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中国移动发布全球最大的“5G+北斗高精定位”——访中移(上海)产业研究院副总经理黄刚

中国移动不仅发布了全球最大的“5G北斗+高精定位”系统及商业运营模式与相关的技术、产品,还发布了高精度定位生态合作“纵横”计划。

10月22日,中国移动在苏州举办了主题为“5G新基建·智驾新未来”的5G自动驾驶峰会,会上,中国移动发布了全球最大的“5G+北斗高精定位”系统,启动了国家5G新基建车路协同项目。在高精度定位分论坛上,中国移动发布了“OnePoiNT”高精度定位产品及应用示范,同期还发布了高精度定位生态合作“纵横”计划,着力建设开放统一的合作平台,与伙伴深度协同、相互赋能,建立和共同繁荣高精度定位产业生态。

在发布“OnePoiNT”高精度定位产品时,中移(上海)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移上研院”)副总经理黄刚表示,2019年10月起,中国移动依托数百万个通信基站和北斗卫星,着力开展基于5G+北斗的高精度定位能力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5G+”能力优势,结合AICDE等新领域技术积累,推进PNTC(定位、导航、授时、通信)能力建设,搭建高精度定位系统;同时面向差异化市场需求,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服务产品开发、解决方案定制及应用示范落地,集中构建亚米级至毫米级定位及短报文通信能力。

带着巨大“流量”而来的中国移动,他们将为这个行业带来什么?相比现有的多家位置服务提供商,他们又有何独特的优势?如果说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那么5G+北斗又将带来哪些改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黄刚。

5G+北斗,全球最大的高精度定位网诞生

作为全球网络规模最大、客户数量最多、品牌价值和市值排名前列的电信运营企业,中国移动连续19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企业,2019年列居第56位;连续15年在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中获A级。

中移上研院是中国移动面向智慧交通产业提供信息化产品、服务、方案的窗口,负责中移定位、地图、导航等服务能力的运营,负责车联网、飞联网等平台运营。中移上研院下的中移智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移智行”)已具备工业与信息化部授予的卫星通信业务运营许可,并于近日获得了自然资源部批准的大地测量甲级资质、互联网地图甲级资质,可对外提供卫星定位测量、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位置数据服务。

截至2020年9月底,中国移动已开通5G基站超35万个,全国通信基站数超过480万个。依托丰富的移动通信基站资源,中国移动计划融合自然资源部已建成的数千国家卫星导航基准站,构建全球最大的高精度定位网。

记者:

中移上研院成立两年多时间,从最初的专注大交通,发力车联网,到现在转向高精度定位与自动驾驶,公司是怎样快速决断,进行战略调整的?

黄刚:首先,进入5G时代后,中国移动非常重视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应用和信息化转型。中国移动也成立了中移上研院,希望运用5G为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发展服务。

其次,我们在耕耘车联网和大交通行业时发现,通信、导航、时空的一体化,实际上是推动这个行业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面向未来整个交通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中国移动是交通强国建设的唯一运营商,也与自然资源部签订了全面的战略合作协议,基于此,在挖掘自身能力的同时,我们希望能为各行业进行信息化赋能。

记者:

公司是在什么契机下进入高精度定位行业的?

黄刚:今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北斗系统基础设施是国家新基建的重要落脚点,而5G与北斗的技术融合,将实现万物互联和精准协同,向社会提供高可靠的时空信息服务。近年来自动驾驶、无人机等各新兴行业对高精度定位、精准导航等时空信息需求旺盛,如何推进北斗的应用,尤其是如何为9亿移动用户、6亿互联网用户提供相关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和感知,这是中国移动作为一个央企的责任。
同时,我们认为北斗蕴藏着一个巨大的应用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借助中国移动的能力,能够助推地理信息行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各行业信息化发展,提升广大用户的信息化应用,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想法。这个想法也得到了交通运输部、自然资源部的认可。

记者:

与其他位置服务提供商相比,您认为中国移动具有怎样的特点或优势?

黄刚:我们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第一,在多年的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中,我们的网络覆盖全面可靠,并且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运行经验。

第二,与自然资源部深度合作,使用国家基准站数据,尤其是国家框架站网数据,与中国移动的基站定位技术相结合,可全面提升网络覆盖范围和精准度,服务更可靠。

第三,通过中国移动的通信网络和北斗定位网络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依托中国移动全国480万个2G/4G/5G移动通信基站资源,运维质量高,提供电信级7*24小时高稳定可靠的服务等级保障。这也体现了我们建设、运营和维护的能力,这是我们一个非常大的优势。

第四,作为央企,我们要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提供通导一体化(通信+定位)网络服务和利用基站ID保护用户隐私上主动作为,专网传输,保证用户位置数据安全。

这几方面的优势整合起来,我们相信能够生产优秀的产品,提供优质的服务,让各行各业的北斗应用,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

起点:高精度定位与自动驾驶

以自动驾驶与高精度定位作为起点,中移一出场就显示了其强大的能力与雄厚的实力。

现在,中国移动的“5G北斗+高精定位”系统可通过5G网络实时提供亚米级、厘米级、毫米级高精度定位服务,构建全天候、全天时、全地理的精准时空服务体系,用于车辆管理、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自动泊车等交通领域,赋能数字社会发展。

苏州5G车联网城市级验证与应用是中国移动联合苏州市政府启动的国家首批、长三角地区唯一一个5G新基建车路协同项目,将建成全国首批城市级的5G车联网应用,改造5G智能网联道路224.75千米,支持百万级设备或千万级数据并发,实现20万以上接入用户及150个应用场景。同时,中国移动还发布了可落地的5G自动驾驶五大应用场景。
为进一步实现5 G赋能自动驾驶,中国移动制定了10 November 2020右图为中移(上海)“3+1+N”拓展策略,即三张精品网(5G蜂窝网、高精度定位网和车路协同网)、一个核心平台(智慧交通平台)、N个应用场景,持续推动自动驾驶在我国快速落地,在全球保持领先。

记者:

中国移动接下来会有哪些大“动作”?

黄刚:在10月22日峰会上,中国移动不仅发布了全球最大的“5G北斗+高精定位”系统及商业运营模式与相关的技术、产品,我们还发布了高精度定位生态合作“纵横”计划,也就是通过技术聚焦、项目牵引,沉淀能力、扩大生态合作伙伴圈;深入用户、穿透场景,在重点行业规模化打造应用生态;同时,联合高校院所、行业专家、开发者及AICDE伙伴,积极开展新技术布局、新场景挖掘及新合作建立,充分激活开放生态潜能,繁荣整个时空信息产业。
从行业层面来说。5G+北斗属于物联网应用,大量应用了包括芯片等多项技术。为了给客户带来更有价值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针对用户的需求设计、提供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当然,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这样的解决方案与产品,5G是面向每一个行业的,而中国移动“优专尊”的网络架构与之相配合,根据客户需要,我们可实现非常灵活的网络匹配,我们的服务也能够实现“优专尊”级。

技术层面上,我们也一直在积极探索。比如5G模组和北斗芯片的搭配,特别是手机终端,我们也在积极推动业界实现二者的整合。届时,每一个物联网的终端,至少在中国推出的每一个服务一定是带有北斗服务,我们认为这是可以大力推动的一件事情。

同样在技术层面,中国移动获批了国家北斗三号短报文的服务功能,已实现短报文与移动网络的互通。除了传统的报文本身,它也适应于卫星互联网类应用。在部分移动信号未覆盖区域或情况下,通过短报文实现物联网信息的上传和控制,同时与5G网络进行关联,信息可以实现互通,这也将为今后卫星、互联网的应用和服务打开一个新的市场。

不论是在市场上,还是技术上,中国移动一直在推陈出新,希望将5G与北斗结合得更加紧密。

记者:

5G+北斗高精度定位产生的数据量必然是非常大的,如何保证数据安全与用户隐私?

黄刚:中国移动一直非常注重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

对中国移动每天产生海量的通信数据,我们进行了非常严密的数据安全与隐私管理保护,也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认证。现在,对于和地理位置数据的管理与保护,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面对有些应用要求用户上报高精度定位信息,我们考虑是否可以通过数据优化,先上报用户定位精度不那么高的信息,以保证用户隐私与数据安全。
全面开放定位服务后,必然会涉及到用户隐私问题,我们会与各类应用服务商一同探索,一步一步尝试。与数据安全、用户隐私有关的工作,要格外慎重,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下,作为平台商,我们也会对运营商提出要求,保证用户隐私与数据安全。

记者:

据悉,中移上研院70%的人员为研发人员,公司中的哪些技术创新在不断推动企业发展,可否举例说明一下?

黄刚:中国移动进入这个行业的时间并不长,现在还在初创阶段。但是对于这个行业,中国移动非常重视,先后成立了中移智行、中移上研院,到两个公司内部整合,投入了大量的研发力量。现在,公司人员70%以上都是研发人员,60%以上的人员都是硕士以上学历,很多优秀的年轻人都汇聚在这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整个行业发展面对的技术难点。

比如定位与通信相结合的关键技术,像刚才提到的北斗芯片和5G模组整合的探索,两者整合,实现低功耗、低成本应用,进而能快速实现在手机端的大规模应用。

在平台技术层面,如何进一步融合解算功能与5G网络架构,将5G架构中的边缘算力赋能解算功能,特别是如何把收敛速度进一步加快,如何把终端成本降低。在2019年,我们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武汉经开区,当时最大的自动驾驶示范区中完成的实验,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应用与技术,我们希望能够为这个行业带来一些新的变化。

如何利用丰富的移动基站资源和边缘计算技术,有效解决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在地质灾害监测中覆盖率不足的问题,我们现在也有一些试点,再结合北斗卫星的短报文,看能否实现地灾监测的全面服务、全面覆盖,降低成本。

在自动驾驶项目上,我们在全国的多处自动驾驶的示范区项目都应用到了高精度定位网络。近期,中国移动还参与了自动驾驶的C-V2X“新四跨”(跨模组、跨终端、跨整车、跨安全平台)测试。虽然才刚起步,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网络布局的全面完成,我们的工作将更为深入、全面。

巨头入局:变革传统产业链与共同发展

有人形容,中国移动此举相当于踏进了两条河流,也就是自动驾驶和高精度定位。以其巨大体量与自带流量,加之与政府单位、合作伙伴所进行的生态建设,其应用必然不会局限于以上两方面。

5G+北斗或者说通讯+北斗所能提供的高精度定位服务功能,在测绘、建筑、水利、工程、城市管理、交通、地质灾害、公共安全、智慧城市等各个行业,都将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以中国移动各方面能力,必然能将其服务迅速拓展到其他更多行业,其提供的位置服务将对这些行业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甚至颠覆性的改变。

记者:

除了自动驾驶,在推进5G+北斗在其他行业的应用,有哪些新思路、新布局?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黄刚:从某种角度来看,位置服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核心要素,此前并没有一种适当的方式让普通用户感知。能否通过大众的应用与服务,让5G+北斗这样一个专业的领域能力被挖掘出来,让每一位普通用户感知服务,真正惠及每一位用户。

在To B领域,我们认为高精度位置服务能够服务于各行各业,但如何将时空信息在各行各业中进行标准化推广,还有一些工作需要做。可控的成本、服务、标准,这三个方面目前在各个行业中还存在较大差异。位置服务在地理信息行业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但进入其他行业就会发现,其他行业的需求和以往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这也是我们所具有的一个比较大的优势,通过整合和统筹不同需求,进一步运营和匹配,最后达到一个统一的运营服务标准。
具体而言,中国移动以“通信+导航”一体化服务为切入点,拟将高精度定位服务推广到所有的手机终端和物联网终端。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手机:高精度定位终端正在逐渐向小型化、轻量化、低功耗、低成本方向发展,北斗导航应用正在逐渐走入社会民生。中国移动可以利用GNSS高精度定位+通信基站定位,在手机上实现亚米级定位,使驾驶导航、位置分享等变得更高效精准,打车再也不会出现车找人、人找车的情况。

地质灾害监测:根据地质灾害影响区域结合运营商信令大数据,可对区域内人员信息进行精准分析,将预警信息靶向推送,实现指定人员和流动人员全覆盖;并且通过位置信息加强地质灾害撤离避让期间人员动态管理,有效避免二次人员伤亡。

共享单车:在共享单车上实现亚米级定位,方便单车定位、位置监管、运营运维。

还有,无人机、农机等产业应用,都是5G+地理信息的应用重点。

记者:

会对某些传统行业、产业产生颠覆性改变么?

黄刚:中国移动一直有个观点,加入某行业,要实现共同发展。这很容易理解,中国移动本身就有9亿的移动用户、6亿的互联网用户,这些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当我们加入某行业,便可为这些用户提供一项新的服务,相当于我们将机会与所有人共享。

中国移动一直强调,做好开放平台、做好友好界面、做好使能者。当然,作为央企,不排除在一些新兴领域,通过合作孵化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但是这也需要经过市场的竞争与检验。

加入这个行业,我们的合作非常开诚布公。所开展的纵横计划,获得了合作伙伴的积极响应与踊跃参与。原来的地理信息产业链还是传统的,中国移动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赋能社会数字化发展,实现时空位置的新发展。

记者:

能否结合自己的从业经验,谈谈对行业发展的看法?

黄刚:5G实现了虚拟空间的拓展,不论是带宽还是用户量。而北斗或地理信息则是物理空间的进一步拓展,两者相结合就是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结合,可以创造出无数新的应用和服务。

未来,不只在城市中,甚至在所处的地理空间中,人们所能够想象到的服务,都能够随时触手可及,这或许将是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融合。

这样一个数字化、智慧化的城市,也将是一个有温度的城市,在城市中的每一点,都能感受到人性化的服务。通过构建数字城市模型,指导物理世界的建设,实现更好的发展。在不断加深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的各种服务水平与能力也将实现大幅度提升。

最后,黄刚表示,中移上研院作为中国移动的一部分,在服务各行各业的同时,也将在高精度定位领域全力以赴,运用其技术能力、市场能力、产品能力,实现行业的繁荣发展,这也是他们的愿景所在。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