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两会|朱定真: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区划,地理信息助力乡村振兴!

朱定真建议,应依据现阶段气候变化研究最新成果,利用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以应对气候变化,助力乡村振兴。

哪里适合种优质小麦,哪里的天气气候适宜产出高品质苹果,哪里畜牧养殖的效益更可观?

“目前,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我国气候带随之摆动,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地区也随之改变。因此,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工作非常必要。”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朱定真建议,应依据现阶段气候变化研究最新成果,利用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以应对气候变化,助力乡村振兴。

朱定真介绍,天气气候条件对粮食产量、作物品质和种植结构有重要影响。我国拥有南北跨越热带到北温带、东西涵盖海洋到内陆、垂直分布高程到世界屋脊的立体气候,农业气候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农业气候区划是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基础,也是时下我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科学依据。“南橘北枳”就隐藏了气候的差异性:相同物种在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生长,最终会成为不同的作物,产生截然不同的经济效益。

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期,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完成两次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工作。曾因农牧民对气候资源时空分布不清楚,没有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一度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依据两次农业气候区划所得出的科研成果使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有力保障了国家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提高了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

“与1951年至1980年相比,1981年至2010年,我国有30个气候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平位置移动或范围盈缩。”朱定真介绍,目前我国寒温带界线西缩、北移;暖温带北界东段北移,且最大北移幅度已超过1个纬度;北亚热带北界东段越过淮河一线,平均北移1个纬度以上;中亚热带北界中段从江汉平原南沿移至了江汉平原北部,最大移动幅度达2个纬度;南亚热带北界西段北移0.5-2个纬度。这种气候区划格局的变化将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种植带来多方面影响。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种植北界持续北推。以夏玉米为例,1971年至2000年,我国夏玉米种植的最适宜区面积平均为3624万公顷。如果全球升温达到1.5℃阈值,夏玉米种植的气候最适宜区面积将变成500万公顷左右,较1971年至2000年的平均值缩减86%。

当然,一些地区的农业也可能受益。“部分高寒地区由于热量增加引起作物潜在生育期延长,有利于晚熟作物生长。”朱定真表示。

摸清天气气候“家底”,有利于建设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启动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区划,也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

朱定真特别指出,时隔三十余年再次进行全国农业气候区划,需要从生态文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入手。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农业农村部、中国气象局等单位,依据当今气候变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借助新技术、新方法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以达到精细化、多元化、智能化、特色化的目标;并实现基础信息源共享,通过多部门、跨行业合作,使成果直接面向用户。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