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中央财经委会议提振雷达卫星市场

此前各级政府对雷达卫星接收度普遍不高,雷达卫星优势、劣均明显,整体处于基础建设阶段。

     近期,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召开的中央财经委第三次会议,为SAR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行业正在探索的市场注入了强心针,并已经开始影响相关企业及事业单位。  

     这已经是中央财经委自今年成立以来召开的三次会议中第二次涉及生态环境议题了。自然资源部作为列席的6个部门之一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发言。

泰伯网

中央财经委第三次会议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会议提到的9项工程被视为核心成果之一。

     ① 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掌握风险隐患底数;

     ② 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森林、草原、河湖、湿地、荒漠、海洋生态系统功能;

     ③ 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生态海堤,提升抵御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能力;

     ④ 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高抗震防灾能力;

     ⑤ 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完善防洪抗旱工程体系;

     ⑥ 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落实好“十三五”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任务;

     ⑦ 实施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工程,建设若干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

     ⑧ 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⑨ 实施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提高我国救援队伍专业化技术装备水平。

     在采访中,东方至远总裁李吉平告诉泰伯网,这其中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两项工程对相关信息技术企业有较强针对性。作为与自然灾害最相关的行业之一,雷达卫星企业也将直接获益。

     雷达卫星是观测地球的常用手段之一,其特点是在云层遮挡或夜晚来临时仍能拍摄地面并获取影像。更小的局限性使其在灾害发生时,决策者更容易获得可用的影像以了解灾害现场。2008年汶川地震时,震区的第一幅卫星影像就是由雷达卫星拍摄。

     雷达卫星还可以预测灾害。通过对比两张不同时期的影像,不管是大坝还是山体,雷达卫星可以发现它们发生的哪怕是很微小的变化。这通常用于早期排查自然灾害隐患。

泰伯网

     汶川地震后由雷达卫星拍摄的地面影像

     越是受到自然灾害困扰的国家,越重视雷达卫星的建设。意大利境内横亘着阿尔卑斯和亚宁平两大山脉,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威胁最频繁的国家之一。该国航天局和国防部早在2007年就发射雷达卫星,迄今已经拥有由4颗卫星组成的COSMO-SkyMed系统。

     利用COSMO进行数据应用的意大利企业e-GEOS首席运营官Bruno告诉泰伯网,在政府用户的需求支持下,其相关业务增速保持在12-14%。他估算,全球雷达卫星市场在数亿欧元左右。

     在中国这一市场同样具有潜力。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主任张继贤认为,我国大量地区处在云雾、冰雪、阴雨、雾霾等区域,光学遥感难以获取这里的影像,同时这些区域在发生灾害时对信息有快速响应的需求。这些都凸显了雷达卫星的能力优势。另据雷达卫星专家葛大庆预计,中国雷达卫星市场为2-3亿元人民币,且具有很大拓展潜力。

     但企业家感受到的是另一番景象。东方至远副总经理张庭瑞告诉泰伯网,灾害防治方面,我国各级政府通常对卫星监测持保守态度。他们更倾向于使用传统的地面和人工监测手段。这也导致了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亟待提高。

     财经委第三次会议自上至下的贯彻方式,让各级政府在雷达卫星方面的保守态度有所改善。例如财经委会议次日,长江水利委员会即召开会议,对照九项工程思考工作落脚点并传达至下设9个部门。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也于近日召开会议,进行地理信息应急保障、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工作部署。

     泰伯网还了解到,在近日佛山市禅城区地质局运用雷达卫星展开的灾害自检中,发现了重要建筑物形变风险后上报区政府,区政府以很快的速度响应,并回函表扬。

     另一方面,雷达卫星目前仍有其局限性。武汉大学张过教授告诉泰伯网,雷达卫星的数据获取频率仍然不够理想。在未来的灾害防治场景中,甚至需要准实时数据,但目前的雷达卫星只能一天甚至是数天才能获取一次数据。

     对灾害的实时性监测也是于今年成立的自然资源部工作重点之一。财经委第三次会议不久后的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上,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考察企业时也曾反复问及,“遥感手段是否拥有实时监测和预测能力”。多名业内人士告诉泰伯网,现阶段卫星监测能力距“实时”还有差距。

     千域空天咨询创始人蓝天翼告诉泰伯网,目前全球雷达卫星仍处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总体数量跟光学遥感数量相差甚远,一方面限制了应用,另一方面也使其数据成本居高不下。这就会促使客户寻求廉价的替代方案,例如沉降监测也可以通过物联网手段解决。

     他认为,随着雷达卫星基础建设的发展,才会有更多应用空间。此外,数据来源的缺乏有可能导致处理数据人才的稀少。张庭瑞也认为,雷达卫星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培养遥感学科和地质灾害学科的交叉学科人才。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商业航天“激战”西二环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