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天和升空,《三体》远航:中国航天与中国科幻并行

中国航天与中国科幻面临的问题颇为类似。

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成功发射。

按照规划,今明两年我国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载人飞船,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第三步是空间站建设——该阶段我国要在太空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全长16.6米的天和核心舱就是我国空间站的首颗航天器。

从此,中国宇航员第一次在太空有了属于自己的、能够长久落脚的空间。对中国科幻圈而言,其想象力也首次在太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支点。

29日在文昌发射场上,中国科幻领军人物刘慈欣亲眼目睹了天和核心舱的升空过程。

刘慈欣是狂热的航天爱好者。之前他透露,正是东方红一号的发射让他明白了宇宙之广阔,也由此触发了他在科幻方面的兴趣。

自成名以来,刘慈欣不断出现在各种天体的发射现场,从嫦娥三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科幻世界号” AI卫星等,再到今天的天和核心舱。这些年,他几乎是在贴身追踪着中国航天的发展轨迹。而他的作品也在两天前进入了太空。

4月2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三体》广播剧音频文件随长征六号火箭搭载的“蓝星球”号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蓝星球号是新华网与北京零重力实验室合作研制的遥感卫星,是零重力实验室高频遥感“灵鹊星座”中的一颗,预计将在2025年前与在轨或即将发射的灵鹊卫星一起完成一期组网。

“蓝星球”之名来自新华网主办的国内首个科幻电影周。

2019年11月,首届蓝星球科幻电影周在南京举办,刘慈欣担任评委会荣誉主席。截至目前,已举办两届的电影周已累计征集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部科幻影片。

27日升空的蓝星球号卫星,除携带《三体》广播剧外,还有前两届电影周获奖科幻影片。

即将过去的4月,是中国航天与科幻活动大月。4月24日是第六个中国航天日,同天第十一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在海南揭晓。

本届星云奖,七月的《群星》、宝树的《天象祭司》、陈楸帆的《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分获最佳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金奖。

但是中国科幻仍旧很难说繁荣。去年出炉的一份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科幻阅读市场总体产值约为20.1亿元,同比增长13%。

在科幻图书市场上,头部效应更加凸显。科幻图书零售市场基本上是靠很少的头部畅销书(主要是《三体》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凡尔纳科幻系列)撑起了绝大部分的科幻图书零售市场。

图书著作是科幻产业的根基。不论影视还是周边,缺少丰富多元的原创积累,仅靠一两部爆款,中国科幻很难实现质的飞跃。

此外,中国科幻还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从题材、风格、流派来看,我们期待一种‘中国科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科幻评论家严锋说,不停留在模仿跟随,确立“中国科幻”的价值和独创性是非常迫切的问题。

中国科幻与中国航天并行,科幻面临的参与者少、声音微弱等问题,航天产业多少也与之类似。
不过,随着空间站建设、探月、探火等重大工程,以及大量民间力量进入航天领域,近年来中国航天正在快速重塑全球航天版图。

除了空间站升空,日前华为进入卫星领域的消息,对我国航天产业也是一次极大的提振。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