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易岐筠:领投天兵科技,走正确而非容易的路

近日,商业火箭公司天兵科技获得由中金资本领投的近10亿元B轮融资,发展成为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团队、技术及资金实力综合领先的独角兽企业。

天兵科技商业航天正以极高的曝光度占据今年年初创投圈的C位。

近日,商业火箭公司天兵科技获得由中金资本领投的近10亿元B轮融资,发展成为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团队、技术及资金实力综合领先的独角兽企业。

于商业火箭甚至整个商业航天领域而言,三年八轮融资无疑令人瞩目。作为新晋的商业航天独角兽企业,天兵科技从来不缺机遇,也不缺“被看到”的慧眼。

对于业内公认的“最终头部的民营火箭企业也就两到三家”的说法,此次领投天兵科技的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易岐筠表示赞同。

他也坦言,“本次投资赶上商业航天赛道政策逐步明朗,技术日渐成熟,团队格局显现的阶段,是天时地利人和。而我也很幸运地找到了国内商业火箭技术能力首屈一指的团队。”

泰伯网

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  易岐筠

试错成本高,液体火箭是商业闭环必经之路

和普通老百姓一样,专注交通领域投资的易岐筠,最初对航天的关注还停留在航天员上天的印象之中。

“我开始严肃关注火箭领域,还是从SpaceX猎鹰重型火箭上天开始。”易岐筠称,“之前我也看到过一些火箭可回收的视频,但那时候觉得可回收似乎离老百姓还很远,并没察觉到其重要性和革命性。”

真正令易岐筠改变观点的是,作为民营火箭代表的SpaceX把火箭的运力做到了世界第一,同时还使用了可回收技术,这相当于马斯克对整个航天产业发出了挑战。而我国当时还没有能在真正意义上接受这一挑战的市场参与方。

在诸如SpaceX等海外商业航天公司的倒逼下,我国近几年已陆续出台了多项支持民营航天发展的政策,中国的商业航天正式迎来窗口期。国内一批嗅觉灵敏的投资机构也在政策东风下开始寻找中国的SpaceX。

经深入研究后,易岐筠发现:与汽车产业相比,航天赛道的资金密集程度没有想象中高,也并非科技领域之中最烧钱的。但其技术密集程度和难度却更高。

回看过去几年,在资本市场的助推下,前期选择发射固体小火箭,的确让国内不少民营火箭企业快速登台,吸引足够眼球和资金,并打开了一小部分市场。但从长远来看,由于固体火箭没有办法回收,成本偏高,并不适合做商业火箭。

相比之下,立足于我国国情和未来10~20年市场需求,易岐筠与天兵科技在“选择液氧煤油技术路线”的几大核心优势上达成了共识:首先是国内液氧煤油技术成熟,风险低,商业模式可快速实现闭环;其次是煤油密度比冲大,中大型运载火箭运载效率高;再者,国内液氧煤油发射场配套完善,不需要另起炉灶单独建设;还有液氧煤油火箭的安全性较高,有利于靶场发射操作。

而以上方向,正是天兵科技作为后入局者经过深入论证后选择的可靠技术路径。绕开固体火箭研发的路径,天兵科技数百人的专业团队,正在专注打造国内发展速度最快、实力最强的新一代液体运载火箭供应商。

值得一提的是,率先发展液氧煤油火箭,获得NASA的订单,也是美国SpaceX快速实现商业模式闭环的主要原因。

可以说,面临“商业火箭容错率并不高”的现状,商业航天走入市场的技术难点,更多在于保证火箭可靠、稳定、持续入轨能力的基础上,如何降低成本,如重复使用回收技术、3D打印应用技术、冗余控制技术等。

某种意义上,天兵科技这一技术路线的背后,也是国内外各航天大国的航天专家反复论证实践的最优解。

液体火箭首发之后,资本或大规模进入

从成功投资、培育头部新能源车企到押注天兵科技,易岐筠不仅仅将商业火箭看做未来交通出行的方式之一。“航天是整体人类科技的结晶之一,关乎人类的星辰大海,是一件伟大的事儿。而对于国家来说,航天更多是国力的一种象征。”

在易岐筠看来,现阶段,只有对商业航天领域感兴趣的投资人才会进一步地深入研究、投资这一行业。“身处本赛道马太效应凸显的后期,有些企业可能没办法走到最后。但只要投资人投出去的钱变成了研发投入,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换个角度讲,“资本也好,人才也好,能够进入这个行当对产业产生冲击,已经成功了一半。”

入局商业航天之前,清醒的认知不可或缺。易岐筠已然认识到,如果说整个行业的成熟度是100%,当下商业航天可能还处在10%的早期阶段。

而易岐筠也常用电动汽车的发展阶段来形容国内商业航天市场的发展。“现阶段的商业航天类似2017年的电动汽车市场:当时即便特斯拉已经发布了model3,但国内仍有很多人怀疑电动汽车的可行性。就像目前SpaceX的猎鹰9火箭已经可回收了,马斯克又研发了超大吨位且完全可回收的星舰,而对比国内,几个民营火箭创业公司尚未成功发射液体火箭。”

“整个发射市场的主力仍是国家队,业内需要形成一款真正能实现商业闭环、稳定盈利的火箭产品。”作为对商业火箭赛道开展了大量深入研究的投资人,易岐筠坦言,火箭在资本市场的价值尚未被完全挖掘。

“提到商业航天,很多资本同行更倾向于投资卫星,原因是其壁垒低、安全性高。但无论是卫星商业应用,还是未来太空中的衣食住行、科学研究、资源开采等太空经济都离不开运载火箭这一咽喉要塞。类似于没有电池,电动汽车上不了路,同样,没有火箭,卫星也上不了天。”

倘若按照我国之前向国际电联ITU提交的总计12992颗卫星数量低轨星座频率与轨道的申请,需要在未来7年之内完成上万颗卫星发射。以目前我国国家队火箭的产能,远无法满足这些卫星的发射需求。

过去一年,中、美两国的火箭发射次数较大增长,在航天产业的工业化、市场化进程加速的现状下,我国亟需民营火箭公司通过民间商业力量助力国家队完成系列发射任务。

从易岐筠的角度来看,在发展前期,火箭是商业航天产业链走向繁荣的关键环节。“我估计,如果近两年有民营液体火箭能够发射成功,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涌入这个行业,包括原来对这个行业不感兴趣的资方可能也会积极入局。”

从大火箭到可回收,对标SpaceX

“如何在业内形成一款真正能实现商业闭环、稳定盈利的火箭产品”。沿着这一思路,天兵科技一直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前行。

时间证明,无论是融资,还是后续的研发攻关,具备先天优势的天兵科技的确迅速走在了行业前列。

短短两年,天兵科技便成功研制了国内唯一可重复使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去年上半年,天兵科技自主研制的30吨级液体火箭发动机成功完成多次全系统热试车。

据介绍,该发动机作为国内最大的3D打印火箭发动机,也是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唯一的闭式循环发动机,突破了多项首创技术,代表着国内商业航天领域液体运载火箭发动机的最高水准。

在易岐筠的期待中,民营航天企业要想成功,其发展路径势必和SpaceX类似,都是“从小火箭到大火箭,从小发动机到大发动机,之后再做火箭可回收”。

易岐筠分析称,“先有了小火箭可让企业形成造血能力,打通商业闭环,后续大型火箭对标猎鹰9开展组网发射,能让火箭企业实现大规模盈利。”

目前,天兵科技已经在北京建造了火箭研发中心,在西安建造了发动机的研发中心以及冷试中心,在郑州建造了发动机的热试中心,在张家港布局了火箭及发动机批量化制造基地。

除了即将发射入轨中型液体运载火箭,作为国内首个掌握火箭垂直回收软着陆缓冲控制技术的商业火箭公司,天兵科技还在重复使用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大型液体运载火箭以及空天往返载人飞船等主营产品上做出了战略布局,以响应国家空间站的货运计划和星网“一箭60星”的发射计划。

按照易岐筠的话说,实现火箭可回收之后,相当于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开始具备了可以迎接SpaceX挑战的基本条件。

即便紧锣密鼓地研发,这一条从无到有的摸索之路依然艰难。现阶段研发的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相当于把航空航天的技术相结合,也相当于把火箭与智能汽车相结合,亟待多个产业优势互补、资源整合。

而天兵科技已在“实现商业闭环、稳定盈利的火箭产品”的路线上积极布局并势在必行。

以下是泰伯网与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易岐筠的采访节选(略经编摘):

泰伯网:您从投资交通出行领域到押注商业火箭,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易岐筠:在很早之前,人类看天看地看世界,但是谁也没见过地球的完整面貌。探索太空这件事很了不起,而人类第一次通过发射卫星、登月等方式从太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距离今天也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事实上,出行是人坐在车上跑东跑西。回归航天领域,则是航天员坐着火箭飞到空间站、月球上去。但航天绝不仅是交通出行的一种方式,其意义本身远超交通出行。航天是整个人类科技的结晶,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是一件重要且伟大的事。

出身于无线电专业,我关注火箭,关注星辰大海,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集合。我真正开始严肃地关注火箭这个事情,是在SpaceX的猎鹰重型火箭上天后。当时,猎鹰重型火箭做到了当今世界第一,马斯克利用可回收技术改变了全球火箭行业发展格局。后来,马斯克又做了星链,逐步把火箭和卫星产业陆续工业化,彻底打开了整个商业航天的产业格局。

泰伯网:上述变化可能对国内商业航天市场有哪些影响?

易岐筠:近几年,在海外市场的倒逼下,在国内鼓励发展民营航天的大趋势下,投资人开始寻找中国的SpaceX。经过研究后,我发现商业航天的资金密集程度其实并没有那么高,因为它不需要那么大的资金量,但是航天的技术密集程度高,而且容错率低。不同于美国,如果国内商业火箭企业失败一两次,也许就很难再追上同行,毕竟一般客户很难容忍企业失败。也就是说,国内市场对民营火箭公司的技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国内火箭公司必须保证火箭有稳定的持续入轨能力。

泰伯网:此次投资商业火箭公司天兵科技,有哪些因素促使您下定决心?您对公司有哪些期待?

易岐筠:过去一年,中、美两国的火箭发射次数均有较大增长,整个航天产业的工业化、市场化进程也正在加速,我国体制内火箭已无法满足卫星市场的发射需求。作为投资人,能够支持类似天兵这样的民营火箭公司,来弥补航天发射能力的不足,意义重大。

据研究,我国商业航天领域最终能成功的商业火箭企业发展路径,会大致与SpaceX的成功路径相似,即从小火箭到大火箭,小发动机到大发动机,之后再做火箭可回收。而天兵科技的方向和路线与这一发展路径相契合。

同时,我看中天兵的技术实力,尤其是发动机能力。为此,我专门买了《火箭发动机基础》来学习,经过研究发现,火箭的技术门槛非常高,而火箭发动机在各项火箭技术之中最为关键。据马斯克说,这本书是他读的第一本专业的火箭教科书。

我认为,研发全新技术路线的火箭发动机,至少需要5-10年。马斯克花了5-7年时间试验完成了煤油路线的梅林发动机,这还只是简单的开式发动机。目前,中国的煤油发动机技术是世界领先的,马斯克也做出了甲烷发动机,是基于世界领先的氢氧发动机基础,应用了全流量分级补燃技术,是非常厉害、效率极高的甲烷发动机。中国还没有使用甲烷发动机火箭的成功飞行经验。。

泰伯网:从今年年初的融资表现来看,不断有新的资金进入商业航天领域。从资本方的角度,您如何看待今年商业航天的行业形势?

易岐筠:现阶段还是对这个行业比较有兴趣、甚至有承诺的资本才会来看这个行业、做深入的研究。可能会有一些创业公司在半路失败,但只要投资人的钱没有被浪费,而是变成了研发投入,那就是好事,人才会顺势流向其他地方。

提到商业航天领域,很多资本比较喜欢投资卫星,原因还是在于其壁垒低,且卫星看上去似乎不会爆炸。但是总体而言,火箭的重要性比卫星要高很多。

如果今年天兵液体火箭能够发射成功,会吸引更多人才、资本都涌入这个行业,原来对这个行业不感兴趣的资本,可能也会积极入局。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