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中国海洋二号卫星模型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卫星在世界各大军事强国的国防体系中表现出了日益强大的支撑作用。当中与空、海军进攻能力有着密切联系的有通讯卫星、成像侦察卫星和GPS导航卫星。军队在组织进攻战役时,必须有不断更新的卫星地图,还需要通过通讯卫星对攻击机群进行远程指挥,GPS卫星则可以将炸弹准确引导至敌人头顶。
那么国产卫星技术是否满足目前中国军队由守势向攻势转型的需要?有没有能力锁定美国航母?未来前景又会怎样?下面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21世纪前后的高科技局部战争中,军事卫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制空权和信息化作战的基础,被誉为现代战争作战能力的“倍增器”,世界列强都非常重视军事卫星的发展。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军队的军用卫星早年无论是在数量和性能都有很大差距,无法满足中国空军攻防兼备尤其是远程打击的需求。中国军用侦察卫星主要分为早期的返回式侦察卫星和现有的传输型成像侦察卫星、雷达侦察卫星以及电子侦察卫星。中国早期返回式卫星主要着眼于为战略武器提供目标指示,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获得足够的目标数据,确保第二炮兵战略部队具备有效的打击能力。
那些年中国民用遥感卫星技术并不强
中国遥感卫星尤其是民用遥感卫星性能更差。我国虽然1981年就规划发展传输型遥感卫星,直到1988年和巴西签订协议发展中巴资源卫星才真正开始,1999年终于将我国第一颗传输型遥感卫星中巴资源卫星01星发射上天。中巴资源卫星到现在发射了01星,02星和02B星三颗卫星,是我国唯一的民用遥感卫星系列,但直到中巴资源卫星02B星,才配备分辨率2.36米的全色相机。
而中国民用遥感卫星也远不如印度,印度Cartosat-2提供的卫星照片分辨率远高于中巴资源卫星,2.5米全色分辨率的Cartosat-1的卫片质量也比中巴资源卫星好。中国民用遥感卫星不仅在星下点辨率上落后于印度,还存在姿态控制精度不足导致的高分辨率下图像模糊化,此外CCD还有不小的图像噪声,无法实现理论上光学系统达到分辨率。2004年11月6日,中国发射“中国资源二号”03星,这颗服务于军用的遥感卫星全色分辨率达到了2米,但仍然远远落后于印度。
资料图:美国“数字地球”商业卫星日前公布了今年7月份在大连船厂上空拍到的,中国海军航母辽宁舰维护照片。图中辽宁舰停在码头正在进行甲板重新划线工作。辽宁舰于今年4月份回到位于大连的船厂进行中期维护。9月份,辽宁舰完成维护工作离开大连港返回母港。 在民用遥感卫星外,我国还发展了一系列的军用传输型遥感卫星,在性能上比印度遥感卫星也要略为逊色。中巴资源卫星系列国内编号资源一号卫星,资源二号卫星的01、02、03星,分别在2000年、2002年、2004年发射,但它们属于军用遥感卫星不对外销售卫片,后来虽然开放民用但仍存在诸多限制。
根据汶川大地震时公布的消息,遥感卫星二号具有2米的全色分辨率,这个性能对于普查来说基本够用,但对于获得详查信息就鞭长莫及了。即使民用尚且有所不足,何况用于军用,遥感卫星二号对比Cartosat-2卫星发射时间更晚,分辨率更差,军用卫星上当时中国也是落后于印度的。
大量卫星核心部件仍需进口
中国卫星的国产化也存在很大问题,虽然通信卫星转发器为国产,但核心元件转发器行波管放大器完全依赖进口。
在北斗导航定位卫星上,进口元器件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航天工业为解放军提供了种类齐全的军事卫星体系,这个成果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名列前茅的。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这个体系里的各种卫星质量仍非常落后,不要说美国,即便与欧洲日本等国相比也要逊色得多。中国在高性能卫星平台和航天电子技术方面的落后,直接影响了中国军用卫星的发展。
由于缺乏高分辨率的侦察卫星和大容量的通讯卫星,战略侦察和远程通讯已成为中国空军进攻能力中最短的木板。目前,国产大型运输机、五代战斗机、各种精确制导武器都在快速向前发展,唯独国产军用卫星技术进展缓慢。中国空军能否进一步发展成为远程进攻型空军,就视乎国内航天工业能否提供高质量的军用卫星。但现在的情况令人失望,有限的资源被大量投入到更具宣传价值的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中去,而非急需提高的实用型卫星,这也许就是中国空军高调提出“空天一体化”战略、以求重视的原因之一。
资料图:高分2号发首批亚米级精度照片 “高分”卫星使中国全面赶超欧美
2013年4月26日中午12时13分04秒,我国使用长征二号丁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高分一号遥感卫星。
高分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包括天基观测系统、邻近空间观测系统、航空观测系统、地面系统和应用系统组成。计划到2020年建成我国自主的陆地、大气和海洋先进对地观测系统,为资源环境、防灾减灾、现代农业以及国家安全等领域提供服务,并确保掌握对地观测资源的自主权,促进空间信息产业链的形成。
高分专项的启动和发展是时代的必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对地遥感观测数据存在巨大的需求,而国内却没有自己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目前我国多数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遥感卫星都属于军用卫星,使用它们的遥感观测数据不仅需要苛刻的审查,而且在时效性上也有很大的不足,因此现在我国高分辨率对地遥感数据一方面依靠昂贵的航空遥感系统,另一方面就要依赖购买外国高分辨率卫星的卫片。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建立我国自己的民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实现对全球高空间、高时间和高光谱分辨率的覆盖,已经刻不容缓了。
高分系列卫星虽然是一颗民用对地观测卫星,但作为我国高分专项的首发星,在各方面尤其是分辨率和幅宽的综合指标上达到了民用对地观测卫星的领先水平,我们可以给它的性能指标打个“高分”。
中国军用侦察卫星作用巨大
中国较早就认识到返回式侦察卫星的重要性。早在1965年制定中国卫星系列规划时,就把返回式侦察卫星确定为我国卫星发展规划的一个重点,并于1975年获得首次飞行试验和返回成功,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的国家这一成就值得骄傲。从此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战略侦察手段,可以为中国的战略导弹确定目标,并能监视别国的军事部署和调动情况,还能检查中国自己军事目标的伪装情况,军事上的价值无法替代。
中国是一个大国,他拥有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都不具备的卫星侦察能力。假如美国企图军事干预中国台湾、钓鱼岛问题等内政,他就会发现,它在全球的军事调动都在中国侦察卫星的掌握中。对付中国可比对付伊拉克难万倍。
在过去和将来发生的台海危机中,美国航空母舰的位置必然在中国侦察卫星的掌握中。即使是分辨率米级别的中国商用侦察卫星,侦察长达300多米的美国巨型航空母舰绝无问题。所以说侦察美国航母并不困难。难度在于跟踪!那么中国目前能否解决全时段跟踪航木这一难题呢?
资料图:近日有外媒刊文称为谷歌地图提供卫星照片的卫星拍到中国葫芦岛的核潜艇建造厂内出现了疑似第五艘094型核潜艇。其依据是这张照片摄于2013年10月10日,显示一艘094型在干船坞内进行作业,而2013年2月的照片显示一艘094潜艇在码头停靠; “海洋三号”卫星锁定美国航母
而根据中国《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规划》(2011-2020年),“海洋三号”卫星星座规划为:继承高分三号卫星技术基础,1米C-SAR卫星、干涉SAR卫星(2颗编队干涉小卫星或1颗)同轨分布运行,构成海陆雷达卫星星座。
海洋三号”卫星将具备海陆观测快速重访、干涉重访能力,能够进行1:5万-1:1万全球DEM数据获取、毫米级陆表形变监测,结合“海洋二号”动力环境卫星可实现厘米级海面高度测量,实现对海上目标、重要海洋灾害、地面沉降、全球变化信息的全天候全天时观测,满足海洋目标监测、陆地资源监测等多种需求。
“海洋三号”卫星上搭载的主要遥感载荷是合成孔径雷达(SAR),一种主动式微波遥感仪器,通过先发射微波波束再接收来自海面的后向散射回波获取海面信息。它将通过合成孔径技术与脉冲压缩技术,实现对海洋和陆地表面高分辨率(1m)二维图像的获取。
搭载SAR的海洋监视监测卫星可穿透海上云雾,在白天和黑夜均可对海洋进行观测,其全天时全天候的观测能力要明显优于仅能在白天天气晴朗时才能观测的光学海洋卫星。
海洋监视监测卫星具体观测对象主要包括:船舶、海上油气平台、溢油、海冰、海浪、海面风场、内波、海岛海岸带等。其中,船舶、海上油气平台等海上人工目标在SAR图像上通常表现为非常明显的强目标,与周围海洋区域差别明显。
美、台、日的驱逐舰和护卫舰舰长100米以上,中国商用侦察卫星就能随时看到它们,并确定其位置,而更高分辨率的军用侦察卫星就更不在话下了。美国海军的电子干扰隐身战舰被说得神乎其神,但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付地面和海面雷达侦察。对于中国卫星的光学侦察,体积庞大的美国和台湾的大中型海军舰艇是无法躲过的。
中国拥有大量远程反舰导弹和潜艇。如果用侦察卫星指挥他们在近海进行协调一致的饱和攻击,那么无论是美国海军还是台湾海军都难以抵挡。
资料图:2014年3月22日,美国海军CVN-77乔治-布什号与CVN-75哈里-杜鲁门号核动力航母在亚丁湾编队航行。该区域是美国海军第五舰队安全责任区。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