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李琦:智慧地球与感知中国

2013年一个热点就是智慧城市,实际上是两大板块,一个是数字城市,一个是智慧城市,从2008年到现在,逐渐已经形成共识,不是两件事,必然是走到一起,智慧城市实质上是数字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智慧地球是一个全球战略,真正实现是从数字城市建设开始的。

  3sNews讯 以“应用北斗 光彩中国”为核心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年会今日将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在下午的会议中,北京大学教授李琦为大家作了报告《智慧地球与感知中国》。

  以下为李琦教授的报告文字实录: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我利用下午的时间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最近思考的内容,智慧地球与感知中国。

  大家都知道,在2008年时候IBM首席执行官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个概念,智慧地球是什么?又称智能地球,把感应器潜入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等形成的“物联网”。第二个特点,把物联网和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这是IBM的观点,IBM讲的智慧地球包括三个纬度:一个能够注册的感应和度量世界的本质和变化;第二个纬度是促进世界更全面地互联互通;第三个纬度是在上述基础上,所有事务、流程、运行方式都将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企业、政府和个人因此获得更智能的洞察。IBM的智慧地球观点实际上就是物联网加上泛在网形成的智能环境。

  与此同时,形成了全球综合地球观察系统,智慧地球的核心应该是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和信息科学,三者的融合才能支撑一个智慧地球的形成,今天已经把地球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从1998年到现在,数字地球从科学概念变成一个工程现实,我们把它叫做数字地球1.0,为什么?这张图可以表达这个概念,1.0数字地球是把全球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信息数字化,形成数字世界,但是真实的地球系统是不断发生动态变化的,地球是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要形成所谓的智能地球(智慧地球),这样的系统要由复杂系统去建造。正是由于地球系统空间科学和信息科学的融合,为我们创造了实现和支撑智慧地球的技术环境,对这种复杂的巨系统,实际上我们今天已经找到描述这个复杂系统的关键因子,碳循环、水循环,我们抓住了碳、水、热、氮四个关键存量就可以量化和认识地球系统,通过遥感我们就可以反映地表的叶面指数,知道生物的生产能力,通过光合作用变成碳的能力,从而了解全球的碳排放、碳收支,同时可以掌握大气中气溶胶的厚度,我们可以知道碳的排量,进而可以量化碳循环,进行碳预算、碳交易,21世纪我们已经从20世纪的石油战争进入到了碳竞争,所谓的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的核心就是碳管理。通过对碳循环、水循环、热辐射的量化理解地球系统发生的变化,进而通过市场行为控制人的行为,这样才可能创造一个所谓的和谐世界。我们已经从遥感观测系统了解全球的碳排放,最终指导市场的碳价、碳税。现在,欧美已经可以对每个产品精确的给出碳足迹、水足迹,进而给出产品的定价。在碳计量里,亟待突破的是碳排放,我们通过对地观测系统获得碳排放,可以从气溶胶里进一步分清楚是属于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还是二是生物燃烧,还是由于海盐所引起的气溶胶里的组分,进而搞清楚。

  全球与区域PM2.5模拟图,这张照片大家都见过,大家看到以后都很震惊,事实上,我们现在都知道中国在全球环境里是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京津冀就是重灾区,通过空间信息网可以实时感知,进而调控我们的生产行为,完成工业过程的升级换代,对于空气质量,对于碳管理,正在取得一些比较重要的突破和进展。

  2013年一个热点就是智慧城市,实际上是两大板块,一个是数字城市,一个是智慧城市,从2008年到现在,逐渐已经形成共识,不是两件事,必然是走到一起,智慧城市实质上是数字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智慧地球是一个全球战略,真正实现是从数字城市建设开始的,2013年已经逐渐形成了共识,一方面仍然还在进行着各种思想的碰撞,另外一方面,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智慧城市已经真切的向我们走来,并且正在体验智慧城市。

  到了现在,大家基本已经有了这个共识,不是2007年、2008年才提出智慧城市,实际上是从数字城市开始的,从1999年开始的,经过863支持,通过数字北京、数字上海的示范,已经迅速的从概念变成一个科学工程,已经有了这个现实,尤其是2012年12月5号住建部率先主持中国智慧城市的相关研究规划,发了两个文件,组织了智慧城市、示范城市的报告和评选。工信部、科技部联合发文,要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我们的国家行为。已经迅速的从数字城市演进到了智慧城市,虽然智慧城市已经喊了几年,也喊的很热,但是按照智慧城市建设的样板实际上还没有,大部分都是智慧城市这个概念下的一个侧面或者某一个主题,都有不同特点,准确地说,大家都在探索,IBM提出了“智慧城市”这个概念,但是他们也非常清楚的意识到智慧城市只有在中国能够实现,中国政府如果决定要做这件事的话,就有可能建成,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这个机会,所以大力的推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也正是由于各方面的努力,咱们国家前任班子和对现任班子都对智慧城市有高度的认知,认为建设智慧城市不但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升级的需要,同时,是实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智慧城市在加速进行。首先是技术保障,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很多,在这个热潮里我们也看到了问题,急需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管理,切实的解决这个热潮里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是如何建设、如何规划、如何应用的问题。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八部委发布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和主要目标,可以归纳为“五化”:城市规划设计科学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管理精细化,基础设施智能化,产业发展现代化,比较全面、比较深入的对智慧城市进行了定位。

  中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多元走势与理性抉择,我们正在建设数字城市,但是一脚已经踩进了智慧城市,是约定俗成的,我们不需要分辨到底是什么内涵和外延,我用一张表简单地归纳一下,数字趁势实际上就是以3C技术为核心对国家、地区的资源和环境信息进行获取、处理、集成形成的共享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接入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形成一个能够提供泛在服务的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全方位的智慧城市,我们还需要理清一点,在建设数字北京的时候,我们叫做数字城市的1.5,在这样一个界面上,打开一个图标时候,实际上是打开的一个业务运行系统,已经形成了一个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支撑下就可以实现从数字北京走向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尽管如此,可以解决业务运行和应用的问题,我们叫做1.5,1.0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便民服务,如果用这张图归纳,数字城市1.5由政府牵头进行规划,量身订作,提供初步的信息服务,1.5已经接入物联网、接入云计算,形成强大的技术支撑平台,但是为什么叫做1.5?现在有平安城市、数字城管、智能交通等等,但是还是行业的信息应用,并没有形成以一个城市为计算中心的全方位的统一信息模型,彼此之间还是“孤岛”,只能叫做1.5。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或者数字城市2.0到底是什么?是我们需要去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智慧城市应该是统一的信息模型,满足低碳模式、循环经济这样一个构架的统一的信息平台,能够支撑城市运营状态监测、城市运营管理自动化统一的信息平台。简单地讲,今天已经有云端计算环境,能够支撑我们实现智慧城市的需要,智慧城市的简单定义就是四个字:高效、便捷,我们要建设的是人人都能够享有的高校和便捷的服务,现在的技术系统是能够实现的。

  智慧城市一般分成三期:前期是基础设施建设,中期是数据处理建设,后期是服务平台建设,建设涉及到电信设备制造企业、系统集成企业、数据集成企业、电信运营商和数据服务企业,对整个产业链会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按照初步预测,所谓的初步预测,是住建部按这个机制做的预测,“智慧城市”“十二五”市场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还有很多城市是自主在建设,应该是3万亿元到4万亿元左右的规模。一般通过试点城市的评选,分成A、B、C三类,由国家开发银行配套相关的资金,推动建设,按照我们正在设计的三线城市来说,一期基本上是云平台,在云平台基础上有几大板块,有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社会管理、行政办公、资源、环境板块,这些板块是根据每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选择的,目前,很多三线城市一般在平台基础上选择社会管理板块,社会管理包括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数字城管,这是三线城市普遍选择的配置,现在已经有一部分城市在自主建设。

  我讲的都是探索性的内容,至于如何做,需要在今后的探索和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可以预见的是目前智慧城市基本上属于战国时期,有各种概念、各种思想、各种技术,经过一两年以后,比较明确的板块会表现出来,我估计会形成三大板块: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商业,基于位置的服务会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我要讲的就这些,谢谢大家!

  (此为报告人现场发言速记记录,未经报告人本人审核。)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