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北斗商用市场潜力巨大 政策护航亟待跟进

据悉,在新一代北斗系统的建设中,以中国卫星为代表的“国家队”,承担着核心技术、产业规划和标准制订的责任;而以北斗星通为代表的众多卫星应用民营力量,承担着终端设备开发和行业应用服务的产业链角色。

  从当初的“最高机密”,到今日向民用市场推广,北斗计划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即便如此,它在民众中依然神秘。

  为了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本报记者近期采访了卫星导航产业专家、相关企业及经销商,了解它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剖析它在商业领域的价值;同时,也呈现它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大众应用遇尴尬

  6月12日至13日,2011中国卫星(600118)导航运营商大会及展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召开,近300多家卫星导航生产商、服务商云集于此。此外,还有卫星导航产业链上地图厂商、交通信息提供商等前来助阵。

  和芯星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是上述300家企业中的一员,在此次展会上,和芯星通推出了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多系统多频高性能SoC芯片。该公司销售经理迟屹告诉记者:“此次公司参展的目的就是为SoC芯片寻找合作伙伴,基于‘北斗系统’在国内导航市场的发展趋势,吸引了不少模块制造商和经销商前来打探,但从个人经验来判断,真正感兴趣的企业估计没有。”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这一届展会上,基于北斗系统的展品并不多,与之相关的企业包括合众思壮(002383)、赛格导航、依讯电子等,而其他参展企业推出的展品,则是清一色地打着美国“GPS”旗号。

  与此遥相呼应的是北斗商用目前遭遇的尴尬。据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预测,2010年,我国卫星导航定位市场产值约500亿元,而北斗产品年产值约25亿元,仅占市场5%。而在大众应用领域,目前几乎被GPS所垄断。

  上述和芯星通就是北斗星通(002151)的控股子公司。北斗星通2010年年报显示,其在测绘及高精度应用、海洋与渔业、国防、汽车电子等四项业务中的收入分别为1.31亿元、5423万元、9174万元和1529万元。而在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大众应用领域的产值占整个卫星导航定位市场约60%份额。

  而北斗星通在海洋与渔业取得的上述成绩还是基于其签署的一份特殊协议。2010年11月10日,海南北斗星通与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签订总金额7815万元合同。合约显示,海南北斗星通拟为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安装6000套渔船北斗船载终端,2010年~2012年的合同进度分别为2000户、3000户和1000户。在当时海南当地的各大媒体上,将上述合同视为海南省政府的一项惠民工程。

  实际上,从当初的“最高机密”,到今日向民用市场推广,北斗商业化进展并非坦途。公开资料显示,北斗第一代导航定位系统自2003年12月15日开通运行以来,累计用户数量仍徘徊在7~8万户之间,还不到设计容量的十分之一。整个民用的用户数量只有2万多户,北斗星通占六成左右,主要是从事海洋渔业的1万多用户。

  成本难题待解

  有汽车导航经销商告诉记者,在向客户推荐北斗导航产品时,一般客户都在埋怨北斗系统的终端价格昂贵,而GPS终端价廉物美。

  实际情况是,用户数量少也是导致北斗单机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反过来,高昂的单机价格又影响着用户扩展。“即便是性能一样,3000元的北斗导航产品,GPS终端只需要1000元,北斗的单机价格太贵,普通用户难以承受。”上述经销商向记者坦言,虽然北斗系统是未来发展趋势,但目前终端价格昂贵,难以在民用用户中推广。

  在招股说明书中,国腾电子(300101)这样描述北斗的不利因素,“北斗系统目前的有源定位技术特点决定了其用户终端设备需能收能发,应有优势明显,但也增加了终端设备的制造成本。加上目前北斗系统用户量较少,终端设备生产未达到经济规模,导致市场价格偏高,因此目前仅在专业领域得到较多应用,在北斗二号系统尚未投入使用之前,还难以与GPS系统在大众市场展开竞争。”

  据悉,射频集成电路及基带处理集成电路是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终端的核心部件,其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北斗用户终端的成本、性能和产业化水平。

  “导航芯片每一次投片,少则耗资几十万元、多则几百万元,不经过多次投片的经验积累,仅从工艺上就根本不可能‘定片’,即使是在资金投入上,一般企业也承受不了。如今,海格通信(002465)的北斗二代芯片已研发成功,但也仅步入样品阶段,离正式商业化运营还很远。”面对行业遭遇的难题,海格通信董秘办这样向记者描述。

  让人欣慰的是,虽然当前国内产业链正受制于芯片设计和制造,但包括中国卫星、航天电子(600879)、国腾电子等现阶段都在芯片设计和制造上加大投入,力争突破短板,占领产业链的制高点。

  政策力推北斗

  虽说目前北斗商业化进展缓慢,但市场几乎一致看好北斗的前景。

  在今年5月18日~20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中国北斗系统的两个权威,孙家栋、冉承其均发表讲话,他们的核心观点包括,2012年底前还将发射约8颗卫星,建成覆盖亚太地区的区域系统,一旦相关技术成熟应用,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将进入井喷期,预计2020年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年产值将达4000亿元。

  年会次日,A股市场上“北斗血统”的股票集体走强,其中北斗星通的涨幅一度高达7.67%,在此次会议召开的前后共计7个交易日,北斗星通的涨幅约15%,而同期大盘的下跌幅度约3%。

  实际上,在北斗概念疯狂的背后,市场在期待着今明两年我国的北斗产业能实现爆发式增长。

  近几年,随着我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年复合增长率30%~50%,2010年年产值为500亿元。而根据国家发改委此前的相关规划,随着2012年“北斗二号”系统组网,预计北斗卫星导航占全国市场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

  基于上述数据不难估算,在2012年,我国北斗产品的年产值约为84.5亿元~112.5亿元。2010年北斗产品年产值约25亿元,这也意味着今明两年,中国的北斗产业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80%。

  面对着强壮的GPS,“年幼体弱”的中国北斗如何才能实现产业爆发?政策护航成为市场共识。

  “我国尚未就北斗系统的应用采用法律的方式推动,但随着北斗二代组网的完成,出于国家安全战略方面的考虑,我国强势应用北斗产品的可能性较大。”申银万国研究员李晓光称。

  他的依据来源是:《关于促进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对于涉及国家经济、公共安全的重要行业领域,须逐步过渡到采用北斗卫星导航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服务体制,鼓励其他行业和领域采用北斗卫星导航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服务体制。”

  查阅相关资料不难发现,在“十二五”规划中,卫星导航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相关部门针对行业应用发展也制定了卫星导航产业的具体推进措施和目标。迄今为止,包括交通运输部和农业部在内的8个部委和6个地方政府出台了强制或鼓励发展卫星导航/北斗系统的“十二五”规划细则。

  农林部渔业局的“十二五”规划细则指出,要为90%以上渔船配备必要的安全通信、避碰设备,各地政府提供70%~90%的补贴采购北斗接收机,系统平台运营费用由地方各级政府承担。

  在此次深圳召开的2011中国卫星导航运营商大会上,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导航中心主任刘建表示,交通运输部近期将开展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工程,示范工程将在天津、江苏、山东、湖南等9省市开展,先期将安装8万台北斗导航/GPS兼容终端,后期50万台将视北斗导航终端产品应用效果而定,如果北斗导航终端产品应用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国家将对终端产品进行补贴以推进北斗导航的民用化进程。

  备战盛宴北斗群雄加大投入

  伴随着北斗二代系统建设进入加速期,国内卫星导航业正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会。

  “在北斗卫星加速发射,太空资源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后续系统架构和专业应用平台的搭建必须快速跟进。”申银万国研究员李晓光称。

  据悉,在新一代北斗系统的建设中,以中国卫星为代表的“国家队”,承担着核心技术、产业规划和标准制订的责任;而以北斗星通为代表的众多卫星应用民营力量,承担着终端设备开发和行业应用服务的产业链角色。

  为了在北斗二代应用中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各家公司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支持。年报显示,2008~2010年度,国腾电子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5%、13%和19%;北斗星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2%,11%和16%。华力创通(300045)过去三年的研发费用分别是1770万元;2006万元和2891万元,其中2010年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4%。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以来,包括国腾电子、盛路通信(002446)、海格通信、华力创通、中海达(300177)等“北斗血统”先后登陆A股市场,募投的项目涉及导航芯片、导航终端、卫星运营等;已经上市的北斗星通采用增发投资导航芯片与模块;而GPS色彩浓厚的合众思壮、超图软件(300036)、启明信息(002232)、四维图新(002405)等公司,也均将自己的研发指向北斗系统。据此不难看出,在北斗盛宴爆发前夕,抢滩大战已经开启。

  基于“北斗二代”系统的建设,上述公司对自己的投资项目信心满满,其中华力创通就表示,公司要建设的北斗/GPS兼容型卫星导航接收机产业项目可以为国防兵器、国土勘察、通信网络等专业行业用户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的多系统组合导航定位和授时功能,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东北证券(000686)研究员杨剑锋认为,几乎可以预见,在北斗系统完成区域覆盖力之后,涉及国计民生领域的定位授时应用将首先切换成北斗系统,或者采用双系统兼容方式。由于暂时只有国内厂商才能生产北斗兼容芯片和接收机,因此将直接带动国产芯片和接收机需求的快速增长。

  少年北斗的成长烦恼

  技术瓶颈、资金难题是每一个产业都会遭遇的成长烦恼,而对于北斗而言,缓冲期或大限将至,更是其需要面临的一个难题。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雄燕舞告诉记者,北斗商业推进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业界的观点,相当一部分人士认为,如果我国迟迟不能公布北斗民用信号的解码文件,北斗在国际上的应用推广将会很难,北斗的市场将会局限在政府采购这种强制性的市场,很难真正走向民用。

  他所指的北斗信号解码文件,专业上被称为ICD(interfacecontroldocument),即接口控制文件。对于导航终端开发商来说,必须有这份解码文件,才能设计相应的芯片,否则终端接收到的卫星信号就是一堆乱码。

  由于北斗系统最初是基于国防安全而建设,北斗系统的主管部门对保密最为强调。几乎所有涉足北斗系统的企业,都要经过漫长的保密审查才会获得入门资格。与之不同的是,美国GPS的ICD密码和接收技术向全世界公开,任何厂商随时可以制造GPS接收器,这也意味着GPS不用任何商业投入就可以迅速抢占市场。

  中国和国外在卫星基础领域的差距不是一天两天,因此,在很多人眼里,一旦ICD开放就可能给别人做嫁衣。

  航天恒星科技(002132)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忠宝在其撰写的《中国卫星践行北斗导航产业的体会与思考》一文中指出,“开放、兼容是必然趋势,但要给国内企业缓冲期,否则只能全做产业链低端,避免重蹈汽车、计算机、DVD、电视机、手机长期‘有机无芯’的老路。”

  实际上,北斗系统民用基带芯片并非只能由国内厂商制造。国外芯片厂商,如Javad等已经能够以OEM方式为北斗系统供应基带芯片。因此,届时北斗ICD对外完全公开,国外芯片厂商完全有可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生产出高性价比的北斗基带。

  可以说,对于国内涉足北斗的企业而言,留给他们的缓冲期似乎已经不多。在今年5月18~20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表示,在应用产业化方面,将逐步发布北斗公开服务接口控制文件。(李小平 陈锴)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