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在第九届全球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中国工程院院士、感染病学家李兰娟,以及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博士生、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图“操盘手”董恩盛,三人网络连线讨论了当今时代,如何利用新技术防疫、抗疫的话题。
本次对话由泰伯联合创始人单蕴睿主持。
[对话]
单蕴睿:欢迎两位院士,还有董恩盛博士。
刚才看了一下,台下大部分嘉宾都戴着口罩,我们今天能坐在这开会,还是要再次向李兰娟院士致敬,谢谢李院士!
今年疫情是一块试金石,客观上也是对科技发展的一次审视。一方面社会作为总的需求侧,还有很多诉求尚未被满足。另一方面技术作为供给侧,大部分时间是按照其内在动力强势迭代。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偏差?比如从03年的非典到今年的新冠,我们能看到科技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为什么还做不到无人化抗疫?这种偏差是不是意味着新的契机?
中国工程院院士、感染病学家李兰娟:
大家都知道,这次新冠疫情我国在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指示下,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同抗疫,取得了很好的阶段性成效。
03年SARS和这次抗疫有许多不同之处,在1月19日到武汉考察时我就提出来了。SARS时的流行病学调查主要靠人工,现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我们通过网络就能很快地发现并控制传染源。
到武汉后,我们很快做出了去年12月武汉海鲜市场九千多万人流动的地图,有三分之一多的人已经流向全国各省,三分之二不到的人还留在武汉。去过海鲜市场可能被感染的人,很快就能找到、检测,发现阳性就赶紧治疗,这跟03年那时的科技是不一样的。
另外,我们很快鉴定这是一种新病毒。在短时间内中国率先鉴定了是新病毒,说明我们的检测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所以今天,大数据、人工智能对疫情防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年北斗最后一颗卫星上天我也看了。在互联网时代,北斗系统使我们的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现在到哪里都有健康码,它可以控制传染源,对复工、复产、复学以及正常开展各项活动等,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