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实现量产上车,还有多远?——《WGDC会客厅》第三期

“90%不行,95%也不行,我们必须尽可能接近100%。”

随着自动驾驶量产进程加速,激光雷达也迎来了放量机会。一方面,通过激光雷达提升自动驾驶能力似乎已成为主机厂的主流自动驾驶方案,另一方面,国内外激光雷达厂商也在摩拳擦掌、积极做着量产上车的技术准备。这种双向奔赴,令得2023年的车载激光雷达市场具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但总体来说,激光雷达上车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很多厂商在功能定义上的认知并不清晰,在消费者这端,激光雷达也没有建立足够的存在感。

近日,WGDC2023大会预热活动——《WGDC会客厅》第三期“车规激光雷达量产最优解”,邀请到了全球知名激光雷达制造商Ouster(OUST.US)亚太区副总裁Simon Sumner,镭神智能创始人、董事长胡小波,数字绿土首席战略官赵宝林坐客,三位嘉宾和泰伯网联合创始人、总裁陆碧君一起聊了聊激光雷达的量产上车,有关功能定义、技术路线、场景应用及产业格局等话题。

泰伯网

以下是嘉宾部分观点(基于ai翻译输出,未经嘉宾确认),获取完整内容请访问 http://wgdc.taibo.cn/ 查看视频回放。

激光雷达对于高阶自动驾驶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它是终极自动驾驶方案的必备传感器吗?

Simon Sumner:我认为这里最重要的是安全问题。激光雷达在多传感器融合中是一个重要的要素,因为使用它可以探测到几乎任何物体。通过可扩展的架构,它可以被安装在多个不同的位置。所以我认为激光雷达对于高级别自动驾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激光雷达很贵,因为我们需要得到的安全检测接近100%可靠。90%不行,95%也不行,我们必须尽可能接近100%,我认为激光雷达在这里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刚刚提到了马斯克先生和特斯拉他们现在拥护纯视觉方案,但我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大家对于激光雷达的认知也会逐步发生变化。

赵宝林:目前车上用的一些传感器,从摄像头来讲,它在方位向上分辨率现在应该来讲都是非常高的。但是在沿着汽车前进方向距离深度信息的准确性,跟激光雷达还是差的比较多。另外一块儿来讲,车上用的毫米波在前进方向上测距表现比较好,但它对目标判断上又跟相机拉开了差距。所以目前为了更安全的考虑,还是将这种三种传感器综合应用。从方位向和距离向的信息的全面性、可靠性来讲,我们认为当下激光雷达还是有不可替代的一些优势,在高阶自动驾驶应用上激光雷达还是很必要的。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文章相关的企业项目

数字绿土
查看详情
镭神智能
查看详情
特斯拉
查看详情
Ouster
查看详情

推荐阅读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