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蓝箭航天张昌武:机遇、挑战与未来——大航天时代的序章

创新没有范式的方法论,创新的确定性在于“创新者”。

10月29日,腾讯产业科技大会在北京展览馆举行,蓝箭航天创始人兼CEO张昌武在会上发表了题为《机遇、挑战与未来——大航天时代的序章》的主题演讲。

蓝箭航天是一家民营商业航天企业,致力于构建以中大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为中心的全产业链条,为全球市场提供航天运输服务。张昌武认为,走别人没走过的路也许会难走,却可以走得更远。

蓝箭航天创业之初就坚持自主研发,加大资源投入自研发动机系统、自建核心设施。现在,蓝箭航天已同时掌握百吨级液体火箭发动机和中大型液氧甲烷火箭关键技术及研制保障能力。今年7月,蓝箭航天成功发射朱雀二号火箭,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将液氧甲烷火箭送入轨道的公司。

以下是演讲全文:

中国商业航天正处于最好的时代。

大家好!我是张昌武。

我们在自己的工厂里面产出了第一台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在自己的工厂里面完成制造和总装之后驱车将近3700公里运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靶场进一步经历重新总装、测试的过程,今年7月12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施了朱雀二号液氧甲烷火箭的发射。

火箭在发射中心现场要历时三周,经过一系列的电测和地面的加注,终于我们等到了这一刻,朱雀二号液氧甲烷火箭清澈的火焰喷射出马赫环,朱雀二号火箭成为了世界第一发成功发射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创造了历史。

中国蓝箭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团队一直有一个使命,就是怎么样通过我们的努力,中国蓝箭能够持续地创造历史。

经常有朋友问,在火箭发射的前一天晚上我会做什么,我们的火箭在现场要经过三周多的时间才能完成整个发射的活动,所以我在每一次进入到我们的发射中心以后有一个习惯,每天晚上我会围着发射中心绕圈。我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设了中国第一个企业自主建设的液氧甲烷专用的发射工位,整个发射区占地2000多亩,通勤转运的道路一圈大概是10公里,所以每一次我进入到发射中心,在准备我们的火箭发射之前,每天晚上都会绕着这个圈跑10公里。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场域,大家知道,在酒泉这样一个戈壁滩上,你把自己放在这样一个场地里面,其实你会环顾四周,一片寂静,然后你能感受到整个宇宙中间只有你、只有星空,还有这一发火箭。所以它难得地帮助我们自己建立了一个坐标系,尤其对于蓝箭团队、对于我来讲,我们经过了将近十年的创业,仍然心存感激。因为在中国有机会从事商业火箭的创业,加入到商业火箭研制序列里面是一次难得的人生际遇,我们也作为少数的幸运者,让自己有能力在一个空间里面画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宇宙级的坐标。朱雀火箭矗立在这里,既是我们整个团队的原点,也是我们的起点,我们通过这一发火箭去增强中国商业航天的能力,提升我们进入到太空的力量。

这就是刚才大家在视频中看到的主角,朱雀二号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朱雀二号运载火箭是全球第一发实现成功发射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从这一点上我们创造了历史,走在了美国的前面。同时,它也是国内第一款具备商业化能力的可以执行批量化发射的液体运载火箭。对于我们团队来讲,最重要的是国内第一款基于企业自主研制的液体的火箭动力系统取得发射成功的运载火箭。

蓝箭航天在过去的创业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我们的链条要独立地搭建完整,从设计、工艺、制造、测试、发射的每一个环节,以及我们要在各个垂直领域取得原始的创新,就是为了能够给中国航天的发展贡献一套全新的能力。这个能力不是在原来能力基础上的复制,而是通过我们自主地创新,实现完整能力的呈现,并且基于这个能力形成新型的运载火箭产品。应该说,朱雀二号打造了这样一个目标,也成为了填补国内液氧甲烷这个序列领域内空白的一型/中大型液体运载火箭,这款运载火箭的心脏就是我们独立研制的天鹊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

说到液氧甲烷,在过去整个业界的发展过程中,包括中国从蓝箭开始突破液氧甲烷技术路线以来,它成为整个业界非常突出的话题,也是一个在慢慢形成共识的产业选择。不管是中国、美国、欧洲,包括俄罗斯,世界传统航天大国新一代的运载火箭全部选择了液氧甲烷,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液氧甲烷火箭走在前列有如此重大的行业意义。

如果我们展望未来五年,中国的,甚至世界的所有商业火箭推进器的选型都将是液氧甲烷。我们从过去看到了液氧甲烷的变迁,从今天往未来去看,未来五年所有的商业火箭大规模的运载器将全部采用液氧甲烷的推进器,这也是为什么液氧甲烷整个技术的突破对于蓝箭、对于整个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有如此重大的意义。

在过去发展航天的时候,航天一方面离大家相对比较远,以至于直到今天很多的观众可能对于航空和航天的差异是什么都很难分辨清楚。当下这个背景在发生更大的变化,如果说以往我们发展航天去做火箭是为了把我们的一些国家战略,包括把卫星、飞船送到轨道,它的关键词就是航天本身。

放眼未来,航天的关键词已经从航天器变成了通信、低轨卫星互联网。我们也正是在整个低地球轨道发生大型的变革、商业化的变革,新的卫星星座如火如荼的大型背景下,为了支撑天际通信能力的形成,从而应对来自于市场端对于运载火箭产生的更大的需求、更大的火箭、更高频次的发射以及更低的成本。所以当下,当我们在谈商业航天、商业火箭的时候,我们的关键词已经从航空器转变成了通信。

敢于做重,踏实稳步能力积累

中国商业航天的起点非常高,如果说在整个工业体系里面大部分的工业体系都是舶来主义,那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的航天产业肯定是一次原始创新的发展过程。大家知道,在中国过去60多年的航天发展过程中,中国航天人取得非常丰硕的成果,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美国、中国两个国家具备发展商业航天的能力,因为发展这个能力需要国家有非常扎实的航天基础,需要有非常强健的经济体量的支撑,也需要有非常优秀的一批航天人才的积累。从这一点上来讲,中国商业航天、商业火箭发展的起点是非常高的,这也带给所有的中国商业航天火箭企业的发展一个非常重大的挑战以及责任,就是我们如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能够把这条路走得更深、更远,取得更大的创新成果。

所以带给包括蓝箭在内的所有商业航天的创业者、新型火箭的研制者和卫星的研制者一个灵魂的拷问,我们凭什么在中国商业航天未来发展的进程中可以留下自己的足迹,并且能够活下来。这就契合了今天大会的主题“关于科技产业的创新”,我们该怎么样在每个行业找到自己的答案。对于火箭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当我们谈系统工程的时候,它往往是跟航空航天这两个产业有关。我们这个行业的一个规律是“1+1+1=3.5/3.4”。什么道理?所有的配套1+1+1加起来,再加上人的系统工程能力智慧在总体能力的提升可以得出3.5的东西。

对于每一个身处这个领域的创新者来讲,我们要思考的都是我们的1+1+1“三个1”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以至于我们能够得到3.7,甚至得到4.0,才能够让我们的价值最大化,从而找到在这个行业安身立命的支撑。

整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在AI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在未来可以看到整个运载火箭的系数会得到显著的提高。但是领域内已经慢慢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我们的设计能力在整个运载火箭的研制过程中,不管是时间上的还是价值创造上它的总体占比是比较低的。我们如何在整个配套体系,如何在一砖一瓦上找到我们的创新点,就成为这个行业发展的突破口,相信在各个行业里面所谓“把手伸到泥土里面”进行正向创新,它代表的都是我们在一砖一瓦上、在我们的生产要素上是不是有足够的耐心慢慢积累、慢慢突破,通过我们自己造出来的新的砖瓦来形成新的竞争力。

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理念,蓝箭过去在整个业界一直是一家做得比较重的企业,我们一方面第一次形成了中国商业火箭企业的完整能力链条,也一直秉承我们的核心能力自建、核心产品握在自己手里面,包括核心的能力要从无到有的再去组织发展起来。正是因为这样一个敢为人先的决心和能力,带来今天阶段性的取得成果,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领先。

基本上,关心这个领域的朋友都会问我为什么选择在航天、在运载火箭这个领域去创业,选择了如此难的一个领域,一个在创业领域都是地狱级模式的赛道。我想,这来自于长期的价值追寻以及对于安全感的追寻。我始终认为,在我们去争取竞争胜利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找到的是“如何才能不竞争”,只有矗立起来足够高的竞争壁垒,你才能做到不竞争,给自己一个喘息的空间。运载火箭的特性决定了这是一个你一定要让自己做时间朋友的产业,运载火箭行业没有捷径,就像科技领域经常谈的弯道超车。

在中国的商业火箭领域想花同样的时间超过SpaceX,显然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理解是不够的,也决定了如果我们想走捷径,运载火箭行业显然不是一个有捷径的行业,它是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做时间的朋友,慢慢地坚持,有足够多的耐心、足够多的投入,我们才能够在这样一个需要长周期、深度投入的行业里面找到价值,找到一条新的路。运载火箭领域里面的整个市场竞争不是那么的激烈,但是它迸发出了同自我的竞争,如果你没有同自我的竞争,在这样一个行业里面很难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一砖一瓦,也最终会倒在路上。

坚持创新,掌握核心竞争力

对于中国科技发展过程中,运载火箭应该说是极致的体现,这样一个硬科技中的硬科技如何在这个领域里面找到自己发展的确定性?我想,中国科技创新的整个起点非常高,过去20年,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一点可以形成共识,我们的基础设施、我们的高铁、我们的通信、我们的支付系统等等如果没有创新的发展,绝无可能取得今天的成果,包括技术的成果和经济的成果,所以中国科技创新的起点同样是非常高的。

立足当下,再往未来去展望,我们如何能做更多的原始的创新、正向的研发,并且在基础的要素上面能形成更广阔的能力,它决定了未来创新的路还能走多远?我们的答案是要坚持正向研发,坚持原始创新,掌握核心能力。

回到芯片领域,类比你要有自己的芯片设计能力,你要有自己的芯片制造能力。对于航天来讲,你要有自己的对于推进器原理的把握,要有自己的火箭的心脏——液体火箭发动机,要有自己的更大运载能力的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中国的航天才能走到下一个时代。

在这个过程中,蓝箭航天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在打造两个产品,运载火箭产品,更重大的、自己更看重的是我们的组织产品。我们相信,靠中国国家院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如果中国的商业航天重新复制一遍,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如何能够把不同领域内的人才汇聚在一起,不同领域内的知识汇集在一起,在我们这样一个平台上,基于我们的理念、基于我们的流程、基于我们的管理把这些能力打通形成一个新的能力,决定了中国商业火箭企业能不能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来。未来有一天,如果我们能够成为一家世界一流的火箭企业,在国际舞台上正面地同SpaceX这样的企业去PK,一定是我们的组织取得了成功,一定是我们呈现出了一支有新的运载火箭研制能力的更加高效的团队力量,这也是蓝箭正在做的事情。蓝箭不仅仅是关于朱雀运载火箭,它更关注于、更关系于我们这样一个新型的中国商业火箭组织能力的形成。

回到创新,当我们在问什么是创新的时候,更重要的一个话题是我们如何才能创新。因为创新是突破,创新是在竞争的大背景下,不管作为一个企业还是作为一个国家能够走得远的一个出发点。但是怎么样才能创新?从我们一个组织观察的角度,我个人的总结,创新有三六九等。第一阶的创新,来自于竞争和评价,我们为了活下来,为了找到自己的位置,为了得到更即时的汇报要去创新。第二种创新,在一个组织、在一个空间里面,我们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创新的环境,我们激励创新,我们有很强的很准确的识别创新的能力,激发了很多创新者的创新热情。但是最核心的是最后一种,是最高阶的创新,我们把创新当成信仰,把创新当成自己,把未来的自己同当下的自己、昨天的自己去比的一种对于创新的执念,它不受一切环境的影响,不管所有人支持还是反对,我们都要创新,不管现在的状态是先进还是落后都要创新,这才是整个创新的不可抗力。

经常有同事会过来找我反映觉得自己有很强的创新热情,他在创新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挫折,他觉得不能再做下去了,核心的原因就是甲乙丙丁不支持、ABCD不支持。这样的场合多了,我会告诉我的同事们,如果你的创新是基于甲乙丙丁要支持、ABCD要支持,其实创新从来不是你的创新,因为这个创新的决定权没有在你自己的手里面,而是在环境里面,在甲乙丙丁手上,它唯独没在你自己的心里面,这对于创新来讲是一个伪命题。

我自己也尝试结合领域内服从的牛盾力学定律和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火箭方程来去类比创新。对于牛顿三定律来讲:第一个定律:惯性定律,事物都有维持原状、维持现状的惯性,你如何打破这个惯性需要给予它外力,更重要的要理解每一个事物都有维持原状不动的惯性,这才是理所应当的。第二个定律:加速度。你要产生一个突破,你要产生一个新的力量,你一定要给它一个加速度,加速度的来源是力,并且这个对象还有一个质量。所以你理所应当地应该看到,做一个创新,所要面对的它原来的质量以及要给它的力,这两者必须要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正确的、完整的、创新的世界观。第三个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力。在创新的时候你要失去很多东西,你要付出很多东西,你要放弃很多东西,就是因为它一定会给你一个反作用力,而作为创新者,你的职责就是承担,你要承担反作用力,它会在一定阶段让你非常的痛苦。

如果大家有兴趣了解一下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火箭方程,你会发现创新要燃烧,要抛弃更多的质量,要舍弃更多的东西,有牺牲才能获得,就像火箭必须要推出工质才能升空、才能入轨。你要超越边界,你要有很大的力才能进入到轨道,你要到第一宇宙速度才能完成你的入轨使命,你要分阶段地往前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你必须要不断在飞行过程中抛弃你的一级、抛弃你的二级、抛弃你的三级才能实现入轨。为了看到未来,你要抛弃旧有的东西,包括旧有的想法,这个过程中要有充沛的动力,要找准方向,设计好你的弹道,还要注意好平衡。因为火箭是在最极致的程度向我们阐释了如何通过速度、质量和能量之间的平衡来取得火箭的入轨,看起来是一个大力出奇迹的过程,但其实里面是绣花针的功夫。

对于火箭领域的创新来讲,我始终认为它没有范式、没有方法论,创新的确定性只在于创新者本身,它就是不可避免,我们的创新才能发生。创新者一定是万里挑一的,一个创新者永远不会讲我的创新遇到了困难,我的创新失败了,他只会说我的创新还没有成功,然后启动下一步创新的行动,这是创新发生的唯一的可能性,所以创新确实是一件极难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创新者有极高的价值。在每一个企业里面,如果说对于创新要做一件事情,那就识别出来创新者,并且给到创新机制的响应和鼓励。

展望未来,如果说五年期,蓝箭的发展目标是,通过五年时间建立起来每年发射一百次,每年把一千吨的有效载荷送到近地轨道,并且我们也会致力于通过五年的时间把蓝箭这样的中国商业火箭企业同SpaceX之间的差距缩短到五年。我认为这是一个可期的目标,这是一个中国航天可以有的水平。一方面,我们要正视差距。第二方面,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只要我们的创新还在路上,中国的科技创新产业、中国的商业火箭产业,一定在未来可以取得世界一流的成绩,让我们的整个创新牢牢树立在世界一流的舞台上面。

谢谢大家!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