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李成名: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

以“‘数字中国’协同创新与人才发展战略”为主题的第九届数字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暨信息主管峰会于2012年11月15日在成都举行。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GIS所所长李成名在大会中作了《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的报告。

 

  2012年11月15日,由北京大学、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九届数字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暨信息主管峰会”(DCDF2012)在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委党校蜀光大厦开幕。本届论坛峰会以“‘数字中国’协同创新与人才发展战略”为主题。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GIS所所长李成名在大会中作了《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的报告。以下为文字实录:

泰伯网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GIS所所长李成名

  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关于智慧城市时空云信息云平台的思考。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们进入数字化以来,我大概分了几个阶段,一个是行业信息化阶段,一个是数字城市阶段,还有新形势带来的新问题,智慧城市及技术的探索,下一步怎么提升。

  在行业信息化阶段,我们社会建了大量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是不同时期,把我们空间上连续的事件我们进行手段的限制,没有办法在计算机当中把它真实的连续的表达出来,那怎么办呢?我取一个断量存储起来进行分析,这就是我们描述的方式。这样建起来的数据库,我们拷贝给不同的部门,不同的部门在这个数据的基础上整合加工,加上自己的分析,构建自己的应用系统,来解决本部门的信息化,实现信息化办公,是这个阶段。我们这时候提供出去的信息从五个方面来看,第一对事件是割裂的,我们取的不同断面,不同尺度,用割裂的方式表达的。

  第二表达的工具是二维符号化的语言表达,时间上是历史的某一时刻,是运行在局域网上的,用户只能被动使用这个数据。这个基础上构建的信息系统,硬拷贝的特点,各自为政,分头建设。这样部门之间需要综合信息的时候,因为底子不同,而造成信息的难以共享,所以推动我们在全市要建一张图,全国要建一张图,通过把各种信息放在一张图上来构建整个城市和数字中国,所以我们就进入了数字城市这个阶段,除了我们要建立分尺度的数据库,同时要搭建平台,这个平台的构成是这样的。最终这个平台展现出来的就是分布式存储这些地理信息都是分开不同地方存储的,通过技术和网络发展,地理信息的技术平台,最后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而且这些用户可以在线的把自己共享的数据,把关心的东西事实加载到这个平台里,是可以交互的,结构是这样的形式。

  在这个阶段,实际上我们就把不同尺度的数据放到一个系统,我们现在虽然是不同尺度的数据,经过系统分层,想看到精细的就放大,想看宏观的就拉起来,所以变成空间连续的,把三维也加入进来了,用户也可以增加自己的信息,也可以交互和参与。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能跳出了把连续的时间分层或者分尺度的表达,而进入了自然调焦的视觉感知和思维连续性的阶段。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构建的数字城市特点就很鲜明,所有部门的信息,所有测绘的信息都是分布式的,然后对用户提供的是一站式的,可以享受不同站点的服务,必然就造成四个化,一个所有部门之间是数字化的,大家都放到同一个平台上,同一个空间上,然后在网络化上运行,最后实现业务之间的协同办公。这样需要很多技术的支撑,一个就是发展分开尺度的数据库进入制图系统,这个层就可以是连续的,可以放大,可以缩小。就推动整个地理信息从数据的GIS向与服务对接的GIS,通过标准服务对接,我不关心你内部结构是什么,你只要能够接受标准,能够输出标准就可以了。

  在这些技术的突破和理念的指导下,2005年一直到现在七八年的时间,全国290个地级市已经完成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平台的建设,40多个县已经建成,使用效果还不错,包括人民日报也显著报道了数字城市产生的效果。电视台连续做了十天的节目来宣传数字城市建设的成果和利用效果,包括总理、副总理也看了整个数字城市的演示,给予了很大的肯定。

  数字城市这几年还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新的形势不断出现,我们要做科学的决策,将依托过去的旧信息、老信息、死信息是不够的,必须要把实时的信息加进来,我们整个办公环境,就是我们要监控,我们要到现场去可能要移动的手持终端,另外这个使用这些地理信息的任务,可能专业的基础知识就更大众化以后,它的专业知识越来越少。所以整个体验性更高,要三维的,要全面的,要全景的。另外介入性更高,介入生活越来越多。我们借助物联网还可以影响这个世界,反作用这个世界,随着技术进步和应用需求的快速发展变化,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8年IBM总裁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这个契机的推动,应该说城市信息化从数字走向智慧是大势所趋。

  我们的理解,智慧城市是什么?我们要准确的认识和理解。第二,测绘在智慧城市中的定位和作用是什么?当然有很多定义,“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以更智慧的方法。从我们这个角度,我们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就是在时间和时空信息的支撑下,依托现在的信息技术,将人类知识物化到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和发展中,形成不依赖人或少依赖于人的智能化专题,而且相互之间完全可以按需合作。

  智慧城市不管在哪个阶段上,但是几个原则是有的,智慧城市不管在哪个阶段,但是第一个,你恐怕要有一个感知,相当于人的听觉味觉,能感知到信息技术的变化。第二得有神经系统,中枢神经、末端神经,传输上传下达。第三得有一个大脑,对信息和历史的经验有机结合,进行决策和判断。最后交给行为器官,就相当于城市的各个部门去执行和实施。我想我们测绘应该定位为与空间位置有关的分析与处理,应该在这样的位置上。

  有了这样的认识理解,在行业信息化阶段,我们整个城市部门信息化建设提供数据库,数字城市阶段我们提供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让所有部门在线使用这个地理信息,到智慧城市阶段可能我们就要提供时空信息的云平台。是以直观表达的全覆精细地理信息和多时刻历史地理信息为基础,支撑物联网实时感知的。到了那个时候,过去分21级、18级,这个时候我们可能是没有级了,是真正的无级连续,第二是完全直观的,普通大众就能够看懂的,而且这个实时信息是鲜活的,运行环境是泛在的,而且能够自主按需提供服务。那时候支撑建立起来的智慧城市,我想应该是原来的数据服务的基础上,包括资源,包括硬件资源,网络资源,计算资源,包括结果,包括功能都能够提出服务,而且是鲜活的,能够虚拟化,能够代理,能够最终实现灵性。要真正实现无级连续,需要自动地图综合,需要泛在地图,需要表达,物联网API接口,而且要能够支撑云计算服务能力。这些细节就不再去说了。现在我们正在广州、潍坊探索这些东西。

  前天请了几位专家,行业部门推出了一个《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试点技术大纲》,这个大纲出来之后我们将在全国选三个城市作为试点,开始构建智慧城市的一些平台建设的试点工作,包括软件环境,在原来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应该增添什么,硬件该怎么办,网络安全,数据这块要增加什么东西,开发结果要有什么提升,功能要有什么提升,应用要有什么提升,将来整个组织形式该是什么样的。最后有了云计算中心,怎么移植到其他云计算中心,在这个指南和大纲当中都有详细考虑,作为我们推动智慧城市试点,今年三个,明年会有5到10个左右,整个作为技术的指导,最后按需提供服务。

  我们随着移动无线时代的到来,端越来越瘦小,只是负责一些应用方面的,大量的计算、存储可能移到云端去做了,可能会带动以“机器为核心”的时代,发展到“以人为本”的移动时代,将来为我们提供按需的服务。

  (以上内容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报告人审核)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程军:从数字北京到智慧北京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