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错过环保,错过两万亿

空间信息产业怎么能忽视环保市场?连华为都在从卫星遥感切入环保领域。

  今年春天在博鳌,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庄少勤说:“我们计划在全国划定三条底线: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市边界。”

  想了解中国现阶段正在发生的事,只需要看看这三条底线便足够了。

  保护生态、保护农业、控制城市扩张,在三者间形成新的平衡,这是重塑中国社会最显著的推动力量。

  城市自不必多说,在这里涌动着无穷的需求、变化,尤其是智慧城市的市场机会养活了无数企业,其中当然包括大量空间信息领域的企业。

  农业、农村也是不逊于城市的巨大市场,尽管机会与陷阱并存,但空间信息产业已经深度参与其中。泰伯网在之前的报道中多有涉及。

  然而环保,产业的参与度似乎略低。

  1.怎么能错过两万亿?

  2008年国家环保总局才升格为环保部,成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之一。此后,环保在我国社会建设中的重要程度日益凸显,相关产业也开始加速发展。

  环保产业的发展,尤其能说明中国现阶段的社会走向。

  2008年国家财政在环保上的支出为1451.36亿元,到2018年增长至6352.75亿元。十余年间,国家财政相关支出增长了四倍多(见下图)。
泰伯网

  环境治理方面,2008年全社会总投入为4937.03亿元,2017年升至9538.95亿元。从2008年到2010年,投资跃升到一个新水平上,并保持总体上扬趋势。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樊元生估测,我国2018全年环保产业营收约1.5万亿元,到2020年环保产业营收将达2万亿。

  不过,近些年我国环境治理投资虽然保持上涨趋势,但总投资在GDP中的比重却自2012年以来逐年下降(见下图),2017年比重降至1.16%。据发达国家经验,环保投入占GDP的1-1.5%时环境污染才能被遏制,占比2-3%时环境质量才能获得有效改善。
泰伯网

  住建部与环保部2016年发布的《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环保投资占GDP比例不低于3.5%。照此计划,明年我国在环保方面的总投资需要达到3万亿以上才能完成目标。

  但是照目前的投资趋势,这个目标完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使再来一个四万亿都没用。

  在写此文之前,笔者联系山东生态环境厅采访。当天恰好是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布了山东1-5月份的水环境质量情况。与水环境质量一起公布的还有大气质量,但是土壤的情况仍处于保密状态。

  泰伯网从山东生态环境厅获得一份“山东省2019年水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涉及单位1938家。类似名录还有“山东省2019年大气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山东省2019年土壤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山东省2019年其他重点排污单位”三个,分别对应2006家、843家、235家单位。

  监测与治理是环保的两项基本工作,而这5000余家单位便是工作重点。

  2.只懂信息化的地信企业慎入

  环保的市场空间不仅大,而且是国家刚需。

  笔者曾联系一家地信公司,想了解环保业务的开展情况,但企业在考虑之后以业务保密为由婉拒了采访。据介绍,地信企业参与环保的并不算少,但多数业务都缺乏深度。

  “环保不属于强GIS、强测绘行业,属于弱GIS行业。它更侧重应用,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中科宇图智慧环保产业群副总裁童元在采访中分析。他所在的公司是地信圈里深耕环保领域较为典型的企业。

  环保产业是一个巨大的、跨领域的产业,童元认为现在环保领域所做的大气、水、土壤治理以及生态修复等工作,已经切入到工程领域,客观来讲与GIS关系不大。

  无论治水还是治土,每个方向上都有大量企业在参与、在竞争,这些细分市场相对而言都十分成熟。有的企业从工程角度切入环保产业,有的从治理、从农业或从别的角度切入,而地信企业肯定是从GIS角度切入,因为“这是专业优势”。

  但是他指出,如果把环保业务细分到信息化,细分到跟GIS相关的工作,其实份额很小。

  “在环保产业里,如果仅仅界定在信息化领域,或者是跟GIS相关的领域,其实市场空间不大。它肯定没有国土领域大,比如国土二调、三调、多规合一等等。环保行业有个特点,不做应用,不与行业深度融合,会很难做。”

  2001年中科宇图成立的时候,国家环保管理部门还是环保总局,环保也还是冷门。和多数地信企业一样,成立之初的业务以做地图数据、遥感数据为主,同时涉足环保、交通等多个行业。

  不过公司在当时就考虑,要在数据之外找到一个重度垂直的行业。在做了很多分析并听取专家建议后,公司“从2003年开始,大概到2005年左右,逐步把行业应用的方向聚焦在环保”。

  据了解,深耕环保十几年,在环境领域的信息化之外,童元他们更多的业务则是监控、监测、执法、应急等与环境业务相关的工作。

  事实上,目前整个环保领域的信息化程度、智能化程度已经比较高,很多数据都要求在线实时播报,1小时甚至10分钟播报一次。“然后根据空天地一体化,进行融合、分析、应用。”

  比如结合GIS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手段,包括布设大气、水、土壤、固废等天罗地网,形成无死角监测。或者构建生态环境大数据体系,包括数据中心的建立、大数据的分析支持以及可视化展示等业务。

  再比如在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环境应急、行政审批以及各种业务层面的智能化应用,包括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机动车以及环境评价,还有空气质量预报、预测等等。

  应用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对行业的理解,包括对各个业务系统的理解,以及软件的成熟程度。

  “我觉得,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包括生态环境的管理,这些方面GIS会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童元总结。

  3.从卫星遥感切入环保市场

  华为真的是无处不在,即使是空间信息产业内也不例外。近期的两个新闻尤其能说明这一点。

  一是华为申请“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资质,自然资源部已经公示。

  二是华为与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签署了一项战略合作协议,内容是“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智能化战略合作”。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表示,双方将在生态红线的监管,立体遥感监测,城市生物多样性监测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合作。

  值得华为出手的肯定不是普通机会,自动驾驶、环保领域皆是如此。

  华为从遥感角度切入环保信息化、智能化市场空间,而事实上,很多业内公司也在从遥感角度切入环保领域,当然力度远没有华为这么大。

  在7月9日到10日的WGDC大会上,笔者对展商做了个简单调查,发现多数参会的遥感企业的行业应用目录中都包括了“环保”。

  近几年,生态环境部也在大力提升卫星遥感、卫星监测能力。2008-2012年,我国先后发射了环境一号A、B、C三颗小卫星,2012年建成了环境一号卫星环境应用系统,并实现业务化运行。

  据了解,目前除在轨运行的3颗环境一号卫星和高分五号卫星之外,生态环境部还是高分一号卫星的主用户。

  另外,生态环境部还积极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论证,与生态环境部密切相关的26颗环境监测后续卫星均被纳入规划。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航天世景营销中心总经理李静指出,生态环境部虽然有自己的卫星,但是分辨率较低。环保的很多应用场景要求精细化作业,大尺度的遥感是没法满足需求的。比如监测生态红线内人类活动的痕迹,环境一号就派不上用场。

  高分五号虽然由生态环境部牵头设计,但它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生态环境部还需要跟资源卫星中心、商业卫星公司等机构保持合作,才能保证全业务化的遥感应用。”

  她认为应用有不同层次的需求,环保的应用面更广,涉及大气、水、土壤等等,它要解决问题更复杂,所以需要的卫星资源也会更加多样化。

  长光卫星综合办公室主任韦树波也持同样的看法。他说,不论下一步发20颗卫星还是30颗,从全国范围来讲还是不够用,商业遥感肯定是环保领域的一个极大补充。

  “未来,肯定是政府的卫星和商业遥感卫星并存,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在市面上能买到的数据,我相信未来政府不会再发卫星。”

  4.环保的需求用AI+遥感解决

  近些年受益于国家重视,在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政策的推动下环保产业发展比较快。

  李静表示,航天世景在环保方面的发展比较常态化,并没有像自然资源那么突出。主要原因是国家虽然重视,但一些环保大项目目前还处于启动阶段,市场机会的释放还需要一个过程。

  政策会带动项目,比如生态红线的划定、监管,对遥感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她指出,环保不仅对空间分辨率要求高,对光谱分辨率的要求也非常高。因为即便生态红线内没有人类活动,卫星遥感也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诸如干旱、长势、野火、病虫害等情况。

  但是遥感应用于环保,仍旧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尤其是技术方面的挑战。比如土壤监测,现有遥感影像是没法判别土壤受污染程度的。“遥感肯定不会只扮演底图的角色,肯定会探索其他技术手段。比如有没有更高光谱的信息,能够判断土壤成分的不同,等等。”

  另外,云平台、大数据挖掘、AI等新技术的应用,肯定会大大提高遥感解译的效率。但是目前这些技术手段还处于早期阶段,还没有成熟到落地、业务化应用的程度,短时期内对遥感的帮助十分有限。

  李静举例,比如青海环保部门希望通过遥感来发现环境变化区域。如果完全靠AI自动识别,发现变化后再去现场检查,可能会因为判别不准确而白跑一趟。如果误判率、漏判率比较高,这种技术基本上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里,没法进行业务化应用。

  “不光环保,其实现在很多领域的AI应用都存在这种情况。尽管如此,但AI绝对是趋势。”

  韦树波所在的长光卫星位于吉林长春。由于地处东北,所以地方环保部门对秸秆燃烧的监测需求比较突出。

  “北方最头疼的就是滥烧秸秆。我们在开发一款应用,哪个地方出现火点立马推送到环保监察人员的手机上。”他介绍,现在卫星上已经有AI处理系统,可以自动在轨识别燃烧点、自动推送,时效性非常强。

  这样的应用不仅能用于秸秆燃烧的监测,还能协助东北林区的护林工作。林区如果出现着火点,第一时间推送到护林员的手机上,其效率肯定远远高于人工巡山。

  “现在,环保管理部门希望不再靠人工排查、发现问题,效率太低了!”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