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童庆禧

11月3日,第十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暨设备博览会在京召开,大会以‘互联网+’智慧城市为主题,汇聚了智慧城市建设主管部门领导、知名专家学者、技术领先企业,集中展示智慧城市建设最新技术和...

11月3日,第十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暨设备博览会在京召开,大会以“‘互联网+’智慧城市”为主题,汇聚了智慧城市建设主管部门领导、知名专家学者、技术领先企业,集中展示智慧城市建设最新技术和方案,深度探讨“‘互联网+’智慧城市”未来生活,为下一阶段智慧城市转型升级提供新思路。

泰伯网

中国科学院、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院长,国家遥感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童庆禧发表了以“智慧城市的空间信息支撑”为题的精彩演讲。

童庆禧:各位来宾、各位同仁:下午好!

我今天想跟大家谈的是智慧城市的空间信息支撑,实际上我要谈的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发展及其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空间信息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作用。现在提出智慧城市,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城市发展中间必然产生的过程,第一,促进经济发展;第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这样的话。

首先,回顾一下城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从城市的形成、城市发展阶段和城市发展模式来看,在中国,大部分城市是从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过渡,或者有一部分城市从现代城市向数字城市过渡,只有少数城市开始在某些部分、某些局部可能有些智慧的萌芽,我们离智慧城市还有相当的距离,所以,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性的。

整个城市的发展,事实上,城市发展的阶段都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关的,以能源、信息、智能制造为基础的城市化的生产力发展,城市化发展的标志,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生产的价值在GDP中比重达幅提高。到2030年,城市化率应该超过70%,如果按照这个计算,中国实现城镇化用的时间大概是50年美国200年,英国100年,发展中国家大概70年,我们大概是50年时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像雨后春笋一样,从沿海扩展到中部,又向西部扩展,与改革开放同步,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道路。

通过遥感分析,我们想再现一些重要城市的发展轨迹,这是北京市1978年的状况,到1984年和2010年的状态。北京城市的发展,最早是1978年的时候,北京面积只有160平方公里,发展到2010年时候,北京市建城区面积1340平方公里,北京将近扩展了11倍。上海也是这样,大概也是这个状态。1979年上海只有138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已经达到将近2000平方公里,整个城市扩展到大概14倍。广州也是这样的状况。深圳应该是发展最快的,增长了100多倍,原来只有6平方公里的一个小镇。

城市的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现在重视数字城市发展和智慧城市发展?希望做到什么程度?中国GDP增长表,从1970年开始,以1980年作为基础,1980年的时候日本已经到1万亿以上,中国排全球第七位,通过增长,到2014年,中国到了10万亿,日本4万多亿,中国GDP大概增长了35恩倍,日本才增长4.6倍,通过这个结果,可以看出什么问题呢?还是得跟城市化发展结合起来,特别是中国的城市和城镇的发展,由于高速公路、高铁的发展,形成了半小时、一小时经济圈,已经形成了城市群,包括通过遥感分析也可以看的出来,我们列出来了20个城市群,最主要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等,这是长江三角洲的情况,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年代城市的增长,很多地方连成一大片了,珠江三角洲也是这个状况。长江中游,以武汉为中心,南边到长沙,东边可以到黄石、九江、南昌等等,包括大的城市经济圈。从夜间来看,这是我国中心城市图,以中心城市为基础拓展大城市,形成了城市圈,我们看看夜间显示的情况,山东半岛、长三角、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安、乌鲁木齐等。人口的流向,第一次是2011年中国城镇化第一次突破了50%,1980-2014年,一线城市平均拓展了10倍左右,城镇化率提高了将近3倍,现在已经到55%。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总合是88697亿元,在全国来看,GDP总量大概占比高于1/6,五个行政区面积加一起只占全国总面积的1.3%,约占全国1/80左右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大概1/6的GDP,从这六个城市来看的话,六个城市群面积的扩展和GDP的增长完全是正相关,而且出现了两个拐点,一个拐点是城市扩展的拐点,大概出现在2000年前后,经济增长的拐点大概出现在2004年前后。如果从全国GDP增长来看,以1980年为基准,我们看看是什么变化,城市GDP变化和城市的变化,以1980年为基准,GDP增长是这么一个曲线,大概就在这个交叉点上,基本有两个重大的突破,一个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二是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农村人口。这两个拐点很有意思,一个是城镇化率,正好2000年前后是一个大的拐点,整个曲线改变了,GDP增长的拐点出现在2004年,和六大城市群的结果几乎是一样的。

我们谈智慧城市,这是非常重要的,城市的发展必然走向智慧城市,不管是城市发展,或者制造业,或者我们其它的行业,基本上发展的重要趋势。

智慧城市的特征应该包含几个方面:高速、宽带、融合、无线、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科学、绿色、生态、超脱、便捷的城市体系,虚拟化、个性化和位置化的服务,高效、安全的信息流通,对城市事件的快速、高效、智能处置和决策支持能力,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国内很重视智慧城市,也在往智慧城市方向发展,国际商也是这样,我个人认为恐怕在当下还是一种发展愿景,现在在逐步实施,是战略思想,城市智慧是巨大的科技工程承载体,人为什么有智慧?首先必须有眼而鼻喉,有遥感功能和感官功能,更重要的是分布在人体全身的感知细胞或者神经末梢,因此,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感知和收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这就是通常讲的大数据,人在智慧城市里,人本身也是一个传感器,再加上现在的视频、温度传感器等,从全球来看,大概还没有达到一个人身上的感知系统那么多,要想使得整个城市真正智慧化起来,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我们要有全面的感知的能力,同时,要通过感知、通过各方面不同的学习过程自我完善,从数据到信息到知识,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经过分析,最后达到智能,这是非常漫长的过程,我们在非常努力的实现这个过程。人从小到大是不断学习、经验积累的过程,慢慢的变的聪明起来,要使这个城市变的越来越聪明,智慧是没有尽头的,我们还是要扎扎实实做好每一步的工作。

我类比了人的系统和智慧城市的系统,形成了网络体系,作为一个人来说,10亿个传感细胞,再加上眼睛,信息从哪儿来?人80%以上信息通过眼睛,也就是人的遥感器,当然,现在感知细胞非常重要。智慧城市的基础应该有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遥感网已经云计算等。只有在各方面存储条件支持下城市才能慢慢的变的智慧起来,有智慧城管、智慧生产、智慧金融、智慧社区、智慧文化等等,甚至包括智慧水电气管理。

我们要重视遥感,像人重视眼睛一样,空间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在轨飞行的卫星已经很多,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和条件来用空间信息、用卫星、用航空、用遥感信息支撑智慧城市的发展。经过30多年努力,在国家层面已经形成了齐心、海洋、资源、环境减灾以及高分卫星,地方和商业层面有北京一号、北京二号和吉林一号等系列卫星。高分卫星是高分一号和二号,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发射,高分二号数据已经可以看到城市中每一间房屋,银川、港口城市、北京西直门车站、克拉玛依照片。包括为大阅兵提供了信息。吉林一号是前不久发射的,不仅为我们提供高分辨率信息,同时可以提供视频信息。在商业化遥感领域,从北京一号开始,已经形成了北京模式的服务体系,北京二号大概在今年7月11号发射,一共三颗卫星,核心能力比北京一号和在轨所有卫星都要强,希腊雅典影像,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机场影像,广东中山影像,对我们了解智慧城市的结构、城市空间位置等等提供了很重要的信息。北京天安门广场影像,国家大剧院影像。

总而言之,智慧城市建设是迈向未来的重要一步,也是我们城市信息化面临的最大挑战。遥感数据的分析,分辨率越高,对城市的探测、监测能力就越强,运用价值也就越高,遥感网是城市智慧的眼睛,遥感空间信息应用能力,能够评估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周边建筑的影响、违章建筑的处置等等。

谢谢大家!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游燕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