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的5月13日,他们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拍出了第一组灾情图像……
在芦山地震发生后,人们不由自主地将此次应急救援与汶川大地震进行着比较,甚至有媒体将此次救援看作是对我国这五年地震救援的一次 “大考”。那么,五年的时间,我们进步了多少?
在四川汶川地震5周年之际,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发布了对汶川震区5年来城镇重建、滑坡泥石流灾害、堰塞湖、生态恢复等情况的遥感动态监测和评估结果。
四川省首次运用地理国情监测综合技术对全省的基本地理省情信息进行测定后的无偿公开发布,为全省使用权威性、法定性、精确性的最新地理信息数据提供了统一标准。
6月28日,汶川地震测绘应急保障经验交流与深化合作会议召开,各援建省(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和成都军区向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移交对口援建测绘成果。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维森出席会议。
武汉大学主持的“测绘基准和空间信息快速获取关键技术及其在灾害应急测绘中的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曾在汶川地震和玉树灾区中显神威。
在空间定位基准恢复重建中,该院实际完成全省15座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建设;各等级水准线路普查、补埋1894点;各等级GPS点普查、选埋、观测542点;完成各等级水准观测7943.7千米。
汶川地震发生以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集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精锐之师,调集高精尖测绘装备,大力弘扬测绘精神,紧急行动,超常运作,全力为恢复重建提供全程性、全方位、高质量的测绘保障,灾后重建测绘保障专项工作提前完成。
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期间,四川省测绘局的测绘人员为科学救灾和科学重建做出了突出贡献。这几组由他们制作的航拍图片,记录了灾区的沧桑巨变。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测绘保障工程所取得的测绘成果已广泛应用于灾后重建各项工作中,为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测绘基础保障,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撑,为公共服务提供了及时可靠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5·12汶川地震发生三年来,国家测绘局集全测绘之力、集全测绘精锐之师为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全方位的测绘保障,为顺利实现中央提出的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抗震救灾到重建,“测绘被需要了”。又是一年“5.12”,3年前留下的一片废墟,如今已被描绘成一幅漂亮的水墨画,行走在新北川、映秀、都江堰,人们无不惊叹于灾后重建的奇迹。
《汶川地震灾害地图集》(英文版)承袭了图集中文版的所有优点,综合运用先进技术方法,汲取现代平面艺术设计理念,采用多种可视化表达手段,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汶川、海地、智利3次强震发生的日期排列在一起,会发现无论横列还是竖列,都会是“512”、“112”、“227”。这到底是巧合呢,还是另有蹊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