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涉及智慧城市建设业务的企业信息变更让人有些眼花。
日前,号称是智慧城市领军企业的创业板A股上市公司万达信息大股东筹划股权转让,易主他人。在全球化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中,这一举动让部分业内人士提出质疑:智慧城市建设真实的盈利情况是否令人堪忧?
有媒体报道,万达信息易主原因是大股东股权质押率高达88%,今年4月以来,面对二级市场股价下跌严重的形式,为防止爆仓,大股东筹划股权转让以求自救。该公司2018年年报信息显示,2018年应收帐款高达15.3亿元,占总资产19.57%,比2017年上涨4.79%。细究该公司中标公告可发现,PPP合作模式的中标项目不再少数,而这一合作模式或许正在拖垮该公司的现金流。
PPP模式项目的地信参与度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合作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泰伯网调查发现,目前地方政府在建的智慧城市及雪亮工程项目中大多采用这一合作模式。但有资深业内人士范哲(化名,下同)指出,虽然智慧城市及雪亮工程一度被视为地信领域企业的掘金池,但是在实际项目招标过程中,此类项目的中标方只有少数为地信企业。
究其原因,范哲进一步分析,无外乎来自资金和技术两方面。
资金方面,PPP合作模式的项目特点,企业预先垫资建设,周期长,资金回笼慢。若不是具有硬实力的国企或上市公司,一般的中小企业很难支撑。而众所周知,地信企业近年来受农经权调查、不动产调查、管线普查、国土三调等国家项目所累,垫资巨大、应收帐款居多,很难再有充裕的流动资金用于PPP模式项目中。
技术方面,在智慧城市与雪亮工程等项目中,虽然蕴藏着GIS商机,却以硬件设备为主,GIS软件服务占比较少。而且目前只凭借传统的GIS技术,在这类项目中已经很难获得机会。而这些项目中涉及到GIS技术的部分,大多会以被中标方分包给地信公司或者地信相关的公司为主。阿里、腾讯、华为、平安等巨头加入智慧城市建设行列,动辄以十几、二十几个亿的投资拿下智慧相关的业务,其中属于地信领域的就是被这样分包给地信公司。但相应的,就利润而言,地信公司也只能收获了了。
环保领域更有盈利空间
虽然智慧城市、雪亮工程一系列项目越来越以PPP建设模式为主导,但国家为防止地方政府变相举债,在2017年11月份,财政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这一政策被视为2015年PPP模式元年发展以来最为严厉的监管政策。
随后,银行收紧PPP合作模式融资贷款,涉及该合作模式项目的企业苦不堪言。2018年末退市新三板的泰华智慧公司,就曾因山东潍坊昌乐智慧城市PPP项目垫资过大,资金链几近断裂,濒临破产。
不过,范哲表示,“其实,采用PPP合作模式,如果有收益的话,还是挺可观的。比如,环保领域。”
近年来,PPP合作模式的智慧城市建设之路审批遭拒并不鲜见,即便有这方面的中标公告也大多集中在监管较宽松的地级市和县城。但是,环保领域的PPP模式中标公告却屡见不鲜。有业内人士分析:“环保容易审批通过是因为它符合实际情况,而且是真正改善人民居住环境的项目。至于智慧城市、雪亮工程的这类项目,就眼下来说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刚性需求。”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