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周成虎院士: 将有3亿人口从农村迁入, 智慧城市该怎么建?

他认为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比其他国家更多、更严重。

  “对于英国来讲,差不多花了100年的时间,从10%到50%,但是中国只有差不多3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10%到52%。所以说,现在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比其他国家更多、更严重。”

  5月10日,联合国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昆明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应邀出席会议,并做了主题演讲。

泰伯网

  周成虎表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方式来发展自己的智慧城市,所以我们要用适合我们的方法来彰显我们的特点。

  同时,他还特别指出,城市规划非常重要。目前,中国只利用了10%的地下空间,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下面内容摘自演讲速记(未经本人核实):

  周成虎

  尊敬的吴秘书长,尊敬的刘省长,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容幸,也非常开心能够来到昆明,参与到本次的昆明研讨会,出席联合国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我知道昆明自然风光非常美丽,而且历史悠久。我相信,大家都非常享受这里洁净的空气,享受到这里的美食。

  说到城市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喜欢城市,为什么?

  亚里士多德说过,因为城市创造了美好。城市不只是给我们提供居住的场所、工作的场所,它还是我们人类灵魂的家园,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所以说,城市其实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精华。

  那么,城市在过去、在未来是什么样的?

  水泥森林,还是水泥高楼?

  首先,回忆一下过去的农业社会。在早期我们耕种土地,希望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率。人类在获得农产品果实之后,通过农产品的贸易,渐渐地聚集起来,交换食物、文化和思想。

  当时城市的概念,还是非常小的,比如说小的村庄、小的庙宇。但是这些小的城市,在全球各个地方不断地发展起来,可以说城市渐渐的发展像花园一样,人们居住在自然之中,享受自然的果实、自然的美好,也享受着不断发展的文明。

  在那个时候我们开始渐渐建立起神庙、村庄、要塞,然后渐渐地人们居住在一起形成了群居的生活。我们渐渐需要人与灵魂之间的交流。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创建社会的秩序,更好地管理社会。我们希望人和自然可以共处,之后又发展到工业社会,包括工业革命,在这个期间城市不断地发展,尤其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泰伯网

  整个人类劳动生产率提高显著,包括汽车的发明,高楼大厦的建立,人们不断地享受着发展的物质文明,我们也打造起了社会系统、社会秩序,为孩子们提供更好地教育体系。所有人都聚集在一起,但是可以说是在不同的楼宇中独立起来的。在这个时期,可以描述成高楼大厦中的人类、高楼大厦中的城市,所有人都居住在自己的居所中,过着自己的生活。

  我们看到有不同的建筑组合,包括摩天大厦、豪华的宫殿、复杂的交通系统,我们可以非常便捷地在不同的城市之间穿梭,所以城市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愉悦的物质文明,让我们享受文化、享受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渐渐地建立起政府的官僚体系。这个时候,叫做居住在城市水泥森林中的人们。

  我们会想,我们真正喜爱的、真正需要建立的是什么城市?

  埃比尼泽·霍华德写过一本书,他说人不能生活在水泥森林中。这本书是150年前出版的,但是现在很多做城市规划的专家阅读这本书,还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本书经过了六次修订,在国内进行出版。

  Le Corbusier也写过一本书《明日之城市》,说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发达的交通体系,希望能够打造出住在森林、住在自然中的城市,但是实际上我们没有做到这一点,我们还是建起了水泥高楼。

  我们已经不是纯人类了

  现在,我们把现在的社会叫做智能城市或者智慧城市,这几年发生了什么变化?

  整个IT的系统不断地发展,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越来越高,网速越来越快。而人们呢?只待在家里,他们使用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去连接网络,每分钟、每秒大家都在交流,但是这种交流不是面对面的。

泰伯网

  在我们看来,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会集中于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所有这些都会将我们整个实体世界和虚拟世界更好地联结在一起。有人说我们现在已经不是纯人类了,我们给自己添加了很多额外的东西,比如说:智慧电脑、智能手机,现在所有的东西都是智能。甚至可能未来我们的眼镜都是智能的,读取我们的大脑,还可以帮助我们去导向,指引方向。

  在未来几十年我们需要什么?有专家说,整个城市发展的历史,其实是人类不断思考的过程,我们不断地思考人类的本性,希望如何能够更好地创建文明。就像Eliel Saarinen说过的,人类的发展必须要考虑人的规模、考虑人的需求,应该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保障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城市应该让生活更加地便捷。

  《美好城市—沉思与遐想》这本书,它比较了世界上不同的城市,包括中国、印度、美国、英国的不同城市,有些城市是不被人们所喜爱的,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了解城市,打造什么样的架构来支持人类的生活。

  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更多、更严重

  中国是人口大国,包括土地等,中国面临什么样的问题?那就是人口没有均匀地分布在所有的地区。

  在1935年一个非常著名的地理学教授(胡皇勇),通过统计发现,大约有94%的人口都居住在中国东部地区43%的区域。我们也知道有很多实验室、研究所开发出精准的地图估算系统,他们发现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都居住在大城市中。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过去60年的数据,会发现中国城镇化发展非常快,整个人口增长也非常快。

  1965年,城镇化水平只有10%左右。但是过了30年之后,到了1995年,我们已经接近30%的水平了。

  到2012年,整个城镇化水平大约增长到52%,这就意味这整个城镇的居民,已经超出了乡村人口。这短短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偏远地区的人口迁移到城镇中。

泰伯网

  这些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会给整个社会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随着城镇化的增长,面临着不断增长的城市化问题,这也是急需我们去解决的。

  比如说城镇化的亚健康状态,在中国有很好城市都缺少洁净的水源。就在前两天,中国东北部地区还经历了一场非常严重的沙尘暴。在过去十年当中,很多中国城市污染都非常严重,这些都是中国城市面临着非常常见的问题。

  其次还有交通堵塞、光污染。大家看一下(图),在这一块,即便是两公里的路程都需要花一两个城市才能走得通。现在我们能不能够把城市化进程放在50%就好了?当然这样做可能也会出现新问题。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城市化陷井。对于英国来讲,差不多花了100年的时间,从10%到50%,但是中国只有差不多3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10%到52%。所以说,现在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比其他国家更多、更严重。

  人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城市

  我们知道所有城市都有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即便在靠海、靠河的城市都是这样。其次我们还有很大能源的压力,我们非常洁净的能源是非常短缺的。

  其次,土地资源也是非常紧缺,包括生态问题,如水、土的流失,还有原生树木也被破坏。

  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大量的投资和创新,需要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绿色,需要一步一步来进行城市建设,并且希望把被动式的城市变成主动化的城市化,希望能够从以城市为中心,变成以人为中心。也就是说,人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城市。

  一开始我们说的是非常高质量的城市化,现在我们希望是非常高质量人的发展。也就是说,现在质重于量。希望把城市更加的智能,使管理更加高效,为所有的实名提供公共服务。

  李克强总理曾经也提到关于智慧城市的内容,首先整个城市化进程必须是信息化、工业化的整合。对所有城市来讲,给予他们足够多的信息,比如说公共开发是如何进行计划,他们在什么地方可以得到服务,以及还有一系列的智慧城市试验田等等。

  在未来几十年当中,我们该如何去建设智慧城市。来看一下全球的智慧城市,他们到底是怎么发展,不单单是中国城市,还有全球性的智慧城市都是。

  在全球,有600多个城市都在建设智慧城市。比如说美国,在建设智慧城市的时候,启动新的智能企业,比如说特朗普总统就说过,美国也需要制造业。如伦敦,有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就是联合国的项目,它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并且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居民能够参与到公共建设当中,比如说城市的住房以及安全安保方面,他们都可以畅所欲言,他们可以讨论未来的伦敦是什么样子的。

  在日本有一个新的项目,从而使城市能够成为主动生产能量的城市,并且能够进一步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比如说到居民区这一块,他们将会使用太阳能,为了更好地高效使用能源,他们会使用各种市化设备,并且他们会鼓励大家骑电动车,每个社区都有创新中心。

  在印度,他们将会使用更多智能办公室,并且使用一些远程医疗的设备。

  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

  也就是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方式来发展自己的智慧城市,所以我们要用适合我们的方法来彰显我们的特点。

  我们也进行了不同的规划,举几个例子:城市建设部,在2012年选择了90个城市进行了智慧城市建设,在2013年又有一些城市进入到这个规划中,一共差不多达到了300个城市在中国被当做智慧城市的典范建设城市。

  看一下城市的分配、分布,绝大部分城市在中国中部和东部,在西部的城市较少。但是中国在西部整个区域是非常幅员辽阔的,所以我们得有一个新的推动智慧城市发展适合西部的方法。

泰伯网

  其次,还有一些具体的项目,如智慧北京。智慧北京这一块投资差不多是1亿美元,一共有24个具体项目,一共包括了三个领域:交通、环境管理等。通过这样的智慧北京让整个区域全部打通。

  上海不一样,上海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更好地公共服务提供:他们把所有的交通部门以及市政服务的网络组合在一起,算是多网合一,从而使得城市更加完全。他们通过重要的方法,提高整个治理的效率。

  东北城市,不单单帮助他们发展网络,还可以帮助他们收集信息,所以大数据成为了核心,他们会使用大数据的技术来提升政府公务效率,并且更好地管理城市,而且还会改变和提升经济效率和体系。

  发改委也推出了低碳项目,他们选择了36个城市推出一系列低碳工业园项目,其次还有17个国家新区,如上海浦东新区、青岛皇岛新区等。这种新体系将会把经济和居民区全部联合在一起,从而经济和社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让城市化更加地崭新。

  最近推出了雄安新区的建设,这也是一个新的展示。天津将有一个新的区,它占了GDP非常大的份额,在2015年GDP的总额达到930亿元,确确实实是一个实力非常雄厚的新的工业区。中国选择100多个城市来研究,从而把城市全部信息和数据整合在一起,从而能够时时对人们的生活及交通进行管理,提供时时的信息。

  其次还有新的智慧城市的形式,有一个用高铁来连通的智能社会。中国有高铁,高铁非常先进,通过高铁开发出一些新的城市和新的城镇,比如说徐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有的公司非常积极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比如所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百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网络计划,这些公司也会提供大数据服务,从而能够更好地管理城市,而且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且提升整个城市的效率。中询,是一个中国非常重要的远程通讯公司,他们也在不同城市建设了基础设施,尤其是远程通讯的基础设施。当然他们也为辽阳提供了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

  城市规划非常重要,中国只利用了10%的地下空间

  在中国进行智慧城市研究的时候,一共有五个目标,其中包括智慧的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市政管理等等,都会让城市更加的智慧和智能。

  通过举几个例子,我想给大家说一下,任何成事不再是单枪匹马或者独善其身。在中国我们看到一些不太好的例子,有一些城市、城镇,几乎成为了空城,虽然他们是新区,他们的基础设施非常好,建筑业建得非常棒,但是人气却很差。比如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是高质量的,公共设施系统也非常好,但是随着煤炭地区的衰落,基本所有人都离开了这个城市,所以城市变成了空城。

  因此我们在策划新的城市时候,需要理解这个城市人们需求是什么,城市功能是怎么样的,如果城市规划很好的话也可以看到以下的一些现象:北京清晨时铁路状况,上班高峰北京的路况,非常拥堵。可以看到城市中人流状况,左边白天人流活动的热力图,右边晚上人流活动的热力图,美国把这种城市规划交换功能计划,我们城市人口居多及我们没有办法把人的居所和办公放在同一个地方,我们如何去推进更智能的城市规划呢?

  其次,城市规划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有很好的基础设施质量。比如说青岛,这是一个很漂亮的城市,可以看到这里有很多的基础设施,都是一百多年前,由德国人在那里修筑的。

  比如说北京的北海公园,周边的建筑,他们的规划都是比较好,但是它的排水系统能力却有限,即使是有中雨和稍大的雨都会造成洪涝。稍微有暴雨的话,整个城市因为没有很好的泄水口和排水沟,都会造成洪涝灾害。

  这里列出了生活圈有2公里、500米的生活圈,所以设计要有长远的眼光。我们希望能够有一个全面的空间景观和对于地表和地下空间的分析。在中国,我们只利用了城市地下空间的10%,所以我们今后的子孙后代还有很大的利用潜力。

  现实城市与虚拟城市互相协同

  政府的治理也很重要。我们转向智慧城市过程中,要利用这个机会推动政府治理。

  我们管理自己的家园,不仅要有政府的力量还需要有我们自己的力量,我们必须要有公众的共同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等都应该是全民共享的,而且还要提升政府的效率。

  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相关的技术将信息传播过每一个人,特别是遇到新问题,需要想出新方法,比如说共享单车,但是知道现在大多数大城市都开始用这样的共享单车。怎么样让共享单车让所有人共享,这不仅仅是政府的任务,需要为人们建设一个城市,要以人为本。而且,我们需要去做到,将现实的城市和虚拟的城市更好地协同起来。

  这就需要我们有城市运营的智慧,需要在各方面提升城市的运营,让城市的运营更顺畅,而且给人们带来更高的满意度。有必要提升城市管理,提供最好的服务,而且也需要建设一个共享信息、平台来提升经济发展。

  我们需要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以人为本的经济,在未来可持续城市应该是我们最大的需求。非常感谢各位!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