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地下管线事故频发 数字管网建设刻不容缓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数字城市建设的脚步日趋加快。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何更好的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来服务生活,是当今广泛讨论的问题。

  最近发生在北京的一起事故让人们将关注的目光再次集中在地下管线。2012年4月1日,北京北礼士路物华大厦东侧人行道路面因热力管线漏水造成突然坍塌,正途经此处的杨二敬坠入满是滚烫热水的坑中,导致全身99%的面积烫伤。4月9日晚,杨二敬经抢救无效,在积水潭医院去世。

  地下管线事故频发

  虽然这起事故被认定为是一起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但地下管线事故频发却一直是困扰各个城市的问题。

  2010年8月12日上午,山西省太原市双塔寺街的山西省人民医院到东岗路路段,路面突现两个大坑,而省人民医院感染病门诊楼东侧发生坍塌。

  当天早晨7点30分,太原市双塔东街东岗路口北侧人行便道上,出现长8米宽5米深7米的大坑。由于地面塌陷土堆石块砸断双塔东街自来水管道,直径400毫米的自来水管道两侧喷流不断。8点15分左右,省人民医院门前书报亭再次发生地面塌陷直径3米的大坑。 9点20分,地面深坑处于长期自来水浸泡,导致山西省人民医院感染病诊门诊四层大楼东侧发生墙体裂缝。12点5分,省人民医院感染疾病门诊四层大楼东侧已经发生墙体裂缝的房屋整体倒塌。

  2010年7月28日,施工人员在原南京塑料四厂厂区场地平整施工中,挖掘机械违规碰裂地下丙烯管线,造成丙烯漏泄,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到明火后发生了爆燃。

  类似这样的管线事故还有很多。根据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在2011年年会上透露的数据,2008年-2010年,全国近媒体报道的地下管线事故,平均每天就有5.6起。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由于路面开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

  事故原因

  这些不幸并非天灾,从这些事故背后不免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何监测地下管道,如何防止地下管线腐化成为目前城市发展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政府面前。事实上,地下管线所包含的远远不止这些,地下管线所涵盖范围包括燃气、热力、供水、污水、中水、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等。谁能说这些管线与自己生活无关?而如何更好的管理这些管线成为当下一个棘手的问题。

  山西太原的地面塌陷事故原因是因为连降暴雨导致积水灌进防空洞而使地面陷沉,进而砸断地下自来水管道。地下防空洞的年久失修一时成为罪魁祸首,而背后政府缺少对于地下管线的勘测以及测绘数据不能及时更新也饱受诟病。在经过反思后,去年11月太原启动了名叫“地眼工程”的试点项目,在市区3.2平方公里范围内,安装传感器时刻监测地下管网、管线运行情况,从而减少塌陷、管网老化带来的事故。

  今年四月北京地面塌陷致一女子陷落热水坑中身亡,其原因也是因为地下热水管道老化加之年久失修导致。

  事故背后的反思

  这一类供水管道、通信电缆因为施工而被挖断破坏的新闻屡见不鲜。而这所带来的后果会直接影响城市的各个角落,比如暴雨带来的城市漫灌,通信电缆断裂导致的通信中断,而根据一调研显示,北京市政系统事故中,有96%属于地下管线事故。如何有效的管理地下管线已经渐渐被人们重视,政府的举措,包括地理信息业界内的企业,随着建设数字城市的逐步实施,这类解决方案也被提上日程。

  之所以关于地下管线的事故频出,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工程本身的腐化、陈旧,当然更多的责任在于政府相关部门的认识缺失。市政规划建设一般都只局限于地上的建设,这种注重表面,忽略地下的做法显然为事故频发埋下伏笔。

  我国城市地下管线多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设的,工艺的老化在所难免,而缺乏信息更新,日常维护是政府部门的责任缺失。另一原因,则是因为地下管线的权属不明确从而导致的管理混乱。拿北京这起事件来说,热力集团称,事故支线产权属于开发商,按照惯例,支线应该由开发商和物业来负责日常巡检和维护,热力集团只是协助。物业则表示,他们只负责大厦地下室热力站到各户之间的二次管道维护,对于支线这样的管网,应该属于热力集团维护。

  权属不明晰,管理就混乱,日常维护更存在问题。地下埋设的水、电、气、热等不同管线分属不同的权属单位,缺少一个能够全面掌握地下管线数据的管理部门或企业。而在一些支线和二级入户管网,又存在企业与用户之间的管理、权属、维护之争,导致一些终端入户管网维护不到位等情况,加大了管道事故率。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至今很多城市都还不清楚自己地下管线的“家底”。地下管线委员会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全国660多个城市只有1/3进行了地下管线普查,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

  如何解决此类问题

  为了避免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我们也不难找到答案。太原市所启动的“地眼工程”可以被视为数字城市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作为参考。通过网络将各类管道加以集成,建立相关平台,这是有效的管理监测地下管线的方法。

  当然作为政府部门,亲自的采集地下管线数据,勘测地下管线网络并不可行,但是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性引导,通过面向社会招标来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在数字地理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并不缺乏一些有相关实力的企业,比如中地数码,山东正元,超图软件、数字政通、精图信息、Esri等都有各自的解决方案。

  这些解决方案实际上就是基于地理信息技术来实现的,虽然对于地下的勘测难度大于地表,但是在数字网络技术先进的今天,这似乎并非难题。而管网信息管理解决方案的实现则是基于网络的海量数据管理,能够方便构造反映地下管网特征的GIS网络数据,能够为政府或者说是需求方提供及时的管线图形显示、查询、编辑、统计、分析和打印等功能,从而及时发现管线的损坏。

  这个勘测和采集的工作虽然由企业来完成,然其数据成果则应交由政府保管。但是这又回到之前的管理权限问题上,如何避免权属不明晰的情况,供水,热力,电力等部门之上,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管理部门,又或者说建立一个统一管理的平台来实现勘测数据的集成和共享。这样就能有效的避免因为权限的不同导致数据共享的壁垒,其结果是导致在事故发生后没有人管,没有人负责。

  可借鉴的例子

  这种平台并非没有先例,2007年5月1日,美国建立了地下管线一呼通中心——811专线。每一项挖掘工作前,施工者都要拨打811专线。

  施工者拨打811,其呼叫就会被转到所在地的一呼通中心。施工者要提供所挖掘的方位、施工类型等信息,一呼通中心的工作人员就会根据呼叫内容,通知施工者即将施工地点的公共设施服务公司,该公司会在几天内派工作人员为施工者免费标记施工区域地下管线的具体位置。

  日本的地下管线管理以综合管沟管理为主。综合管沟又称“共同沟”,是指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市政、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1991年日本成立了专门管理共同沟的部门,并在数十年中对相关法律作了数次的修订。

  总结

  平台的建立当然需要政府的维护使用,及时更新数据,发现问题,才能更快的解决问题。

  作为数字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地下管线的勘测,数据入网显得尤为紧迫。地表建设的大跨步不应忽略地下配套设施的跟进完善。地理信息技术对于生活的应用不再司空见惯,先进技术融入生活才是技术进步的意义。当然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其主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下足功课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其服务职能。而作为地理信息技术的提供方,GIS产业内的企业加强机身技术的进步是加大竞争实力的主要因素。

  在今天这样一个数字化的时代,谁能说自己与数字技术无关?数字技术的发展不应该只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应该为了服务生活而存在。(齐欣)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