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四月份起,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先后遭遇“无人机”干扰民航事件,造成近百架航班延误,上万名旅客出行受阻被滞留机场,无人机黑飞事件开始频频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在7月份中国民航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民航局运行监控中心党委书记张春枝透露,2017年上半年民航共保障各类飞行2456455班,日均13571班,同比增加9.33%,全国航班正常率为71.18%,同比下降5.58个百分点。造成航班延误的主要因素是天气、空域活动、空管和航空公司原因。其中,上半年共收到无人机影响航班运行报告44起,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7起;受影响航班790班,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689班。
多地出新规管控 “黑飞”
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无人机行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和法律的双重护航,才能一方面堵上安全漏洞,另一方面有利于无人机产业和应用市场的发展。面对无人机扰航事件频发,各级管理部门都开始收紧管控措施。
5月,中国民航局发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自6月1日起,民用无人机的拥有者须按要求进行实名网络登记。
7月3日,广东省发布的《关于加强无人机等“低慢小”航空器安全管理的通告》提出。8月1日起,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使用无人机等“低慢小”航空器,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管理规定,履行适航资格、飞行资质、计划申报等相关手续,并划出了大片禁飞区域。
7月10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公布《无人机围栏(征求意见稿)》,并称此举是“为规范无人机地理限制行业标准,确保无人机有序可控运行,促进无人机行业协调发展”。
7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参谋部、江苏省公安厅、中国民用航空江苏安全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维护公共安全的通告》。明确各地公布的机场净空保护区,包括: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徐州观音国际机场、无锡硕放国际机场、常州奔牛国际机场、南通兴东国际机场、扬州泰州国际机场、盐城南洋国际机场、连云港白塔埠机场、淮安涟水机场和军用机场等。
7 月 25 日,常州警方举行"常州公安向您报告" 7 月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常州警方表示,无人机严管也进入实质阶段,警方针对"黑飞"的无人机的干扰器已武装到位,将会对"黑飞"坚决说不!
[page]
国内外无人机管理差异
围绕无人机黑飞这个问题,“管制派”和“自由派”争执不休。
前段时间,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取消了个人娱乐用途无人机的注册规定。之所以做出更改,是因为今年 5 月美上诉法院判定这一规定违反了FAA的《现代化与改革法案》。该法案相关条例规定,FCC不得发布关于模型飞机的任何规定或监管条例。
美国的做法似乎为“自由派”的观点提供了论据。
但近日,英国政府颁布了新的无人机政策,政府宣布:所有重量超过250克的无人机拥有者,必须对无人机进行注册登记。这一理由是“旨在确保更安全地使用该技术,并鼓励无人机机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除此之外,英国政府还在规划新的无人驾驶安全意识考试,无人机所有者必须通过考试来证明他们了解相关的安全,保密和隐私条例。但目前,对于这项无人机管理政策,英国政府还没有颁布实施细则,只是宣布可以在线或通过应用程序注册。这一做法又为“管制派”再下一城。
去年,英国政府和民航总局颁布了无人机条例,提到对无人驾驶员提供驾驶执照,教会无人机飞手安全使用无人机,包括始终保持无人机在视线之内,并保持在120米以下高度飞行。
无人机行业制定规则已成国际大势。而我国拥有广阔的无人机消费市场,更是在这方面处于领跑位置。目前,我国已经出台20多项关于无人机的政策法规。上个月,多部委联合出台《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计划到2020年为无人机制定多达300余项标准。
“黑飞”现象缘何屡禁不止
虽然各种新规不断出台,但无人机严管依旧“阵痛”。导致“黑飞”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还有不少。
一、现有法规制度亟待完善。目前关于无人机的规定多为临时性、指导性意见,而且以民航机构的一些行业规范、部门规章为主,有关审批程序、管理规定、适航标准、处罚标准等内容较为笼统,缺乏强制执行力和可操作性,加之执法监管部门缺乏明确主体,在现实执行过程中面临许多难题。
二、空域申请手续繁琐、审批困难。组织一次正规飞行必须申请空域、报批飞行计划。然而,申请过程复杂耗时,并且只受理单位用户,也让无人飞行器个人拥有者、驾驶员及航模爱好者失去了申请的主体资格。
三、违法违规飞行的处罚力度偏弱。对于“黑飞”的处罚,目前只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中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在低空飞行无人机、动力伞、三角翼等通用航空器、航空运动器材,或者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系留气球等升空物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四、部分从事无人机活动的企业和个人法律意识不高。取得无人机操控员合格资质,必须经过至少一个月的系统培训,花费万余元。大量无人机的生产企业、用户都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一些无人机使用者对“机场净空区”等航空法律规则意识淡薄,也不了解“黑飞”可能会对国家利益、公共安全造成的危害。
中国的无人机,缺“细管”不缺“严管”
据美国FAA的最新统计,美国本土仅消费级无人机的保有量就已经达到了 110 万架,是中国总无人机保有量的两倍以上。那么为何美国在拥有巨大无人机保有量的情况下,对于无人机的监管却很“宽松”?
据了解,美国对于消费级无人机宽松管理的背后,是“技术监管”在保驾护航。数年前,FAA开始与全球最大的无人机飞行管理信息平台AirMap合作,为美国的无人机爱好者搭建了一个连通用户、监管部门和机场的信息平台。
对于用户来说,AirMap提供了包括禁飞区、敏感区、天气情况诸多飞信信息,提高了了飞行的安全性;对于厂商来说,AirMap帮助他们建立了高效的电子围栏系统,避免了法律风险,提高了产品体验;对于机场、监管部门来说,AirMap提供了无人机的飞行数据,能直接帮助他们监管无人机,维持飞行秩序,避免危险。
而现阶段国内无人机监管现状,问题就出现在用户、企业、机场和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上,用户和企业不知道监管部门的禁飞区政策,机场和监管部门不知道无人机的飞行情况。在系统化的无人机法规出现之前,长期的信息不对称,很容易造成“黑飞”事件的频发,监管部门最后只能“一禁了之”。
因此,中国的无人机,缺“细管”不缺“严管”,无人机需要的的仅仅是一个合理、完善的政策法规,能够在保证飞行安全的前提下,给用户和企业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