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中国地质调查局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快速调查机制

在2006年新疆伽师地震、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以及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关岭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充分发挥遥感快速、动态、客观的优势,部署了相关地质灾害遥感应急监测项目。

  在2006年新疆伽师地震、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以及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关岭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充分发挥遥感快速、动态、客观的优势,部署了相关地质灾害遥感应急监测项目。

  通过这些积极探索,在我国建立起以四川汶川地震为典范的突发性灾害的快速调查机制。遥感快速调查的成果,也成为国家快速有效地指挥抢险救灾、评估灾情、降低灾害损失和灾后恢复治理与重建的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

  一是实现了对汶川地震灾区遥感数据的全覆盖。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质调查局迅速作出部署,在第一时间调集了航空遥感专业飞机和技术力量,组织实施了航空遥感应急调查工作,快速获取了重灾区高清晰航空遥感灾情影像信息。同时,快速获取了IRS-P5、SPOT-5、福卫2号、IKONOS、QuickBird、WorldView等多种光学遥感数据和COSMO-SKYMED、TerraSARX等雷达遥感数据,实现了对汶川地震灾区84个受灾县(市)遥感数据的全覆盖。

  二是获取了首张震后灾区航空遥感图像,2008年5月15日早向国土资源部提交了北川、汶川、都江堰等3个重灾县的震后遥感影像解译图,标注了灾区的房屋倒塌、道路桥梁损毁、河流堵塞情况以及滑坡崩塌体分布情况。这批影像资料被国务院领导和抗震救灾前线总指挥部用于指挥抢险救灾,对明确受灾重点、调整救灾工作部署、摸清重要地段道路损毁、河道堵塞等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有力支撑了前线指挥决策;5月15日,获取了都江堰—漩口—映秀—汶川—茂县等重灾区沿线第一批高清晰航空遥感彩色影像图,显示了都江堰至汶川的道路损毁以及北川堰塞湖分布情况,为抗震救灾指挥调整工作部署和防灾避险提供了重要依据,被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的同志称赞为是对抗震救灾的“伟大贡献”。

  三是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及时准确地开展应急灾情调查,共查明地震引发的崩滑体6960个、泥石流266条、堰塞湖147个,灾害毁路1383段,潜在泥石流239条,受威胁村镇264个,泥石流、崩塌、滑坡对道路的潜在影响1732处,地震对生态环境破坏面积约为5777平方公里,并编写了相关的专题报告,为开展灾后重建等提供了重要科学决策依据。

  据统计,利用这一机制,在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向国务院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水利部、武警总部、交通部、农业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央统战部等部委和四川、甘肃、陕西等省政府提供各类数据资料1611件。其中,8次向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提供技术分析资料,3次向中国华能电力集团提供资料,帮助该集团受困于映秀镇太平驿水电站附近的百余名员工脱险。(于德福)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