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百度救灾地图:让爱心落在最需要的地方

这些震后的物资需求第一时间被发布到互联网上,而所有信息全部来自于此次上线的百度鲁甸救灾地图。不同以往,在这次地震灾害中,百度救灾地图第一次让前方一线和后方支援超越时间和空间间隔联系在一起。

  2014年8月3日的6.5级鲁甸地震的头七已过,波及周围村落的余震也已渐渐停歇。但灾情依然严峻,前方的救援工作并没有丝毫放缓,新店乡谓姑村的40个灾民从8月3日地震至今,还没有收到救援物资;巧家县急需大量的折叠床、应急包、食盐、大米等生活物品;龙头山镇光明村三社急需晾晒花椒的烤箱30台,这里80%的人都靠花椒为生,地震让花椒的采摘、晾晒成了大问题……

  这些震后的物资需求第一时间被发布到互联网上,而所有信息全部来自于此次上线的百度鲁甸救灾地图。不同以往,在这次地震灾害中,百度救灾地图第一次让前方一线和后方支援超越时间和空间间隔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个挽救生命的救灾地图是在地震发生后,百度仅用10个小时的时间火速开发出来的。

泰伯网

  紧急商讨救灾地图想法迅速诞生

  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百度同很多其他肩负社会责任的企业一样,马上启动了灾后应急机制,向灾区捐赠了500万元人民币、200万的医疗救灾物资,还有50余名专业救护人员和志愿者携带着医疗器械药品,奔赴一线展开救助。

  但这些对一家大企业来说,用“常规”来定义也不为过,企业灾难应急机制里有着明确的对应救援措施,这点百度公益部的同事非常清楚,按章执行肯定不会出错,但大家总觉得能花的力气还能再多些,一定还能再做些什么。为了让前方的抗灾工作更加及时有效,经过不到1小时紧急的讨论,制作救灾地图的想法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让在前方一线救援的队伍能把力气用在刀刃上;让大后方看到灾区最需要什么物资、了解前方救援人力是否需要补充、物资捐助如何迅速联系到第一线负责人……救灾地图要穷尽力量帮助灾区救援做到人力、物力、财力的按需支援,准确调派,及时反映前方救援进展,让爱心落在最需要的地方。

  内外同步高效协调与“中民慈善”顺利对接

  想法成熟后,百度公益(CSR)部门火速联系了NGO组织,确保可以对接到很多灾区一线的数据。另外,百度的地图资源随时待用,还有百度各部门最强的工程师研发团队做后盾,这让公益部同事做项目时心里非常踏实。想法就绪,思路理清,只要协调好部门间协作,工作马上就能开动了。

  事不宜迟,百度公益部的同事在4日凌晨向百度UPM(用户产品市场部)、LBS市场部、LBS地图运营部,以及CSR负责捐款渠道的同事发出项目邮件,彻夜未眠的各部门领导火速审批通过。8月4日一早,公益部同事赶往LBS部门碰头详谈,LBS也正在策划救灾和地图关联的产品,两个团队一拍即合。救灾地图的开发便高速运转起来。

  百度公益部“两条腿走路”,抢时间与地震灾情赛跑,在内部与其他部门协调的同时,在外部也在积极寻找最可靠的灾区数据提供方,他们觉得没什么比这个更重要,可靠的第一手灾区信息是产品的意义所在。百度联系了民政部下属的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进行商讨,“中民”在灾害发生后一直想要做这样一个官方的灾难救援指导的产品,又是一个一拍即合,准确的数据来源搞定!

  10小时连续作战鲁甸救灾地图顺利上线

  参与救灾地图的开发的相关部门对这个项目给予了最大力度的支持,将各自团队中的得力干将派出,有的员工还主动请缨要求参加。救灾地图的项目从方案确认,到36个人的“开发飞虎队”集结完毕,才用了不到2个小时。

  8月4日14时,封闭开发正式启动。这次项目执行不但团队组成特殊,也打破了“铁规矩”般的百度开发流程,由于项目时间开发紧急,经验丰富的项目开发组连必须要绘制的精细流程图步骤也尽量省去。项目负责人就在小白板上手写绘制,在背板上直接沟通,每个人迅速领会自己的分工后,快速完成程序的开发修正与测试。项目就这样沿着一块简单的小白板高效展开来。

  此次救灾地图的快速上线,非常得益于百度不久前上线的REVO后台数据技术。REVO数据技术负责人张帅介绍说,“REVO让数据的集成快捷迅速,省去了建表时间,使数据的集成时间为零,保证物资的数据表能够被迅速录入,大大降低了前端研发的时间成本。这样的前端运营都能做,因为太简单好用了。”

  紧张的10小时连续作战后,这个临时组成却又默契十足、战斗力超强的项目组,终于让百度鲁甸救灾地图成功上线。

  物资捐助、献血站点、现场捐助点、震区新闻、救援队直播、网民捐款,每一个功能直击抗灾一线,没有任何虚而无用的内容。在这个看似“单薄”的页面上,百度网友能了解最新灾情、NGO组织能制订准确的支援方案、社会各界能判断应该援助哪些物品、热心群众知道要去哪里捐献灾区急需的血源、爱心网友可以捐赠爱心善款,简洁却不简单的页面承载了来自各方很厚重的情感,让爱心落在最需要的地方。截至目前,百度救灾地图已经有超过200万次访问量,用户查询物资缺乏信息20万次,献血点查询超过25万次,引导10万人前往捐款,其中移动端的救灾地图访问量比PC还要高。

泰伯网

  “10小时产品”开发 闪现百度极客精神

  “10小时上线了本需要两周的项目”一名地图的负责人说到,这样的开发随处体现着百度工程师的责任感和专业素养。负责百度钱包接口的张晓明在回家的地铁上接到任务,回家后即刻投入工作,一直到凌晨3点打通地图与钱包的API才松了一口气;设计陈艺梵的设计稿几经修缮,力争完美;REVO数据技术负责人张帅连轴转38小时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李宗怡和徐华龙在头一天加班到凌晨的情况下,第二天仍然加班到10点后才下班;不善言谈、只是闷头踏实做事,这是很多百度开发者的特点,当成绩出来,让他们“夸耀”一番却又很难。

  团队中这位名叫徐华龙的小伙子,他曾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在前线做了一个月的志愿者,那时他还是一名在读大学生。他一定没想到,几年后,他会以百度救灾地图项目开发负责任人的身份,以另一种“支援者”的角色服务灾区。他说,虽然工作原因,这次他无法赶往前线,但这个产品的开发却是怀着和当年同样的救助灾区的心情。“一定要确保第一时间上线”是他无数次谈到的话题,作为亲身体验过震后灾区的人,徐华龙一定对救灾地图对前线的帮助有更深的体会。

  在百度救灾地图千万点击量中,已然无法统计出究竟有多少是来自NGO或是其他民间救援团体,还是千万心系鲁甸的普通网民。参加汶川、芦山地震报道的摄影记者付丁对“鲁甸地震”中民间救援组织的表现有了新的评价。他说,在以往他所经历的地震灾害中,民间救援组织的无序、志愿者盲动,以及救援不专业的情况时有发生,“给本就处于危急时刻的救灾带来混乱”,而在这次鲁甸地震中,中国民间救援队总体已走向成熟,井然有序的救助、物资的科学调配,相信这当中一定有百度救灾地图的贡献。一张救灾地图,让爱落在最需要的地方。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