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智能硬件领域竞争升温 百度引领产业发展趋势

自2007年苹果发布第一代iPhone以来,智能手机已经“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活,甚至成为我们日常行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元素之一。

  自2007年苹果发布第一代iPhone以来,智能手机已经“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活,甚至成为我们日常行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元素之一。然而在智能机日渐同质化的今天,为生活锦上添花的新奇科技又待谁来扛起大旗呢?相信你早已经听过这个名词——智能硬件。

泰伯网

  受限于电池、柔性屏等技术瓶颈,智能手机遇到了天花板,在便携体验上很难带来突破。因而,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硬件才是下一代智能设备进化的形态。当然,在以应用为目的的今天,硬件必须与软件、云服务等相结合,才能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平台。软件竞争的如火如荼,恰恰倒逼开发者转向智能硬件新大陆。从国内智能硬件的“蹒跚学步”、“像素级拷贝”模仿国外的产品,到百度、京东等举办智能硬件峰会,再到2014“硬蛋展”的成功举办,我们可以看到智能硬件的未来:一个“硬件的复兴时代”即将来临。

  智能硬件是相对于传统的硬件而言的,用“互联网思维”来重新打造硬件,就必须具备“简单、便捷、实用”等特点才能被市场认可,也才会让用户买账。正是由于这些属性,智能硬件天生就是要渗透到传统硬件鞭长莫及的领域:医疗、健康、环境、娱乐、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智能硬件对于改造人类生活方式有无限种可能性,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未来之星。

  智能硬件的浪潮从 2013 年开始, 3D 打印、车联网、智能路由、智能手环等产品造就了一波硬件创业的热潮。今年更是伴随着众筹平台的崛起搭上顺风车,靠着软硬结合高歌猛进,让众多巨头和创业团队纷纷扎进这块沃土耕耘,全球互联网行业及中国各大互联网巨头如BAT(Baidu、Alibaba、Tencent)等都对智能硬件给予极大关注。

  百度、360、小米、阿里、腾讯等巨头在智能硬件领域的发展特点和实力对比

  巨头们纷纷冲向智能硬件的红海,但是打法各不相同,例如:360主打单品铺量;小米围绕miui开发应用;阿里靠商业合作卡位;腾讯通过汽车OBD试水等。

  而百度却不同于以上巨头,由于百度在智能硬件方面具有独特的战略优势、技术优势、大数据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开放性优势,百度其在策略上选择“平台化”——围绕云科技做开放生态。在上周末刚刚举办的2014硬蛋智能设备硬件展上,百度品牌馆中展示的Dulife明星产品作为落地终端全面验证了百度的策略优势:Latin体脂仪可以测量和分析身体九项数据(体脂、水份、骨量等);木木血压仪支持 iOS 和 Android 双系统,数据可以实时上传到云端并共享给家人和医生;特特心电仪作为“家庭心脏医生”,可以让用户在家就能实时监测心脏健康状况,实现实时监控身体健康趋势、多平台管理家人健康数据;而在此次硬蛋展上首次亮相的百度电视云便携云投影更是在网页浏览、游戏、影视方面带给用户以超凡体验。

  智能硬件行业未来发展的几种态势

  依据目前的现状来看,未来的智能硬件行业发展会有几种态势:泰伯网

  线上线下结合模式

泰伯网

  以百度和北京市政府联合打造的“北京健康云”项目中的远程心电监测服务为例,用户通过智能心电仪贴身进行监测,心电数据就会实时上传到云端;而健康云后台有24小时医生监控,一旦发现用户的心电数据出现异常,就会立刻打电话提醒用户赶紧去医院诊疗。

  在智能硬件的优化上,通过大数据过滤使产品差异化

  同样是北京健康云,当健康数据上传到云后,健康云平台还将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例如减肥瘦身辅导、健康管理咨询、远程心电监测等。

  智能硬件渠道和流量并不等于成功,关键在于共享

  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曾在6月13日表示,特斯拉准备同其他汽车制造商共享有关汽车高速充电网络的技术和资料。百度在2014年正式开放创新智能硬件合作计划。 百度将为合作的创新硬件提供百度技术能力以及营销、数据等多方面支持。诸多实例说明,简单的ctrl+C以及ctrl+V已经走不通,智能硬件成功的关键在于共享。

  硬件与硬件之间的机器互动

  衣食住行都智能化之后,各种屏与屏将没有界限,各种数据会成为整体,物联网的趋势下,硬件连接人是1.0阶段,硬件与硬件之间的机器互动将成2.0阶段。

  智能硬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前景无限,但竞争必将激烈异常

  传统互联网日渐臃肿的今天,移动互联网正在“顺风顺水”地开进。智能硬件的开发者们也都意识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无限可能。 大势所趋,新一代的智能硬件必须像百度一样,借助O2O(Online to Offline)、大数据以及平台共享联动的东风,才能在“硬件复兴”的洪流中抢占先机。谁将独领风骚,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