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廖定海:创业板,中海达来了

多年来廖定海一直坚持亲自参与技术把关,在他“特立独行”的管理理念下,他所率领的团队都抱着一个专心“把蛋糕做大,以后再来分享”的理念,专注于将企业做大做强。

  2011年2月15日,随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钟声的敲响,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达”)成功登陆创业板,股票交易代码300177。这是地理信息及卫星导航定位领域继超图软件、国腾电子、数字政通之后的第四家创业板上市企业,也是自沪深证券交易所开设以来测绘装备制造中的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家上市企业。

  对于上市,中海达有着明确的规划。早在2006年就开始了架构调整,为后来的上市打好了内部基础。2007年,有了更为细致的上市考虑。2009年,上市筹备工作正式启动,并在当年7月成为首批冲击创业板的108家企业之一。但后来发现离要求年限还差几个月,于是主动撤回了申请。

  虽然没能搭上创业板的“早班车”,但是对中海达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首批创业板上市企业经历了“被爆炒”以及饱受“三高”质疑之后,无论对于投资者还是即将IPO的企业而言,心态无疑更加平和,更加理性。在此时登陆创业板的中海达,也更容易获得投资者公平的对待。上市当天,开盘即达到62.00元,较发行价格46.80元大涨32%,当天一度冲高至64.2元,下午收盘时涨幅仍高达24%。截止本刊发稿时,中海达的股价仍然领跑四家地理信息创业板上市企业,并高出第二名10元以上。一些证券及私募机构也纷纷看好中海达未来的发展,国金证券分析师认为中海达近两年至少有30%的成长空间。

  3月18日晚,中海达上市答谢酒会在中国测绘创新基地举行,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徐德明亲临出席并发表贺辞,这是业内上市企业难有的殊荣。作为这家上市企业的掌门人,已拥有超过十亿身价的廖定海当晚一定思绪万千。从一名南海舰队的军人到一位下海经商的企业家,从几个人五六十万创业资金到 30亿元企业市值,从上市钟声敲响到企业未来的布局,过去和未来的一切都像电影一样在他的脑海中回旋。

泰伯网

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定海(摄影 3sNews)

  然而,对于上市,廖定海却有着自己“特立独行”的一套哲学。与一些还在为要不要上市而纠结的创业者不同,他认为“企业不缺钱就不需要上市”那是不客观的,除了借力资本以外,他考虑更多的是企业未来的持续发展。在这一代创业者之后,谁来监管未来的职业经理人,如何保证他们能够更好的把企业做下去?他认为上市就是为了让企业走的更远,而职业经理人的打理和证监会等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管正好为企业提供了这样的机制保障。此外,廖定海的心态也显得格外淡定。很多企业的创始人在上市过程中都难免有落泪的经历。或因成功了激动的哭,或因失败了不甘心的哭。廖定海却说他的内心始终很平静,没有大起大落的感觉。他甚至想过,失败了就重头再来一次。

  这样淡定的心态,除了与他自己在心理学、哲学和宗教课程方面的修炼相关,也与他的军人出身不无关系。到北京参加上市答谢晚宴时,公司帮他个人单独订了一家比往常要好些的酒店,到北京后他却执意退了房,坚持和其他同事住在一起。他认为上市前和上市后没有区别,他仍然还是之前的那个自己。他甚至每天都不看股票,股价的涨跌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心情。不但自己不看,他还鼓励其他高管也不看,专心把企业经营好。

  廖定海说,与上市前唯一不同的是,上市后压力更大,也更忙了。上市才一个月,他就深深体会到了这种忙碌。与以前埋头苦干不一样了,现在要适应面对媒体、面对公众,以及各种活动,不停地去考察、去谈判。这些都是全新的挑战,责任也更大了。他说,“一定要把企业合理合规的做好,要对得起股民,对得起公众”。在说那句话时,在座的人几乎都能感受到一个企业家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军人的使命与信念。

  之前,廖定海一直想去西藏,但计划了五年都未能成行。虽然他一再说,从股市上套现享受生活仍然是一个遥远的事情,但是看得出,本身热爱运动、喜欢高尔夫、网球和拉丁舞的廖定海,内心仍蕴藏着一股年轻时的激情,上市后不再面临生存的压力,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调整生活状态,也有机会思考企业未来的战略。能够像王石一样,即使天天去爬山,公司依然能够保持高成长,是许多企业家上市后的梦想,这或许也是廖定海有朝一日的梦想。

  无论离开了谁,企业仍然能活的很好。这不仅是中海达上市的初衷,也许这样的境界才称的上一家真正伟大的企业。

  《3S新闻周刊》:现在回顾上市这件事,您个人的理解是什么?为什么要上市?

  廖定海:我们选择把企业送入创业板,首先是希望通过上市打开融资渠道,之后就可以有大笔资金投入做研发和业务的拓展,这样企业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上市这个平台对企业形象,企业管理是很好的。因为上市企业都要接受国家的监管,这样企业就必须要规范运作,合法经营,这样的企业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再者,上市必须要具备很多条件,并不是说业绩做得多好就可以上市,这需要有相应的会计准则对企业效益进行计算,同时还要有明晰的企业管理架构。因此,这也促使企业的发展必须要规范,企业不规范,是不值钱的。一个企业各方面都规范经营了,哪怕不上市也可以吸引VC或私募来投资。

  最后,上市还有很大的一个原因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上市是对股东最好的一种回报。在我们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跟别人的理念不同,我们就是要跟着大家一起干的人都劳有所获。下一步,公司还要进行股权激励,让更多跟随公司一起发展的员工都成为受益者。

  《3S新闻周刊》:您认为中海达今天能够上市,能够不断成长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廖定海:关于这一点,我也思考过,可以归纳为三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第一,我本身是技术出身,因此我对技术非常重视。在我们企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里,我还亲自在做产品研发,中海达的大部分产品我都有参与过。虽然现在已经没有精力参与研发了,但还是会亲自参与技术把关,在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评审等方面起到作用。所以,技术是我们能够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因素。

  第二,我们创立企业的时机非常好,先入为主,如果再晚两三年进入这个市场可能就会有困难了。

  第三,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团队。公司现在平均年龄还不到26岁,除了我自己和另一名高管是60年代的,其他高管都是70年代的,其他员工多数都是80年代的。所以我们有一只很年轻,很有战斗力的团队。

  我们的高管团队不仅非常团结,而且心态非常好。像我们几个高管,当时投奔中海达的时候,一个月就发两千多块钱工资。我们的高管工资一直都不高,大家都觉得够生活就行了,一门心思把这个蛋糕做大,以后再来分享。上市后他们的身家就不一样了,现在几名早期高管的身价都已经过亿,如果那时候大家都想着要买大房子,买好车,分钱,企业就很难做大了。

  《3S新闻周刊》:上市前和上市后您本人在公司的角色会有新的变化吗?

  廖定海: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我的角色应该是分阶段的。第一个五年,我主要是技术研发为主,市场销售、管理都是由其他高管分头去做。第二个五年,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人员越来越多,我自己开始学习,逐渐往管理方面转变。同时,也向金融,资本市场方面去学习,为上市做准备。整个上市走下来以后,我自己也是半个金融和资本专家了。下一个五年,我将主要谋划企业的战略规划和资本管理,包括上市以后如何使用募集到的资金产生更大的效益。接下来,我更重要的工作是去考察,吸引更多的高级人才,为公司寻找更好的发展方向,然后进行投资、甚至并购。

泰伯网

2011年2月15日,中海达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3sNews 配图)

  《3S新闻周刊》:中海达除了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在市场营销等方面是否也有自己的创新?

  廖定海:早在2002年,我们就推出大区管理模式,将全国分为七个大区,这在当时是行业内第一个实行的。全国有三十多个省,如果每个省都建立一个办事处,那么对总部的管理是很大的困难。按照大区的模式则可以提高执行力,使整个管理流程更加顺畅。

  其次我们还率先采用了“直销加经销”的模式。我们这个行业不走直销是做不大的,但仅走直销肯定就会与经销商成为敌人,这对双方都是伤害。因此,我们在行业里首先创立了“直销加经销”的营销模式,使两者共存、融合。为此,我们还建立了被称为“业务通报制”和“业务协调裁决制”的协调机制,具体地说就是如果一个客户是经销商开拓的,那么我们就会配合他对这个客户进行开拓,而不是跟他抢着签约这个客户。在两个经销商面对同一个客户时,我们就会让他们进行报备,评价两者介入的深度和执行的能力,谁做得比较好,就给谁做,而不单纯从介入时间的先后进行评价。

  另外,我们还与一些知名厂商强强联合,共同满足市场的需求。比如,近期就与Garmin进行了合作,以补充我们GIS数据采集器的市场资源。这样一来,我们在GIS数据采集器市场上可以完全覆盖高、中、低端的用户,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3S新闻周刊》:目前,中海达在国产GNSS产品市场面临着怎样的竞争格局?

  廖定海:中海达自成立以来就一直专注于高精度GNSS行业,没有做其他常规的仪器设备。在这期间,也有其他十多家国内企业先后进入过高精度GNSS这个市场,但发展到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中海达、南方测绘和上海华测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他企业的市场份额很少,第四者“插足”已经比较困难了。

  中海达这十一年的发展过程也可以说是我国卫星导航定位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中海达刚成立的时候,国产高精度GNSS产品可能连5%都不到,95%以上都是依赖进口;但现在的局面完全扭转过来了,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已高达75%,其中中海达在国产品牌中约占34.2%。可以说,高精度GNSS产品已经实现了国产化,而且具有高性价比的优势。此外,我们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中海达成立时的想法。

  《3S新闻周刊》:目前中海达形成了“产品+系统工程+服务”的三层盈利模式,并深耕“测绘勘探、海洋探测、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四大业务领域。未来会如何拓展新的盈利模式?

  廖定海:是的,目前我们主要集中在这四大领域。其中,测绘勘探是我们这么多年的主营业务,这一块是肯定要做好的,要保持持续的增长和足够的市场份额。

  地理信息在今年将有一个很大的发展:一是与Garmin合作,形成了完整的产品线;二是建立了专门负责地理信息产品的队伍,与原来的产品线相独立,其中研发40多人,全国的销售加起来有一百多人,预计今年可以完成1.2亿元的销售任务。未来这一块会成为第二大主营业务。

  海洋探测是我们的“看家产品”,我们会在募集资金中进行比较大的投入,做高端产品。现在同类型的进口产品一套要三百多万元,我们的产品出来后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就像原来的RTK产品一样,可以利用高性价比优势快速占领市场。

  系统工程是未来三年的重大发展方向,现在已经开始建设团队,计划对此进行大力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对地质灾害监测很重视,这是系统工程应用的一个方向。另一个很大的方向是精密施工与机械控制,比如像精细农业,智能交通等,这跟物联网都有联系。但我们不想做的太多元化,不想去做其他的。卫星导航定位产业里面的事情已经足够我们做了,我们要在自己能够把握掌控的方向,拓展系统工程业务。

  另外,我们的国际业务成长也很快,这两年都是翻番的增长。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国际贸易部和国际营销队伍拓展国际市场,每年都会去一些国家参加产品展览会,在国外一些媒体投放广告,产品现在已经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虽然从单个国家的市场来看都没有中国的大,但如果把每个国家当作中国的一个省来对待,这个市场就会非常大,所以国际市场也是我们未来的业务增长点。

  《3S新闻周刊》:现在中海达的产品出口到了哪些国家?国际业务的营收占公司多大的比重?

  廖定海:我们的产品已经出口到了很多国家,欧洲、南美、东南亚以及非洲都有覆盖。特别是去年因为世界杯的缘故,南非做的最好。欧洲我们介入的比较早,但欧洲国家都不大;北美市场进入比较困难,目前我们正在谈,今年应该可以“杀”进去。

  目前,国际业务营收占的比重大概在3%左右,未来争取能够做到30~50%。这个也是急不得的,因为国际业务需要一个培育期,并且每个国家的准入要求也不一样。

  《3S新闻周刊》:您如何理解卫星导航定位(GNSS)产业和地理信息产业的关系,又如何看待未来五年或更长时间这一市场的发展前景?

  廖定海:将地理信息行业纳入卫星导航定位行业,或者将卫星导航定位纳入地理信息行业,都是不科学的。这两者好比是两个圆,并不是一个套另外一个,而是两者并行,然后有交集、有重叠。我们恰好是锁住了这两个产业交叉的地方,随着物联网的发展这个交叉度会越来越大,所以我们的市场空间也会越来越大。

  我个人认为,目前卫星导航定位产业还处于快速启动期,连高峰都没有达到。第一,因为北斗系统建好之后,将来会要求所有的设备必须与之兼容,特别是与国家安全相关的行业。国家会出台政策给予支持和推动,可以想象这个空间有多大。第二,我们国家是“基建拉动型”的经济,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就必定会大量的采购测量设备,这也是拉动产业发展的动力之一。第三,我们国家卫星导航定位产品对光学仪器的替代还在快速进行中,光学仪器现在还占有60%的市场,设备的更替将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第四,国家已经将海洋发展战略纳入“十二五”规划,并且卫星导航定位产业也进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这都是国家政策层面的利好消息。根据有关部门的预计,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定位产业的产值将达到4千亿。加上地理信息领域,未来的市场潜力非常巨大,真正的产业“黄金期”还没有到来。(张凯)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高德驶向移动互联网蓝海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