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圆桌论坛一:空间信息产业的下一个十年

空间信息产业的下一个十年,行业大咖们怎么看?

接下来是圆桌论坛时间,现场嘉宾对2016年空间信息产业做了总结,并对2017年投资风口在哪做了展望。

圆桌论坛一:空间信息产业的下一个十年

参加嘉宾:泰伯联合创始人兼COO陆碧君(主持人)、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林珲、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首席科学家曹冲、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新技术室主任吴树范

泰伯网

 

陈碧君(主持人):谢谢主持人,谢谢今天到场的各位GIO的企业家朋友,谢谢今天在台上将为我们带来这一轮讨论的三位专家。这一轮讨论的主题是空间信息产业的下一个十年,今天到场的嘉宾有像林教授,曹老师是做北斗,吴教授是做上海微小卫星的,在空间信息领域上游的这些产业链中,我们这几位专家都有覆盖。今天我们在前面所有的报告和专家分享环节,我们听到很多关于2017年空间信息产业的一些关键词,比如技术革命、全球化、跨界、智能时代等等,在我们企业家,我们也在总结2016年给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比如刘总说是焦虑、困惑之类的,想听一下三位专家怎么看过去这一年你们心中的词汇是什么?每个人说一个词,我们再按顺序说,大家为什么来分享这样一个词。

曹冲:2016年对卫星导航是一个转折年。

吴树范:我是从微小卫星来看,2016年是中国萌动期。

林珲:就是中国年。

陈碧君(主持人):你用全球的视角来看。

林珲:整个全世界都在看中国。

陈碧君(主持人):三位专家给出了自己的关键词,我们听一下他们的解读,每个人两分钟解读一下为什么认为过去一年产业给你们是这样的感受,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领域,还是从曹老师开始吧,你的转折怎么去解读?

曹冲:2016年整个全球四大系统,包括伽利略系统,从这一年开始,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进入一个转型发展的时期,下面是进行产业发展。经过从2012年到2015年三年发展,北斗具备走向了全球的条件。真正有三个标配化的概念,成为标准配置,一个就是四大系统,现在不是光北斗,是北斗、GPS、格洛纳斯、伽利略,这个将是带来的重大机遇。第二个,高精度应用,第三个就是多传感器的融合,也要标配化,不是光一个卫星导航,多种传感器组合,天机地低,室内室外,时间空间,国计民生,四大融合为一体。

吴树范:我在国外时间比较长,商业航天在国外起步比较早,国外的像地球实验室,像欧洲很多公司都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起步,现在进入良性发展时期。国内这一块,商业航天,一谈到航天,认为是高大上的东西,都是政府才能做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微纳卫星的出现,使得航天变得商业化。

加上我们国家的经济转型,鼓励民资进入航天,所以2016年已经出现了一批各行各业的,特别在民用航天这个产业链上,从发射小火箭,还有私营火箭公司,小卫星也出现了几家公司,还有包括卫星的测控,也有一些私营公司的出现,卫星服务,真正的资本进入商业航天最终目的,不在于天上有多少卫星,地上有多少测控设备,而在于数据。现在有一些公司专注于数据的分析,卫星的数据下来以后,怎么样把它用好,怎么把它和我们的老百姓生活联系在一起。包括刚才千寻定位,只有当这些技术和这些产品和我们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时候,这时候商机是无穷的,因为和几亿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哪怕一点点的改善,就带来很大的商机。2016年是中国商业航天一个一个萌动期,一批公司在破土而出,何时迎来爆发期,这是未来的事。

陈碧君(主持人):商业航天蓄势待发,转折、萌动、中国年。林教授解读之前,台下的朋友每个人也有自己的年度的关键词,大家可以分享到年会大的群里,等一会儿可以抽一下比较有意思的。林教授您的中国年解读一下。

林珲:当大家看到越来越多中国卫星上天,包括我们私企的走出去,第二我们卫星地面站也走向国际,从北半球南半球,现在还有长城站、南北极都建起来了,应了一句话,我们国家的利益延伸到任何地方,我们这些地理信息保障体系也延伸到那个地方。另外我们的私企、国企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很多这些新的服务也引起了国际的关注,也引起了本来想进入中国市场的这些国外厂商的压力,他们比我们更焦虑,因为这是一个市场优势,是我们国家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中国我们的朋友越来越多,竞争对手越来越感到压力,中国在国际上越来越唱响,这是我这一年一个很深的感触。

陈碧君(主持人):刚才三位专家给出三个词跟企业家不同,他们更加积极,我们来看一下,回顾2016年之后,我们展望一下2017年,对2017年,刚才很多专家前面分享到了很多他们对2017年的展望,我也想听一下在座三位专家谈一下,你们认为2017年空间信息整个产业中,哪个领域的潜力会更大?你们认为风口在哪里?哪里钱最多?哪里最有企业生存的机会,从林教授开始,你站的是国际化的视野,你来看一下。

林珲:我很难给这么多老总提供商业机会,我生怕误导别人。

陈碧君(主持人):可以从你擅长的,比如技术、学术,都可以。

林珲:曹老师年龄比较大,但是我不知道,可能在座的我们为什么聚到这里来?共同的一个语言就是地图,讲时空信息也好,讲等等一系列的东西也好,其实就是地图,是不同形式的地图。我们是为地图而来的,我可能在这是和地图有缘不算最长,也是最长的之一,我经历过从手画地图,计算机画图,画了几年,光环没有了,出现了GIS,现在学生们问我们GIS将来怎么样发展,我告诉他,我们当年没有GIS,你也不要期望GIS是永恒的。我们当年学的所有那些东西,刚才还在讲,除了陶闯先生父亲陶教授的测量平差理论,其他统统淘汰了,这是我们面对的激烈技术的发展和竞争。未来我所看到的,或者我们的团队正在做的东西,我们认为叫地理知识工程。

我们所有构建的东西都是我们去理解这个变化环境的知识,我们用云计算也好,用模式识别也好,用大数据也好等等,无非是把已有的知识存放在一个地方,让所有要用知识的人快速的和这么一个巨型的大脑去交流,或者通过这个巨型大脑,和其他也在跟他交流的个人大脑来进行交流。

这样一个地理知识工程将会吸引我们往前走,就是前面讲的人工智能等等也好,一直在我们讲的下一代我们认为是叫虚拟地理环境,就是一个真实环境相对应的虚拟的环境,它是我们这一代年轻孩子们他们最熟悉的语言,网游,但是我们基于它,我们当年像做GIS那样,有了地理坐标,同时把很多地理知识给它结合起来。我跟很多武大同学讲,将来你们要学会对接,公共服务也好,服务到各行各业也好,如果仅抱着只是做这个,就像我当年只会做测绘,一定会被边缘化。

就像当年我们觉得计算机制图很好,当GIS出现以后,所有的计算机智库的数据模型结构统统要代表当时先进生产力的GIS为准,改过去。当OGC出来,连IBM可能都要拼一个OGC软件出来。GIS作为离不开的一个东西,将会融入到城市规划系统,融入到台风跟踪系统,融入到自动化驾驶系统,部队的虚拟战场系统,它是非常核心的,但是牵引它的是知识,是解决当时用户所面对问题的东西,至少我们在科研上推,公司不讲下个五年十年怎么样,从我们科研来讲,一定要这么做,下一个五年十年,我们要攻克模型库和数据库的连接。将来是知识模型的重复使用,修改,甚至版本的管理,让大家能够更好的构建一个对我们环境的一种知识工程,这是我的理解。

陈碧君(主持人):谢谢林教授,请吴主任,你是做微小卫星研究的,我们下一个投资风口就是微小卫星是其中之一,2016年在微小卫星领域,无论是技术突破口还是它的应用,市场机会,你觉得最大的前景在哪里?

吴树范:前几天三天前我们刚发了一个碳卫星,碳卫星是国家任务,是国家科技部投资的,是监测全球二氧化碳的,这是一个。随着它同时发射,我们发射了三颗微纳微信,一个是高分,一个是多光谱的,都是在四五十公斤,这个不是国家任务,是我们自筹资金做的。这就代表了一个方向,目前商业卫星,完全是为商业卫星打造的,将来想做光谱中国,这里面蕴藏着海量的信息,农业的、渔业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这些在过去十年前,如果国家投资,那是几个亿,五到十个亿,而现在做到了千万级,这就是商业航天的趋势。今年大家也看到了新闻媒体也有一些民营的小卫星开始在发射,我相信2017年会看到更多的民营的或者商业的小卫星,包括长光系列的,包括珠江一号、河北一号,都在萌动,都在规划,都在准备喷发。我相信2017年以及随后的几年,应该是微纳卫星商业卫星的发展期。真正把它形成一个产业,把数据收集过来,能够把数据形成闭环,从卫星到地面,把数据形成,和我们的大数据处理能够闭环的话,这个时间还不够,还需要一段时间。

因为卫星技术本身上去验证完以后,数据下来,量还不够,这是微纳卫星的特点,微纳卫星从一颗国家任务要几个亿,一颗微纳卫星几千万,一颗纳卫星几百万,一百颗卫星撒上去以后,就是呈指数的增长。比如举个例子,原来船舶信息,行业是港口收集轮船信息的,这几年大家如果关注的话,国外国内的公司都想把海上轮船行驶的数据收集起来,出现了突发情况,这个区域有多少艘船,能随时掌握,这些随着微纳卫星成本降低以后,原来没想到用卫星做的事,现在想用卫星了,不仅用卫星来做,卫星的进入反推了这个行业的发展。现在国际船业协会又推进了一步,原来船只是单独往外发信息,播报,现在通过卫星可以给船双向通讯,这个变成了一个行业新的标准。反过来微纳卫星的技术发展又推动了行业往下走,2016年和未来几年,是我们国家民营商业卫星的一个发展期。

曹冲:我觉得2017年要启动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就是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应该给广大的老百姓带来好处,来分享这种创新的红利,这是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

陈碧君(主持人):刚刚我在群里看到,有中科遥感的任伏虎任总说两个关键词,布局、站位,你用两分钟的时间给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来看的?

任伏虎:各位专家说的都非常好,我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一下。因为机会非常多,刚才陶总讲的七个方面,我认为企业就要占住这些方面。从中科遥感来讲,我们认为卫星的机会,刚才吴总讲小卫星,我们首先要占住这个机会,未来的遥感产业重要的一个位置就是小卫星。包括我们的微纳卫星,还有就是我们的服务平台,上海小卫星,我们中科遥感占住了运营权。深圳一号,河北一号,反正每个省都有一个一号,你占住了就是你的。

另外一个,大家都知道,我们遥感实时中国,因为平台就一个,我们两年前已经占住了,未来这些卫星资源会和我们合作。另外就是海外的,陶总也讲,我们今年和科工局合作,发布了亚太空间合作平台,整个中国的卫星对外服务就是通过我们这个平台。还有非常重要的就是地域性的,深圳把创新创业和空间信息作为它重要的产业。

我们今年在深圳布局了创建六院,深圳前几天刚刚整理了一个马书记亲自抓的,民用基础设施的深圳方案,上海小卫星我们已经把它报进去,联合东方红还有航天科技集团,大概深圳市几十个亿,我觉得非常重要。把卫星资源、平台和创新创业,这是我们中科遥感做的大的布局,为我们未来发展奠定非常好的基础,2016年对我们非常重要。

陈碧君(主持人):谢谢任总,任总从科研专家转到企业家自我的一个转型。通过刚才专家的介绍,已经感受到了整个空间信息产业的融合转型升级的趋势。从在座各位企业家朋友们,你们有的是在地理信息行业打拼了十年,二十年或者有更长时间的朋友,从整个过去三十年的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轨迹来看,BAT进来了,IT通信厂商正在进来,资本热钱进来了,门口的野蛮人也在敲门。

面对外面这么多的挑战,我也想听一下在座各位专家对地理信息的企业家朋友们,你们有没有给他们的一些建议或者你们认为2017年他们可能会遭遇到最大的挑战在哪里?每个人用一到两分钟分享你们的观点,挑战或者是机遇,或者你们认为企业家给他们一些建议、鼓励,都是可以的。

吴树范:因为我本人是搞科研的,搞卫星的,所以对企业运营是个外行。但是我想在这里,我觉得如果从时空上来讲,刚才讲到了时空,大家设想一下,倒推十年,我们手机是什么样子,今天的手机什么样子。往后的发展,从我感觉来说,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渠道。就像刚才讲的千寻定位,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机器人,我们到了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确实是日新月异的发展,明年或者2017年、2018年,我相信在地理信息行业如何做好准备,海量数据必然要来,这些数据已经开始陆续下来了。

这些数据如何处理?如何挖掘它的价值,做卫星的人不去想怎么用,而如何用是我们企业家的事,如何把这个技术转化成我们的产品,转化成和我们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相关的事,这是我们企业家,也是商机所在。如果这样的话,2017年大家布局,怎么样把即将到来的商业航天的大数据和我们个人所从事的行业的应用联合在一起,开展一些算法、软件、基础设施相关设备的布局,这是值得去做的事。

曹冲:最近因为我们一直在研究时空的问题,我们首先提出来要搞中国新时空服务体系,这个对于我们信息产业,结合我们现在在工业化文明转向信息化文明的一个重大的理论研究的结果。现在提了很多新的名词,但是没有从根本上看到长远的话,会带来很多浪费。要是从时空的概念来说,我们一下子就把我们整个信息产业规范了,因为现在我们整个信息产业实际上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

但是我们国家当前对信息产业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连提法都有问题。就提新一代信息技术,没有弄清楚产业和技术的分野。信息产业里面应该成长出一个新兴产业,那就是智能信息产业,要从这个角度提,我们研究时空,一下子就把智能信息产业都统一在一起了。从时空的角度,一个是感知网,一个传输网,一个服务网,你所有的新名词都离不开这个。包括最新发展的无人系统,无人机、无人船、无人车,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这套东西都离不开时间空间。卫星导航为什么那么重要呢?因为它高精度,高精度基本的依据,因为有原子钟,原子钟最高的精度做到十的十七次方,这个用五十年都用不完,现在精度太高了。现在空间位置的测量,用这个高精度的技术,用最省钱的办法,来把我们产业发展起来。

不要弄一些新名词,花很多钱来做。我们国家三驾马车的发展方式有些问题,消费、外贸、投资,这个投资永远没完,浪费很多。但是很多资源没有用起来,为什么把时间空间信息挖掘出来呢?我们三驾马车改成四轮驱动,挖掘潜在的能力。特别是国家很多部门掌握的数据共享,你存量资产非常大,只要把10%、20%挖掘出来,产生的价值非常好。我们从长远发展来看,时空的服务体系,这样中国人在2030年就能走到世界全前头,不是中国制造,是中国服务。我们用时空信息来推动智能信息产业服务,争取在30年跑到世界最前头去,实现跨越发展。这是我一直想应该要做的。

林珲:我觉得现在讲的是自主创新,对我们的企业来讲,将来也是有这个问题。我记得三十多年前在研究生院读书,马院长讲的,他说你们把握技术发展的先进性,以及你们对社会需求理解的焦点上。这个一辈子受教,学校和企业合作,因为企业对市场,对需求有很强的触角能抓到,在学校里面我们要追求一种前沿性,这种校企合作应该是一个机会。

陈碧君(主持人):欢迎大企业家去香港。

林珲:今天上午闭门会议,我希望大家借船出海,现在要一带一路,香港有着国际上著名的法律体系,有他过去三多年来都是全球第一的最新的IPO上市,融资规模,以及有很好的金融服务体系等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香港政府因为深圳政府压力很大,深圳很快,怎么办?他出台了一个政策,校企合作奖励计划,如果这个项目一千万,你这个公司要跟香港一个大学来合作做这个项目,只要出五百万,政府把那五百万送给你,而且知识产权100%由这个公司所有。这是一个非常优惠的推动校企合作的计划,为什么最近很多公司到香港纷纷注册一个公司,来找我们谈。

比如最近宏都国际跟我们做了叫城市基础设施CT扫描,像人体做扫描一样,用卫星IT扫描,扫描这些密密麻麻的点的基础设施沉降,香港国际机场在合作。另外还有一家环保公司,把我们三维的模型和数据结合,对化工厂泄漏做远程的跟踪。另外还有跟我们谈教育,现在我们讲美丽中国,环保,这个教育本身就是在我们时空这上面做出来的,怎么样让孩子们去玩游戏一样,高楼密集,污染气体走不了,什么样的地形不能建筑,造成水稻被淹掉,通过这种游戏,把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

另外我们最近想寻找合作,用FM调频的这种穿透95%的穿透率,不要增加基站的厘米级定位系统,这些都是可以和企业合作的。最近外国人倒是很敏感,毕马威统统跑来,想利用香港的环境和香港的高校合作。我们很希望内地的企业也能跟香港的高校把握这样一个机会,借船出海。因为在香港这个地方能用的东西,一带一路那么多国家都需要,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陈碧君(主持人):我想各位专家的观点给我们GIO企业家打了一个强心剂,过去十年我们谈中国空间地理信息产业,现在这一刻我们在这里谈产业的转型升级跨界融合,我想未来十年,等到空间信息产业这个产业不复存在,因为它已经融为各个行业,成为他们的基础设施或者基础服务的时候,空间信息产业的价值才真正到来。再次感谢台上在座的三位嘉宾,感谢所有GIO企业家们,谢谢你们。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