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让我来告诉你,为什么滴滴没有诞生自地信企业

孙玉国的”为什么滴滴、摩拜没有诞生自地信企业“触痛了传统地信企业的内心,也许到了我们该认真反思的时刻了。

  前不久,四维图新总经理孙玉国曾向业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滴滴、摩拜没有诞生自地信企业?

  事实上,如果认真的反思,我们会发现,不仅滴滴、摩拜,包括美团外卖、大疆和人人车等众多基于地理信息服务的新兴创新型企业或商业模式也都没有在地信企业里诞生。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的创业型企业和经济模式不断涌现。他们大多是基于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而地理信息作为“互联网+”的基础组成部分之一,本可以享有更多的机会,但是遗憾的是我们错失了这样的机会。

  那么怎样才能建立一个新经济模式的企业?

  首先,要明确市场需求。

  其实很多需求在技术刚刚出现,甚至是还没有出现时就已经存在,但是由于用户群体庞大且分类不同,很多用户对需求不能够进行清晰的表述,所以需要企业进行挖掘和开发。因此市场需求明确化是产生新经济模式的第一条件,新经济模式下设计的系统、产品和服务,都要符合市场需求。

  其次,如何才能实现市场需求明确化和挖掘新技术下的市场价值?

  在用户需求无法清晰表达的情况下,需要突破性和创新性的思维。这种思维是一种“主动思维“,在用户想到之前就先为用户想到。在这种思维指导下的产品和服务投入应用,用户将改变传统生活方式而依赖于这些产品和服务,从而使商家和企业获得价值。目前影响力最大的新经济模式,如移动支付、滴滴出行、共享单车等都是通过这种方法建立并壮大的。

  最后,获得市场资本支持。

  这是所有新经济建立都必须具备的条件。我国的金融资本市场已经日趋成熟,但是新经济模式的创业风险依然很高。以共享单车为例,除摩拜和OFO之外,死亡者众。所以,想从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有一定困难,未来大型企业利用自身资本发展新经济可能将更加合理。

  当然,要建立新经济模式和企业,还需要很多条件,如:人才、技术、营销渠道和管理等。但是上述条件是根本。

  反思:我国的地理信息企业很难诞生新经济模式或企业的原因

  在明确了新经济模式和企业诞生所必须的条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为什么我国的地理信息企业很难诞生新经济模式或企业?

  1.对政府项目的依赖限制了地信企业的主动性和“想象力”

  ——从服务对象上看,目前我国的地理信息最大用户依然是政府,政府是地理信息最大的采购商和出资方。包括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局建立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都是定位于“服务政府”而非大众。

  ——从服务产值结构和服务内容上看,数据采集仍然占了产值的最大部分,超过70%以上,其次是硬件,再次是软件。必须说明的是,数据采集并不代表数据服务,这依赖于数据的市场服务效果。数据采集占产值比最高,决定了地理信息产业仍然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数据采集成为地理信息产业主流?

  目前地理信息数据依然是传统的地图服务和空间位置服务,虽然采集了大量的数据,但是数据得不到有效共享应用,不少数据采集工作纯属政府部门,特别是测绘、国土、规划等部门的指令性任务,并非针对市场需求的响应。服务对象受限,必将影响市场发展和品牌扩张。

  ——从市场运行的主体上看,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中,政府背景的事业单位和国企才是真正市场主流。地理信息产业市场并非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市场严重缺乏活力。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在运行模式上看依然是传统产业模式,即政府订货、劳动密集、被动服务,从产业整体上看,每年都有很多企业加入,但是新的地理信息企业依然是从事传统的工作。

  从我国地理信息现状上看,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和企业都是相对封闭的,在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出现以前,以测绘事业为主(当时不能称为“产业”),由于民众对测绘工作不了解,把测绘事业看做“低冷”工作。

  今天,测绘事业升级为地理信息产业,卫星、飞机、测量车等设备使地理信息产业具有了时代感,然而,地理信息产业却只是从测绘的“低冷”转变为现在的“高冷”。这是因为,尽管地理信息和各种地理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仍然是以最普通的地图应用为主,而所谓“服务于政府”往往也并非像宣传如此光鲜,因为多数部门也仅仅使用最基础的地图。

  在这种相对封闭而传统的产业环境和企业氛围下,事业单位与国企主导、中小民企争抢传统的数据生产和政府工程。在这种条件下,无法及时或者主动去获得普通大众对泛地理信息以及“地理信息+”的需求,不主动去挖掘表面平整却藏宝无数的各种经济下的地理信息价值,且严重缺乏主动服务思想,特别是服务大众的思想,缺少产生新经济模式思维的动力,就无法促进企业能够真正创造新经济和新企业。

  2.规模不足以抵御风险,需要开放资本进入的途径

  新经济模式和企业,实际上也并非完美,其风险性非常高,即使市场需求量很大以及技术很成熟,同样可能在资金、管理、人才以及社会关系协调等方面出现问题,导致企业会出现一个亏损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创建新经济企业,需要一定的企业实力作为背景或者金融资本市场的介入。

  2017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其他部门统计,2016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产值4360亿元,已经连续多年增长率超过20%以上,产业的从业人员达60万人左右。而另一组数据:华为2016年运营商、企业、终端三大业务实现全球收入5216亿元,职工人数17万人;2016年,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销售额4303亿元,职工人数13万人。即使不考虑在地理信息产业内的重复统计情况,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总值还不如华为和一汽。而在从企业规模上看,2017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发布2017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排名前十名的企业,2016年销售额相加不过80亿元,不到双胞胎集团(猪饲料企业)2016年销售收入(近400亿元)五分之一。

  无论从总体还是从单个企业上看,地理信息产业规模并不大,企业规模也很小。企业实力很难为具有一定风险,且需要巨额资本,才能在前期运营的新经济模式,特别是互联网经济提供资金保证,例如滴滴,至今为止已经融资超过1000亿人民币。

  因此,地理信息产业或企业要建立新经济模式,其资金不可能从地理信息产业内部筹集,而只能从资本市场,但是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动和投资远比我们平常看到的要严格,资本没有前景是不可能投入的,而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和企业至今仍是一个相对封闭圈子,与其他行业产业互融实在太少,资本市场对行业不了解,不能准确看到其前景,那么资本就难以进入该行业。致使地理信息产业能够获得市场资本的可能性太小、数量太少。

  虽然目前也有些行业得到了一些资本市场的融资,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一些地理信息产业擦边的行业或产业,如无人机、智能驾驶等。

  因此,从内外原因,我们都可以明白,为什么从地理信息产业中无法诞生滴滴、摩拜以及其他“互联网+”等新经济企业。

  3.传统地信终将边缘化,应主动融合其他产业

  地理信息是“互联网+”经济中重要的一环,人类活动80%以上的因素都与空间位置有关,随着地理信息的价值不断挖掘,其与人类生活的可用价值将越来越高,无论是滴滴、摩拜、美团外卖、快递以及房地产信息等,都需要使用地理信息,但是目前所有应用到地理信息的新经济模式都仅使用最基础的电子地图平台,主要是使用国内2-3家最大的电子地图服务商,利用自己行业实体信息,加空间位置信息,再基于电子地图,即可以绕过行政管理限制(互联网地图资质),实现了地理信息在本行业的应用。

  随着电子地图使用越来越广泛,基于电子地图的各种新经济越来越成熟,新经济依赖地理信息技术,但是却不依赖地理信息产业和地理信息企业,甚至使用自己的电子地图数据和GIS引擎。那么,传统地理信息产业和地理信息企业都将逐渐走向边缘化。

  虽然我国很多地方为了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开始建设甚至已经建成地理信息产业园,但是,地理信息产业应该主动与其他产业融合。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曾经大力推广一些专业类型的产业园,但是在互联网科技年代,行业间更加融合,封闭的行业不适合经济发展,因此很多专门的产业园都逐渐取消。

  建立地理信息产业园,是否会导致地理信息产业更加封闭,是否是一种倒退?在这点上,贵阳统一大数据产业模式是否更加可取?值得我们深思。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管理部门、科技工作者和科学家根据“互联网+”的概念,提出了“地理信息+”的概念,其实就是期望如同“互联网+”的模式,创造和发展新经济模式,但是由于前文所述原因,我国在目前情况下是不可能真的实现“地理信息+”的新经济模式,而只有“+地理信息”,地理信息只是一种边缘化的服务。

  进取:大胆想象,要由内而外的转变

  那么,地理信息产业的管理部门和企业如何应对?未来有一天能否实现在地理信息产业或企业基础上诞生“地理信息+”的新经济模式企业呢?

  首先,思想上的枷锁和与其他行业的隔阂能否打破?

  这是实现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未来发展最主要的条件。地理信息企业的管理层和行业管理者的思想枷锁需要打破,需要有足够的想象力,大胆“蝴蝶效应”以及风马牛不相及的关联,地理信息作为基础,与很多行业和产业都有密切关系,即使不密切的关系,地理信息企业同样可以涉及。

  造轮胎的企业是否可以造汽车?生产猪饲料的企业是否可以生产罐头?

  回顾世界著名公司,可以看到,很多著名品牌的起家产品与现在产品都有很大出入,如诺基亚最初是造纸的、IBM是做制表机和体重秤、丰田是做缝纫机的。而我国著名的比亚迪汽车,最初是造电池的,而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的领军者。这些都是在他们原先的产业上有无数个“+”而发展成今天的规模。这些企业的发展思维,正是我们缺少和需要的,也是未来实现地理信息产业上的新经济模式的基本要求。

  其次,行政上的改革是否能够顺利进行?

  中央多次强调政府与企业应该“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地理信息产业必须要真正成为一个市场经济产业,才能真正有活力,因此,未来地理信息产业能否推进改革,避免管理部门兼任裁判和运动员角色,实现真正有活力的公平竞争产业,也将在整体上影响产业发展。

  另外,行政上是否可以协助打破数据共享壁垒,推进地理信息产业融入其他行业?解决长期以来数据应用政策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该问题,也是真正实现“地理信息+”新经济模式的重要基础。

  再次,企业能否重组壮大?

  前文所述,我国的地理信息企业产业规模太小,导致资本、技术、人才、设备和数据资源不足,竞争力不足,通过兼并重组建立几家超大型的具备跨行业实力的企业。

  最后,技术上是否能够创新?

  我国地理信息的应用应当超越地图模式,实现大规模数据的应用,实现各种真正应用于大众的地理信息应用新技术。在实现地理信息海量数据应用基础上,才能思考、开发和应用“地理信息+”的新经济产业模式。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