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高大上”变“接地气”:商业航天不止是卫星火箭

商业航天的兴起代表着航天正逐渐从传统“高大上”——服务国防、探索太空,转变为“接地气”,成为服务人类、促进经济增长的新热点。

  近几年,商业航天可谓势头正劲。在今天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孙为钢表示,商业航天的兴起代表着航天正在逐渐从传统的“高大上”——服务国防、探索太空,转变为“接地气”,成为服务人类、促进经济增长的新热点。

  当前,世界航天版图不断扩张,世界上专门设有航天项目预算的国家已超过60个。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已诞生了超过140家由天使或风险投资支持的新兴航天企业。过去5年间,每年平均诞生近17家航天公司。

  全球航天投资也在持续增长。“虽然现在产值仅占全球GDP的0.44%,但其增长速度是快的,并能带动全球GDP增加和技术发展。航天会越来越热。”孙为钢说。

  在国内,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传统航天单位以外,也有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民营公司涉足卫星制造、运营,以及运载火箭研制等领域。

  孙为钢告诉记者,这一方面是由于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快速普及,使得航天需求增加,同时也促进了航天技术的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科技的普及使进入航天的门槛降低,在人类探索太空欲望以及强国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愿望下,投入航天的资金多了,航天回馈世界经济增长率也提高了。

  孙为钢认为,航天已经从传统的服务国防、探索太空,转变为服务人类、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热点。

  “大家热炒商业航天,反映出人类自由探索太空的欲望增强,反映出在航天领域出现越来越多的商机,也反映出降低进入太空限制的愿望,包括政策及进入太空的成本等方面。”孙为钢说。

  “如果仅把商业航天理解为航天的核心业务,即进入空间和空间设施制造,那么太局限眼界了。”孙为钢告诉记者,航天领域可归为五方面:进入空间、应用空间、航天技术民用、民用技术向航天融合发展以及航天服务。

  “进入空间是航天之本,目前主要手段是运载火箭。”孙为钢说,60年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形成了长征二号、三号、四号等现役运载火箭系列,以及新一代的无毒无污染的长征五号、六号、七号、十一号等火箭。

  应用空间,主要指卫星、空间站等空间设施的研制制造和应用。比如我们所熟悉的东方红系列卫星、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等都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

  航天技术民用,就是指航天技术延伸到民用领域中,或直接为其服务,或用航天技术解决其问题。孙为钢把这部分称为“航天+” 。他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太阳能电站,利用航天技术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以供民用。

  民用技术向航天融合发展,主要包括技术向航天延伸、为航天供货、为航天提供制造设备,特别是民用技术向航天发展为航天技术。他把这部分称为“+航天” 。比如航天育种、遥感卫星,就是育种技术、成像技术向航天延伸的结果。

  航天服务则主要包括发射服务和为航天提供金融服务。

  他提议,把商业航天定义为在法律准许范围内,遵循市场规律,涉及航天领域商品交换的经济活动。“这个商业航天的定义比较宽泛,涵盖的范畴大,有利于促进商业航天政策研究,也有利于有志航天者介入航天,最终有利于航天事业的发展。”

  他建议,有志于进入商业航天的企业,可以立足于自己的强项,以“+航天”的思路发展。“如果你有某种强项,仰望星空、开阔思路,可能会借助航天领域加强你的强项,甚至延伸到航天领域中获得更大发展。”

  “比如,许多擅长做芯片开发的公司,把他们的技术应用到北斗卫星导航地面接收中,就能为市场提供地面接收机。这就是典型‘+航天’的例子。”孙为钢说。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