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恭贺赵文津院士90寿辰

敬业奉献、艰苦创业,恭贺赵文津院士90寿辰。

赵文津,中国工程院院士,全球固体地球物理及物理勘探技术专家,1931年出生于天津。少年时期因社会动荡和日寇侵略,饱受颠沛流离和穷困潦倒之苦、日寇野蛮侵略和奴化教育之痛、国民政府无能腐败和倒行逆施之乱、剥削阶级冷酷压榨和无情奴役之难,对旧中国的积弱积贫有着痛彻心扉的深刻认识。

苦难的少年时代铸就了赵文津院士吃苦耐劳、克勤克俭、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崇尚科学、追求进步的性格和意志。他抓住宝贵机遇、克服重重困难,以北平市立第一中学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河北省立北平高级中学(即河北高中);在北平解放后坚持读完高三,一次性顺利考上最难考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入学后就亲历开国大典、接受群众游行检阅,深切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伟大历史事件,更激发了科技报国的志向、勇挑重担的责任感和爱国爱党的情怀,于1949年12月入团并后续担任团小组长,经历多次运动考验,1952年6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响应政府号召、投身新中国建设,赵文津院士1952年8月提前毕业,被分配到地质部从事野外找矿,开始了长达近70年的地质生涯。虽然所学的专业是物理,工作伊始几乎对地质一无所知,但赵文津院士一方面参加强化培训,一个月学习了20多门与地质矿产及找矿相关的基础课程。另一方面,积极到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山实习并于1953年5月开始担任321物探队队长,管理人员迅速增长到100多人;不仅经历风餐露宿、跋山涉水,也要应对豺狼虎豹、敌特斗争,还要协调矛盾、统一思想;经过努力发现了池州铜山中型铜矿,1954年底被地质部评为模范物探队,赵文津院士也获得了劳动模范称号、并被调到地质部物探处工作。

1956年初,赵文津院士放弃机关良好条件,迎难而上,主动申请参加组建西南物探大队,作为技术负责人踏遍了川西的山山水水,并战胜土匪强盗、地震野兽等困难,发现了多处富铁矿,为国家西南钢铁基地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西南物探大队被地质部授予“30年找矿功勋物探大队”称号(集体奖)。1958年5月,赵文津院士到昆明参与筹建云南地质局昆明物探大队并担任主任工程师;因长期在西南潮湿地区坐车血脉不畅而患严重的脉管炎症、面临截肢危险,1958年9月调到地质部地球物理探矿研究所担任技术负责人,边工作边治疗并奇迹康复。

在地球物理探矿研究所工作期间,赵文津院士将野外工作实践更好地与理论方法、工作部署等结合,克服大跃进大炼钢铁、超声波运动、三年自然灾害等干扰和困难,参与编制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积极推进航空物探技术,并特别重视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物探工作。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赵文津院士被错误作为“反动学术权威”批斗了近7年,并被关进监狱和进行劳动改造。在苦难岁月里,赵文津院士不仅没有放弃专业技术,反而更坚韧不拔、不计荣辱地利用宝贵机会推进科研及相关管理体制改革,为我国地质科技在改革开放后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7年下半年,地质总局成立科技司,赵文津院士被任命为副司长,主要负责组织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有力组织顶层设计和科研成果评价与推广应用,在金矿科技攻关与推广、第二轮区域化探全国扫面、地质科技1978-1985年发展规划编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并且将航空与遥感技术作为地质科技发展的“五大技术”之一大力推进发展。1978年5月,赵文津院士陪同地质部领导出访德国和法国,积极考察卫星遥感技术;回国后促进地质部组建航空遥感中心、1979年依托北京大学面向全国地球物理部门举办第一届遥感图片应用培训班、80年代初立项研制国土资源卫星(1985年和1986年分别发射1颗)、1983-1986年实施北京市遥感综合调查试点工程(8301工程)等,为发展我国的航空航天遥感事业提供了重要支撑。1986年9月,赵文津院士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正局级);1987年3月,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科技开发总公司理事长,为面向社会需求和市场经济探索科技体制改革新模式提供了积极探索。

1990年,赵文津院士退休并进一步推进喜马拉雅与青藏高原深部研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推进地学大断面计划,承担中美德加四国合作“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试验综合研究”项目并担任中方首席科学家,取得发现MHT拆离界面(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层)、雅鲁藏布江碰撞带深部结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结构、阿尼玛卿碰撞带及昆仑山造山作用、柴北缘老俯冲带结构与祁连地块等重大成果,被科技部评为“1998年度全国基础研究取得的十大突破性进展”之一,在《自然》《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新闻》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大量论文,并于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矿业学部院士。

2004年以来,赵文津院士应邀参加我国探月与深空探测工作,担任国土资源部月球及深空探测科学家小组首席科学家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总装备部、科技部、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等相关咨询评审委员会或专家组成员,翻译出版了《月球新观》,建立了月球实验场(甘肃柳园)和火星实验场(青海大浪滩),积极推进月球等星体地质调查、地质结构及其成因等研究工作和相应的国际交流活动。

赵文津院士长期担任(过)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及地质矿业专业评审组组长,国家青年科技奖评审组长,发明协会评审组长,以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科技管理研究会会长、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委员、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等社会职务;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98年首届“顾功叙物探科技发展奖”、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200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荣誉。

近年来,赵文津院士更关注地震预报研究,倡导成立公益性的福星大观遥感减灾研究院并担任科技委主任,论证建立“四光”地震卫星星座等。他认为,要从科学途径和实践经验中去深化认识、坚定信心,要加强地表和深部调查,探寻地震前兆发生的规律及其特征,开发新探测方法,要坚持群测群防,加强风险决策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打破部门分隔、学科分割,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组织好地震预报工作。

2021年是赵文津院士九十寿辰,祝愿赵院士身体安康、吉祥如意,进一步在“十四五”时期引领全国遥感及相关专业科技工作者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国家创新驱动等重大战略,积极推进遥感应用和地震预报、月球与深空探测等重大课题研究,并加强相应的科普工作,更好为“两个一百年目标”顺利实现而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