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阿凡达:开启中国3D技术的未来?

随着”《阿凡达》、《2012》等好莱坞3D特效电影的热映,3D技术更加吸引了人们的关注。3D技术的发展将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我国的3D技术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就需要加强对未来3D技术的开启。

  能否抓住技术发展带来的时代机遇,开启中国3D技术的未来之路,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命题。

  刚刚过去的2009年被称为“3D元年”:《阿凡达》、《2012》等好莱坞3D特效电影的热映,一次又一次向人们展示着3D技术的强烈魅力,而各类3D新型电子消费产品更是方兴未艾。3D互联网、3D虚拟世界等都已经在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三维数字化技术(3 Dimensional,简称3D)作为信息化时代广泛应用的基础性、战略性工具技术,嵌入到了现代工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整个流程,包括工业设计、工程设计、模具设计、数控编程、仿真分析、产品展示、影视动漫、游戏交互、虚拟现实等,是各国争夺行业制高点的竞争焦点。我国的 3D技术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新技术应用推广不够、创新型实用人才不足等问题。

  近日,在科技部高新司、教育部科技司、团中央学校部支持下,由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发起主办,常州市科教城管委会等共同承办的2009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新瑞杯”现场总决赛在常州科教城举行,全国700多名团队选手参加本次现场总决赛的角逐。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孙家广院士表示,青年3D技术人才的培养,关系着中国在未来世界竞争中的位置。

  大赛规模空前 竞赛形式首创

  据了解,本届3D大赛共吸引了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08所大专院校参赛,初赛参赛学生近百万人;复赛参赛团队1106个、提交复赛作品3012件,作品数量、种类、水平有了显著跨越和大幅提升,作品涵盖内容广泛,涉及工业设计、工程设计、模具、数控、仿真、动漫、游戏、虚拟现实等目前三维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方方面面。最后93件工业工程作品和53件数字表现作品荣获各赛区特等奖,146个团队700名师生获得进军全国现场总决赛门票。

泰伯网
图为大赛现场

  据大赛组委会负责人介绍,本次现场总决赛评审委员会由32名专家组成,由知名大学教授、资深企业专家、职业院校专家与软件厂商代表担任。

  本次现场总决赛在竞赛形式上是一次突破和创新。3D大赛总决赛没有采用以往通常的作品竞赛而是采用现场设计赛。这在各类大赛中是个首创。同时更有别于理论笔试,现场比赛更强调上机实操和动手能力。

  论坛精彩纷呈 科教企互动活跃

  比赛期间还举行了“2009三维数字化技术与人才高峰论坛”。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教授,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大赛总裁判长王建民教授等来自全国各地知名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围绕3D技术与人才,就促进大学教学改革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三维数字化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三维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生就业等话题发表了精彩演讲。

  总决赛还特别安排了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间互动交流的环节,以3D技术与3D人才为纽带,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应用企业搭建起技术与人才交流合作的互动平台。

  以比赛促进新一代创新型人才培养

  全国3D大赛以三维数字化、网络信息化和虚拟仿真化的全新方式和现代手段,大大拓展了设计的概念、创新的内涵、实践的形式和参与的范围,借助大赛平台开展创新实践和交流学习,把学生的创新意识、专业知识和工程能力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得到很好地融合,既体现了创新和设计,又突出了实践和技能。大赛已经成为普及三维技术、推动大学生创新实习、实践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一个新的重要平台。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Spirit队指导老师陈松平表示,与参加过的同类比赛相比,3D大赛时间跨度长、影响范围广、参赛规模大、涉及环节多。既体现作品和技能的结合,又涉及师生之间、团队之间的协调配合等。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副主任、科技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教授表示,前中国企业发展很不平衡,差距主要是对技术和人才的认识不足和准备不够。中国现在不乏创新,关键是如何把创新付诸实施、成为工业实践,真正把技术用到工业并发挥作用,往往重研究开发,轻工业应用。在新技术的应用推广不够,新型实用人才不足。而全国3D大赛通过推广普及3D知识、3D技术和3D应用,正确引导青年人才从沉迷3D游戏走向主动掌握3D技术、自主开展创新实践,营造“学3D、用3D、我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是推动年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之一。

  据悉,全国现场总决赛最终胜出者将登上2010年1月在北京举办的盛大颁奖典礼、并与知名企业签约就业。(记者 李国敏)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