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泰伯网 乔帅
智能眼镜的“风”已然吹响地图行业。
4月29日,百度地图宣布与莫界科技正式达成合作,共同推出AI+AR眼镜智能导航解决方案;随后,5月16日,高德地图与Rokid宣布达成合作,将共同推出基于全场景智能眼镜Rokid Glasses的全球首个导航智能体(NaviAgent)应用。
这是继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先后宣布推出智能眼镜解决方案后的又一进展。
此外,Meta最早将于今年年底推出Hypernova(极超新星),将拥有带有“应用程序”的用户界面,包括地图、图片应用。
与传统手机、车载屏幕相比,智能眼镜的核心优势或在于“解放双手”与“立体化呈现”。伴随着智能眼镜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眼镜是否会将地图服务从“低头看屏幕”转向“抬头看世界”?
资料显示,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上线的智能眼镜解决方案都主打自然语言交互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操作体验。
其中,基于百度地图“AI 智能体”推出的智能眼镜解决方案,能够通过自然语言交互,覆盖用户出行全流程;而高德地图智能眼镜解决方案依托AI大模型实现语音操控,无需手动操作,行程中提供AR导航功能,融合了高德AI导航智能体的Rokid Glasses,可通过“语音+视觉+环境感知”三维交互模式,自由切换步行、骑行、驾车三种导航模式。
在业内专家万博(化名,下同)看来,“AR眼镜是双目,而手机和电脑屏幕都是单屏。正因如此,AR眼镜具有天然立体基础效果,多维呈现效果更好。”
具体来说,AR眼镜交互性更好并非指AR眼镜语音交互,而是视觉交互。例如,骑行或步行时,用户无需频繁查看手机,AR指引可直接投射至视野前方;此外,双目显示带来的立体效果,使地图信息(如建筑物高度、地下通道结构)更直观。
对此,万博指出,“其实使用语音交互并非是AR眼镜独有的功能,任何一个终端都可以实现。如车机、高德的小德、百度的小度均可以使用语音进行交互。只是在AR眼镜上,语音交互的必要性显得更强,因为不可能在眼镜上打字。”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