现,则奠定了伟景行在业内的独特地位。

  早在2009年4月3日,由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工作室、清华伟景行等权威学术机构参与并汇聚众多圆明园研究资深学者的重大科研项目--“数字还原圆明园”在北京启动。

  这其中,伟景行的角色是数字圆明园项目的发起者和技术解决方案提供方,中国圆明园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敎授郭黛姮教授是项目的学术核心,以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依托,由来自于建筑历史、文物保护、历史园林与景观植物、VR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工程和视觉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科研人员组成了文化遗产数字化再现与综合展示科研队伍。

泰伯网

  数字圆明园上下天光景区复原照片

  项目只是载体,这一过程其实关乎信念与心灵。

  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在一起,那就是致力于圆明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综合展示、文化遗产数据库搭建、文化遗产数字化产品公共推广。

  为什么打造数字圆明园?似乎可参考的原因还不止一个。

  “罹难”前的圆明园占地约5200亩,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园内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这座皇家园林于1860年10月,遭到了英法联军的野蛮洗劫和焚毁,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

  近几年来,重建圆明园的呼声越来越高。而采用实体重建的形式又恐劳民伤财,招致了很多人的反对。关于圆明园的遗产保护理念已经从“重建之争”转变为在文化遗产保护概念下的具体实践,公众对于圆明园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如今,通过建立圆明园数字博物馆可以满足公众了解和体验圆明园的部分需求。

  截止2010年9月21日,伟景行发布了“再现圆明园”项目的最新成果--数字化复原了圆明园多个历史时期的22个景区的4D效果图。同时,“再现圆明园”网站正式开通,公众可观赏发布景区的图像与3D视频,实现网上虚拟游园。为大家缅怀历史,再现圆明园辉煌提供了网络平台。这个项目得到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创新基金等多项政府科研计划的支持。

  虽然沉浸于项目备受好评所带来的光环和成就感,但在先前的项目建设过程中,也让迟伟颇费了番脑筋,这其中也暗含研究圆明园时遇到的一些瓶颈,如对圆明园研究、展示和管理重要意义的遗存和档案藏处分散、信息不公开,遗产管理与展示的矛盾等问题。

  最终,迟伟和他的团队达成了一套数字化文物保护和固件复原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首先,修建圆明园的数字化档案馆,将圆明园研究数据输入档案馆中,为专家提供专业的知识库。数字档案馆前台具备提供对档案文献的基本浏览、查询功能,对三维空间信息的检索功能;后台可以实现对系统进行维护,包括档案管理、用户管理和日常维护三大模块的功能。其次,提供一个古建复原的三维工作平台,对圆明园进行三维建模管理,利用CityMaker平台,运用数字化复原设计工具,对遗址进行数字化保存工作。再次,建立数字圆明园网站,实现公众数据与专家数据的选择性互通,观者可以身临其境地进入圆明园的景点去感受和体验不同时期的圆明园。

  记者点击进入数字圆明园网站后,就直观地感受到了利用烘焙技术让圆明园场景建筑呈现出的厚重感。亭宇、景观与植物所产生的光影效果看上去真实温暖,又不乏庄严。如果走近一座中式建筑,网站就会播放中国传统音乐;而在西洋景观前驻足,西方古典音乐就会喷薄而出,气势恢宏。更为惊喜的是,离喷泉越近,流水声就越大。通过调节“太阳方位角”及“太阳高度角”,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或直接应用程序默认的太阳光晕。甚至在天气选择上,也可以凭自己喜好设置阴天、下雨或下雪的场景。

  数字圆明园几乎可以说是CityMaker平台一展身手的竞技场。

  在整个项目建设中,CityMaker采用了基于金字塔结构的与视点相关的LOD技术,实现了海量数据的调度管理与可视化,精确复原了圆明园建筑的彩画装饰,精确真实到一砖一瓦,仔细观察建筑中的油饰彩画、楹联匾额、亭台楼阁和家具陈设,都被十分精细地予以展现。基于CityMaker技术的复原数据保证了设计的精准度,重点建筑的构件全部通过建模制作出来,保存了内部良好的粱架结构,有利于空间定位和专家审核,还可以随意拼装与拆卸。

  在已完成的项目中,课题组复原设计人员经过对圆明园文献档案研读、样式图片辨析、写景图/老照片辨析、遗址详细勘查、营建技术分析等基础研究,已经完成了圆明园22个景区、55个单元(时期)的复原设计。

  在数据处理上,平台将三维数据、专业信息数据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专业的用户和互联网用户,辅助他们开展基于网络的专业3D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和公众参与互动应用。

  CityMaker的结构化异常处理机制,可以保证宝贵的文物保护资料、数字化和工作成果等等信息数据不会因软件和系统的原因遭受任何破坏。同时,影像不仅支持桌面应用,还支持C/S或B/S架构的网络应用,观者可以按照设定权限共享和使用数据,在普通的PC机上就能获得身临其境般的视觉体验。

  项目的第二阶段也已经于2010年9月19日正式启动。

  据迟伟介绍,数字圆明园网站会持续更新,伟景行将继续对圆明园虚拟复原,最终完成全部108个景观的复原工作。网站也会持续更新,“逐渐成为公众喜欢参与的互动平台。”

  数字城市产业的确在中国起步晚了点,但迟伟坚信他的事业就像自己名字一样会后来者居上,坚信他的伟景行一定能行!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