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我国野外地调安全保障“智能化”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牵头承担的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基于3S技术的野外地质工作管理与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日前在北京通过验收。该项目首创的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地质调查智能化主动服务模式,使我国地质调查领域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管理、安全保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牵头承担的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基于3S技术的野外地质工作管理与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日前在北京通过验收。该项目首创的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地质调查智能化主动服务模式,使我国地质调查领域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管理、安全保障服务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

  “现场调查人员无论走到哪,信息系统均可根据终端机显示的项目信息,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网格信息平台中搜索,对区域的地理、矿产、岩石、构造、周边人员等信息进行集成反馈。”在形容什么是“智能化”时,一位研究人员告诉记者。

  据介绍,地质调查工作自诞生之日起,地质图的生产制作长期处于手工作业阶段,野外地质信息的描述也基本以定性描述为主。自1999年起,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科技人员进行了数字化填图的系统研究,于2004年形成了全球首个数字化地质填图系统,在实现野外地质信息定性、定量采集的同时,实现了从采集到地质图和报告编制全流程的“数字化”。但是,野外地质信息采集质量靠经验、调查区域已有地质成果资料无法适时获取、野外作业人员安全保障程度低等问题仍未解决。

  该项目成果以北斗卫星等多通讯技术与网格技术为支撑,能够对野外地质调查工作进行现场调度,并实时进行野外技术指导与专家“会诊”。通过这一信息技术平台,野外工作人员的工作区域情况及项目进展等情况一目了然,他们可与基地、家人随时联系,不但可以消除野外工作的安全隐患,而且使野外地质工作保障更趋人性化。

  这套系统的终端体积小,重量轻,待机时间长,通讯简便,抗干扰能力强,便于携带。目前,这一成果已在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等艰险地区的27个1∶5万和1∶25万地质填图、1∶5万矿调、遥感地质调查、地质灾害预警示范等项目中进行了应用。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