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中国式”地震预警的“官”“民”之争

“草台班子”王暾的“ICL地震预警系统”,中国地震局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如今正陷于中国地震预警的“官”“民”之争。

  两会交锋

  “草台班子”王暾的“ICL地震预警系统”,中国地震局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如今正陷于中国地震预警的“官”“民”之争。

  两会开始前两周,云南巧家发生了4.9级破坏性地震。王暾所在的成都高新区防震减灾所高调宣布,“我国首次实现对破坏性地震的成功预警”。而在几天之后,中国地震局及具体负责地震预警系统研发的福建省地震局,通过媒体连续公布了自己的最新研究进度。

  一场“中国式”地震预警的“官”“民”竞赛就此拉开了序幕。

  一方高调宣布,基于现有技术能够提前4年实现“地震预警梦”;一方面则凭借官方身份,发布了投入20亿元、5年建成“国字号”地震预警系统的雄伟蓝图。

  关于地震预警的技术路线图尚无定论,但他们之间的摩擦已经折射出公共服务领域科技创新管理滞后、规范缺乏等诸多问题。这也引起了诸多代表、委员的关注。

  一场由地震引发的思考:谁来评判科技创新的价值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3月3日13时41分15秒,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发生了5.5级地震。但和2月19日云南巧家发生的4.9级破坏性地震不同,这一次中国没有再一次成功预警。

  14时33分,记者连线了正火速赶往震区的王暾。他告诉记者,“由于震中100千米附近没有检测仪器,所以这次震级、震中位置都有偏差”,他们的检测仪器是在13时41分35秒发出的信息。根据他的说法,他们将赶往震区免费安装自己研发的检测仪器,预计明天就会安装完毕。

  而此前那场不期而至的地震,也震动着在京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的神经。

  四川宜宾学院教授魏琴代表,针对这场地震预警的“官”“民”竞赛表明了态度,“评判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是看它对这个领域的贡献,不管是民间的还国家的,走在前面的都应予以承认和支持。”

  在她看来,这场争论背后更深层次是公共安全领域科研管理体系健全的问题,“用官方技术还是民间技术,这其中可能涉及未来的国家投入和市场布局。”

  根据王暾介绍,在云南巧家地震之前,“官”“民”之争一直处于引而不发的状态。

  2010年,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的“ICL地震预警系统”初步成功,并于次年由一家美国企业采购,用于刚刚经历了大地震、死亡人数超过22万人的海地防震减灾,这是我国自主研发地震预警技术首次走出国门。

  2012年9月,“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通过四川省科技成果鉴定,成为目前国内唯一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

  但让王暾颇为尴尬的是,作为我国防震减灾主管部门之一的国家地震局从未对此表态和回应,“我们得到了各路地震专家及科技部、四川省、成都市各级科技经费的支持,但地震主管部门自始至终的冷漠态度,让人不解。”

  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地震局在地震预警方面,存在着“裁判员”和“运动员”并行的现象。对于这样的复杂情形,魏琴认为,这其实与院所之间科研项目竞争是同质的,“有可能在某些领域,地震局相关项目的研发水平需要提升,这也就需要开门合作,没必要把民营企业的研究成果关在门外。”

  实践先行与规划后置:出路在“官”“民”合作

  在争论浮出水面之前,“官”“民”各自进行着自己的布局。

  在民间,尽管先后获得了科技部门近3000万元研发资金支持,王暾的研究仍然缺乏科研资金。

  王暾告诉记者,由于缺乏“国字号”行政支持,又需要大量建设基站试验,自己只能绕开“上层”,与各市、县级防震减灾部门直接对接洽谈。目前,他们在四川、云南、甘肃等地进行的10000余次地震预警试验均源于此。

  相比而言,代表官方的中国地震局,因为多重因素掣肘,科研进展相对民间似乎显得缓慢了许多。

  在2009年5月开始实施的《防震减灾法》以及《国家防灾减灾规划(2006—2020年)》中,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工程就已被列入了中国地震局“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但时至今日,“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仍未立项。即便是目前进展顺利的“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的研究与应用项目”,也仍处于等待验收阶段。

  在一些代表看来,民间是否真的快和官方是否真的慢,成为此次地震预警之争的关键所在。

  “防震减灾工作涉及地震预测、预报、预警、应急等方面,及感应、检测、分析、传输等科研领域。”在防灾科技学院副院长刘春平委员看来,成都高新区防震减灾所采用的技术,是利用地震波与无线电波之间的速度差进行的地震预警,仅是防震减灾整体工作的一个方面。

  相比民间机构的要“速度”,刘春平认为,官方机构做的是一个系统的事情,“在预警领域,有民营企业参与当然是好事,但从国家整个防震减灾工作出发,这不仅是某一领域技术突破的问题,还涉及规划统筹、政策法规制定等方面。无论民间或政府,企业或研发机构,都应该按照行业标准来开展工作。”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型号总师许建南代表说,“国字号”与“民间”研发的最大差别在于,规划的全局性和科研的可持续性,“在经费投入、研究稳定性上,可行度高不高、总体方案是否细致,设计理念规划是否完备,这些都需要系统考虑。”

  日前,中国地震局加速发力,他们通过媒体表示,“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进入发改委立项程序,计划投入20亿元,用5年时间建设覆盖全国由5000多个台站组成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

  听闻国家地震局地震预警方案,王暾显然无法理解,“按照我们的方案,能够基于现有技术,提前4年实现我国‘地震预警梦’,而且投入相对较低。”

  对于“速度”还是“规划”的争议,魏琴表示,“当前,国家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果能够解决一些行业共性问题、促进行业进步,作为国家层面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予以支持。”

  当然,她也承认,地震预警属于比较敏感的公共安全科研领域,政府部门有自己的规划,“但对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可以通过协商,在一定程度上采纳一些先进技术,并给予后补偿,使企业赢得合理利润。”(盛利)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地震预警:瞬息间的生命拯救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