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立足海洋遥感事业推进海洋卫星发展

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是连接卫星与用户之间的桥梁,是卫星应用价值的直接体现,也是卫星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是连接卫星与用户之间的桥梁,是卫星应用价值的直接体现,也是卫星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理学博士林明森,是中国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我国海洋卫星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97年入选首批国家海洋局“双百人才工程”,1998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1998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青年壮志 报效祖国

  1999年,时任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遥感室主任的年轻研究员林明森,应国家海洋局成立卫星总体部要求,赴京参加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的筹建和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的筹备工作,是我国海洋卫星事业的几大“元老”之一。

  海洋遥感并非林明森的本行,计算数学博士后出身的他,从事海洋卫星工作,完全是服从事业需要和组织安排。此时,海洋一号卫星已经立项研制,与之匹配的地面应用系统刚刚立项,基础建设千头万绪,难点很多。筹建期的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仅有一间办公室,临时拼凑的办公桌椅,工作条件极其简陋。从国家海洋局下属各遥感部门抽调的专业技术人员挤在一起,加班加点,不分白天黑夜地干。这样的条件下,林明森等人克服了各种困难,用时两年多建成了可靠、稳定业务化运行的地面应用系统,为实现海洋一号卫星的顺利接收做好了准备,也为我国海洋卫星与卫星海洋应用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拓进取 成果丰硕

  2011年8月16日,我国首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海洋二号卫星发射成功。海洋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在我国民用航天领域,首次实现厘米级高精度测定轨;首次实现主被动微波遥感器于一体等多个第一。林明森作为海洋二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副总设计师和副总指挥,为此凝聚了太多的智慧和心血。

  众所周知,卫星是现代科技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海洋二号卫星的精密定轨技术和产品处理软件开发国内没有现成的技术可以借鉴,林明森敢想敢干,带领技术团队在国外技术封锁的情况下,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创新性的攻克了卫星精密定轨、雷达高度计和微波散射计数据处理算法等关键技术攻关,完成了地面应用系统软件研制,并对卫星研制、出厂到发射等所有过程和节点进行把关,确保了海洋二号卫星各项技术指标满足用户需求,并最终在我国海洋事业的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海洋系列卫星发展推进的同时,林明森的海洋遥感科研工作也硕果累累,他承担了载人航天民用遥感数据处理系统,以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计划、总装备部卫星应用、908专项、国防科工委卫星应用预研和国家海洋局基金等科技项目,荣立一等功1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部级特等奖、青年科技奖等众多奖项。

  率先垂范 教书育人

  林明森在繁重科研和业务工作之外,还担任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硕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以及杭州师大、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和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兼职教授,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审、国家奖励评审、海洋科学鉴定和评审的专家,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海洋学会与海洋湖沼学会海洋遥感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航天标准化委员会、海洋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和中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国际海洋大气联合委员会组织的海洋气象卫星专家组国家成员,国际对地观测委员会组织的海洋地形专家组成员。

  林明森从事海洋卫星事业十余年来,垂范对年轻人的培养教育,带领着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年轻团队,破解一项又一项难题,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为参与地面应用系统的年轻人的快速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力量和榜样作用。仅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他就在近几年的时间内带出了博士和硕士十余人,目前这些年轻人都在海洋卫星事业专业技术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骨干作用,为实现海洋强国的目标贡献着年轻的力量。(束洪福)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手机地图注册用户破三亿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